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研究探讨

2020-05-11 06:02童心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2期

童心

摘要:本文以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居家养老为背景,探讨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策略,通過对住区老年人交往场所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以贵阳市的多个住区为例,分析了住区老年人在使用邻里交往空间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目标、原则,以及主要途径。

关键词:住区;邻里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

一、概念内涵及相关研究

(一)邻里交往空间

邻里交往空间一般位于居住区范围内,是为居住区内的居民提供交往活动场所的半开放公共空间[1],其组成一般包括三类要素:交往场所、便于交往的设施,以及交往的行为。

(二)适老化

在城乡规划领域,适老化是指为适应老龄化不断加重,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进行的规划设计,它不仅仅包含无障碍设计的范畴,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它是在生理层面适应老年人身体障碍和疾病的设计,在心理层面适应老年人情绪特点的设计[2]

二、贵阳市住区老年人使用邻里交往空间现状

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已有66.0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72万人;老龄化率为16.24%[3]。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贵阳市的老年人具有高龄化、空巢化、以及携孙老人多等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在贵阳市选取了4个老龄化率较高的住区,采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其中,问卷共发放120份,有效问卷105份。最后整理总结了各个住区老年人使用邻里交往空间的现状。

(二)现状调研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有接近50%的被采访者认为他们的邻里关系较好,且无被采访者认为他们住区的邻里关系很差。由此见得,在老年人的心目中邻里关系都较好,而且调研过程中发现他们也重视这种友好的关系。老年人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住区交往空间的适老化设计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

场所是邻里交往的载体,也是交往的空间体现[4]。根据调查显示,住区邻里交往场所的适老化问题主要有设施问题和选址问题。比如场所缺乏安全感 ,场所空间层次单一,交往场所面积不足,相应的设施年久失修或者布置不够,没有对老年人的需求给予重视,残疾人通道设计缺乏或被其他的杂物所占用,户外照明的设计照度不足等等,这些交往场所问题降低了老年人进入场所进行活动的意愿。

三、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安全隐患突出

居住区建设时间较早,未布置地下停车设施,居民机动车出行比例高,地面车流量较大,且道路未实行人车分流,这给老年的步行出行带来麻烦和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交往场所可达性不足

交往场所的可达性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把交往场所布置在住区边缘位置,不易发现且视线不开阔,老年人到达不方便。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小区的道路缺少残疾人通道,很多道路的宽度狭窄,不能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使用轮椅的老年人通行。

(三)交往空间缺乏人性化

1、空间尺度不当

交往场所尺度感不当,主要有场所未考虑围合尺度,以及老年人交往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设施与环境不协调,例如将健身设施布置在草地上,不利于清晨或雨后使用。交往场所未进行动静分区,从而满足不同行为老年人的需求。

2、空间功能单一

调研住区的交往空间大多以单一功能为主,或休息、或锻炼、或游憩。少见将多种功能复合组合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室外活动需求大多具有多样性。例如有的老人为了锻炼和看护小孩,在室外活动交往中常带上小孩。在锻炼过程中与他人交谈,在休息过程中与他人交谈等等。

3、场所设施不足,且缺乏人文关怀,

活动场所设施的不齐全。大多数交往场所缺乏有利于老年人交往、健身,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缺乏对老人的人文关怀,如活动场所附近未设置公共卫生间等。

四、住区交往空间的适老化主要途径

(一)适老化目标

从居住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特点,进行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提高住区老年人交往活动发生率,提高老年人交往活动品质,提高老年人交往活动满意度,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

(二)适老化原则

1、无障碍与安全性

无障碍性以及安全性是指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的特点,提高交往场所的安全性和无障碍性能。

2、易识别性

因为老年人的感知能力的下降,所以提高交往场所的易识别性,增强老年人对环境的识别能力。

3、易达性

易达性是指老年人能够方便的到达交往空间,将老年人到达交往空间的难度降到最低。

4、可参与性

可参与性是老年人能够在交往空间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活动。

(三)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主要途径

1、优化交通组织

在交通组织方面,实行人车分流,保障老年人步行出行安全。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下降,救护车通道平时限制通行或限制车速,避免老年人在活动中受到车辆的妨碍和伤害。另外,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健康状况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交往场所交通组织方面需要考虑到便于救护车的通行。

2、塑造多层次交往空间

提高邻里交往空间的复合性,邻里交往的空间应该具备其他相协调的功能,根据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塑造多层次的活动空间。

①塑造老幼共享空间。根据部分老年人带着小孩进行活动的需求,在交往场所中布置适合老年人与小孩互动的游玩空间。

②通过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塑造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类型空间,以满足不同的交往行为活动的需求。

3、丰富绿化层次,提高环境质量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制退化,会对其周围环境的舒适度相对较为敏感,且渴望亲近自然,因此要丰富绿化层次,提高环境质量。

①交往场所周围的植被以高大乔木和灌木相结合为主,降低交往场所内部的风力和暴晒率。

②交往场所内部多种植一些嗅觉上芳香,视觉上优美的植物,营造出安静休闲的交往环境,提高老年人利用交往空间的心理愉悦度。

4、完善公共设施,提高空间品质

增强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以及地点、数量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老年人交往活动的产生。

①交往场所设施改良。基础设施质量应改良,除绿地、广场、座椅、运动场外,设置廊架、亭子等其他设施,改变其单一性。

②给予人文关怀,老年人活动集中的区域增加公共卫生间。

③增加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加强安全监管。

五、结语

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应以使用者为中心,了解老年人对空间需求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进行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通过交往空间的适老化,丰富老年人交往活动;增强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中.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D]: 同济大学, 2008.

[2] 肖聚贤. 老年人居住建筑适老化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 周钰婷,曾卫. 山地城市住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22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