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探究

2020-05-11 06:06石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竞争

石敏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协同学的视角,对我国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自组织过程、内部系统要素之间协同竞争作用,以及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子系统间的协同与竞争是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与竞争是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推动力。结论:在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部系統要素的建设,还要增强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与竞争的能力。

关键词:协同学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  协同效应  竞争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b)-016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健身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体育健身社团出现在人们身边,这些体育健身社团自发形成,虽然没有达到政府注册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上起着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当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在我国城市遍地开花,成为我国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主要形式,为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真正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体育健身组织。本文试图从协同学的视野来研究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协同学理论与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

1.1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即“协调合作之学”,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1]。协同学主要强调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和竞争与协同的辩证统一要达到的整体优化效应,研究的是整体系统中,子系统之间如何协作形成有序状态。

1.2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概念

体育社团是社团的下位概念,是城市居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由有体育共同爱好的人自发组成的社团,具有公益性或者互益性的特征,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2种类型。非正式结构是指不是正式的组织形式,没有正式的官方管理制度,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官方规定的,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不受组织管理制度约束群体结构,是一种自由不定型的组织机构[2]。

1.3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特征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特征:(1)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方式,是由有共同的体育爱好的人自发建立起来的;(2)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组成结构,主要是由中老年人和退休下岗人群组成,其中女性居多[3];(3)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活动项目,主要是以民族传统体育(如太极拳、柔力等)、健身舞蹈(广场舞等)和室内项目(羽毛球等)为主;(4)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管理形式,不依靠强制规则,主要遵守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社团成员间浓厚的情感来维系[4];(5)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活动地点,活动地点比较固定,主要以城区的公园、空地、广场以及大中小学校内运动场所主;(6)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分布在早晨、傍晚,周末等非工作时间。

2  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制

2.1 离散状态的体育人口从无序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据自组织理论,可以认为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理论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持续的信息交流;有反馈机制;有涨落力等。依据以上分析,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空闲余暇时间的增多、全民体育意识增强、场地设施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在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强行驱使下,自觉自愿形成的[6]。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受外部力量驱使,指的不是不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而是不受某种外部力量的压迫才形成的。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也是系统与环境间非平衡态的结果,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在刚开始形成时期,其内部结构是比较松散和无序的,社团成员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具有奉献精神和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成员的组织领导下,逐步形成社团内部成员默认的相关规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社团成员不断更新,队伍逐步壮大,社团内部规则不断变化,达到新的平衡。通过这种“涨落”变化,社团再形成新的规定,使整个系统有序的向前发展,从而又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成为一个稳定的新体系。因而,城市非正式结构中体育社团的形成,是依靠潜在的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分散的状态下,由核心成员的组织和领导,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2.2 各内部系统要素间的协同效应促进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正常运行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时,会形成良性循环[6]。如良好的体育社团文化,可以为体育社团成员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完善的规则系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为社团成员的健身提供秩序保障和活力;专业的指导员,可以为社团成员带来健康保障和专业技巧技能;健康的可持续的经费来源,可以为社团的稳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趋于健全的场地设施,可以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硬件条件。以上各种系统要素间协同作用,为社团增加吸引力,使社团发展上向更高的层次。因此,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与运行,是各个系统要素间产生的协同效应。

2.3 各系统要素间的竞争效应促进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

协同导致有序,竞争促进发展。子系统之间没有竞争,社团就只能维持现状,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直到最后衰落。社团想要发展稳定,提升结构层次,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平衡状态,促进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竞争,使社团呈“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例如:随着社团规模的不断壮大,社团成员的不断增多,场地设施必定成了问题,那么场地设施面积,和社团成员的数量成为了一对“矛盾”体,相互之间产生“竞争”,这样的“竞争”使得社团为了发展而不得不去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找寻新的资金来源,扩展新的、更大的场地设施,随着硬件条件的扩充,社团也会更加壮大。所以,一个系统要素的向前发展,其他系统要素也随之协同向前发展。内部系统要素的这种机制,使得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从非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跃升,达到平衡状态后,若有新的内部系统要素发生变化,又会推向新的非平衡状态,从而不断推动社团进入新的有序状态。

3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机制

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7],因此,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会产生相应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外部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它包括:(1)大环境,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体育人口数量、项目发展水平等;(2)具体的环境,如相关体育部门、竞争对手、场地提供方、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大环境是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环境是其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与外部环境的间的协同效应表现在:社团的发展动向与当前的国家体育政策方针保持一致,积极响应区域体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体育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社团规模的变化,与场地的提供者长期合作争取健身场地等。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与外界环境的竞争体现在:与社团相关利益群体对新社团成员、时间、空间、以及各种相關资源的抢夺等。例如,近年来,随着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种类增多,公园、广场等各个地方的空地,在各个固定黄金时间段,几乎全部被占有,这就导致一部分占地面积大要求的社团无地可用。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广场舞大妈集体马路上跳舞”“广场舞大妈音乐太大声扰民”等。很明显,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由于广场舞社团数量太大,人口太多,必须要与本类社团、其他种类社团、城市居民的时间、空间环境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2种结果:一种使得一些因为抢占不到资源以危害社会公共秩序来达到目的的广场舞社团,因为无力对社团现状做出调整,造成社团成员的利益受损,人员流失,最终面临解散或被其他社团所兼并。另一种是使得有进步思想的广场舞社团为了适应现状,对社团内部组织管理规范、社团成员的规模、社团出来活动的时间做出合适的调整,使社团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因而,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通过调整内部系统要素来增强外部环境的竞争,使社团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和提升自身的结构层次。

协同理论作为自组织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上文中用协同学理论分了析了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形成机制,得出结论,在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部系统要素的建设与发展,还要增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与竞争的能力,只有内外协同发展,才有助于打破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原有的平衡态,促使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向新的有序状态跃升,进而实现城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杰,姜岩.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34-35.

[2] 杨双平.我国自发性业余篮球联盟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3] 孟凡强.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因的理论分析及其局限性[J].搏击(武术科学),2011,8(6):106-108.

[4] 刘建中.协同学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J].体育学刊,2009,16(8):40-43.

[5] 张铁明,谭延敏,吴畏,等.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因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46-52.

[6] 肖军飞,刘大伟.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12(2):29-31.

[7] 孟凡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兼论后继实证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J].体育学刊,2006(2):58-61.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竞争
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竞争的合适位置
漫画哲理
感谢竞争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索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应
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