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5-11 06:00屈洋
知识文库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屈洋

高职院校不仅承担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拓宽了育人铸魂的途径,但在专业任课教师思政教育水平、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课程思政诊断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面临一些不足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实践,探索解决课程思政师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育人路径、课程思政诊断评价机制的新方法。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工作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加强品德修养上、增长知识见识上、培养奋斗精神上、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倡导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育人”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中,都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同时,课程思政的丰富与实践,对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拓宽铸魂育人的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实践意义。

1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体现出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三全育人”迈上新阶梯、踏入新局面。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具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过程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把握。

1.1 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需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同时达到一定的育人实践水平,才能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部分理工科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育人实践水平还不能有效满足课程思政所确定的要求。部分教师的人生主要轨迹为学校到学校,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社会生活、工匠精神、人生价值等的领悟需要进一步提升。

1.2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由抽象的宏观的任务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微观的建设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重视把握课程育人的总体方向,在结合自身专业属性、课程属性上,仍还有细化明确的空间。

1.3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不具备萃练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思政素材的萃练能力,未能成熟领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步骤,未把握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入点和融入方式,出现生拉硬拽,生搬硬套情况。课程思政的实施未达到预设效果。

1.4 课程思政的诊断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程暂未制定符合自身属性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或评价体系的针对性不强,不能给课程思政的正常实践提供精准监测、科学预警,也不能与课程思政的正常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当前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方法,达到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

2.1 课程思政重主导,培育过硬师资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做为高职教育过程中主导力量的教师,课程思政理论知识育人实践经验积累的多寡,直接关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针对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育人实践水平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这一情况,学校可从宏观层面总体谋划,科学系统地规划制定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育人实践水平培育提升方案。一方面,系统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专业课教师中针对性的开展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辅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为主线拓展开来,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严私德明大德守公德等,通过一系列系统的辅导,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把握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同时,在辅导学习的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联系自身专业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际,培养专业老师在处理学习研究、教学教育问题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加大对专业任课教师的育人实践水平辅导提升力度。

2.2 课程思政重目标,细化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的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横向的体现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建构课程思政的形式和内容的复杂性,也纵向的体现在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教学实践的不同时间段,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开展路径、融入元素的差异性,横向因素和纵向因素有机聚汇,最终才能形成某一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最终实施方案。因此,面对复杂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课程思政最终的实施方案肯定是有差异的。有了差异性,不同专业和课程,最终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也就不一样。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紧抓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的价值共性,找到公约数,又要遵循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属性和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思政实践的建设目标。

2.3 课程思政重元素,萃炼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所谓“内容为王”,就指这个道理。学生最终能够在专业课程中享受到课程思政的沁润,就得益于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的思政元素。因此,思政元素的萃炼成败,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实施的成败。在思政元素萃炼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些方法和“火候”。首先,思政元素是积极向上、具备正能量的元素,只有正能量的元素才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负面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论证过程中,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对比论证效果,但元素本身的负能量会不自觉地影响学生身心,也会让职业院校学生产生一些误判误读,甚至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其次,思政元素是知识点升华出来的元素、和专业紧密相连的元素,这个元素要具备时代性、代表性,是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的这样一种元素。

2.4 课程思政重路径,优化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要体现一贯性、连续性,在专业课教师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知识点柔性结合,成为教学知识点的升华部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优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术”。首先,找到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层级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者是其他关系,不同的关系,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融入方式不一样,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也不一样。

2.5 课程思政重评价,健全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有没有效果,有没有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需要一套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确立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灌输,是有所收获还是毫无意义,成为评价课程思政实践是否成功的主要导向。同时,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及时组织研究学生的评价结果,适时调整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与诊断评价的循环系统,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