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处理方式对冀北山区蒙古栎天然更新的影响

2020-05-12 13:20王海东
防护林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腐殖质母树蒙古

王海东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

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为冀北山区主要的阔叶乡土树种,由于其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瘠薄,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大面积分布,在生态防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蒙古栎材质坚硬、耐腐力强,木材可用于车船、建筑、坑木,甚至机械零件;同时,因为木材纹理美观,可用于地板和家具贴面材,经济价值更高;在西方很多国家用其来制作红酒木桶。种子含淀粉,可做饲料;树皮可入药。

虽然蒙古栎适应性强,在冀北山区有大面积分布,但是99%以上的林分质量不高:林木弯曲丛生、生长缓慢、生产力低,蓄积量不足30 m3hm-2。主要是因为长期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人畜破坏严重,绝大多数都已经形成多代萌生林,活力严重不足。鉴于国家控制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相关要求,不能通过大强度疏伐、人工引进实生树种的方式实现精准提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工实生更新形成,进而代替上层萌生林木,逐渐实现起源更替,提高林分质量是最有效和便捷的方法[2]。本文研究不同土地处理方式对蒙古栎实生苗更新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更新形成提供技术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北省围场县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木兰林场)五道沟分场五道沟营林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汇接地带。地理坐标为41°35′—42°40′ N,116°32′—117°14′ E,海拔1 500~1 600 m。属于寒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全年无霜期80 d左右,年平均气温3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9 ℃,极端最低气温-42.9 ℃,≥0 ℃的年积温2 180 ℃,年均日照2 834 h,日照百分率为63%。年降水量400 mm,大于25 mm的降水次数年平均3.3次,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8%,年蒸发量1 462~1 556 mm。

2 试验方法

2.1 材料准备

在同一坡位、坡向随机选择蒙古栎母树12株,母树树高5.3~6.8 m,胸径11.2~13.5 cm,冠幅5.3~6.9 m。

2.2 土地处理方法

分4种方式,即破表土10 cm(T)、破表土5 cm(F)、清除腐殖质层(Z)、不处理(CK)。其中破土10 cm就是围绕母树清除地表灌草和腐殖质层,然后再围绕母树进行环状拉沟,沟深10 cm,宽10 cm,相邻沟间隔10 cm;除沟深度为5 cm外,其他过程同破土10 cm方法;清除腐殖质层就是以母树为中心,只清除灌草和腐殖质层,不进行拉沟;不处理就是不进行任何作业,保持原状。破土时间为2016年8月初,母树落种前[3]。

2.3 样地设置

母树12株,每3株为1个处理,分别进行上述四种土地处理。样地处理范围以母树为中心,以1 m和3 m为半径画圆,调查区域为1 m以外、3 m以内的环状区域,面积25.12 m2。清除区域内的已更新实生苗,提高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性。

具体每株母树的处理方式为随机分布,示意见下图1。下图和实际略有差异,因为现实中林木不是成行或成列排列的,但差别不大,方位类似。

2.4 数据调查与处理

2018年6月调查各样地实生幼苗数量。

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数据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表1 不同土地处理方式更新幼苗密度统计表

利用表1中各处理方式的实生幼苗统计数据,分别计算每个处理的平均值,再利用平均值绘制折线图(图2)。

图2不同土地处理方式实生幼苗数折线图

由图2可以看出,破土5 cm更新实生幼苗最多,清除腐殖质层和破土10 cm处理次之,不进行任何处理,幼苗数最少。

对表1中不同处理的实生幼苗数数据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分别为0.719,明显大于0.05,说明数据组内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sig值为0.001,小于0.05,说明不同土地处理方式对蒙古栎天然更新有显著影响,且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4.061,比较大,说明不同土地处理方式是造成显著性的主要原因。

在以上检验的基础上,采用Duncan法进行对比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2。由表2可以看出,人工促进蒙古栎天然更新效果:破土5 cm>清除腐殖质层>破土10 cm>不处理。破土5 cm天然更新株数最多,达到了15株,但是它与清除腐殖质层、破土10 cm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以上三者都明显高于不处理的更新株数,并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表2 Duncan法方差分析对比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影响蒙古栎实生苗天然更新的因素主要有立地、气候、周边环境、母树结实情况、土壤扰动、动物取食情况等[4-7]。

地表灌草是制约蒙古栎天然更新的一大因素,因为蒙古栎种子相对较大,如果地表灌草茂密或腐殖质层较厚,落种难以接触土壤,没有生根发芽的环境条件,难以完成萌发过程。而清除地表灌草和腐殖质层,使土壤裸露,能为蒙古栎种子萌发生长提供适宜条件。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枯落物影响更新的化学效应,即化感作用,枯落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树的生长,从而影响天然更新[8]。

经过破土措施,使地表裸露,能有效提高地表温度和光照条件,为蒙古栎种子萌发创造有利条件[9]。灌草高度比较低,其枝叶紧邻幼苗,这种遮光作用明显要大于上层林木的遮光作用,因而灌草对蒙古栎幼苗更新对光需求影响更大。

尽管不同土地处理方式对蒙古栎的天然更新影响没有达到显著程度,但破土5 cm更新效果最好。可能是由于5 cm地表表层经过长期发育,土壤肥沃,水分良好,温度适宜,各种条件明显优于10 cm处理深的土壤。同时经过松土,为种子生根创造了条件,有利根系生长。

猜你喜欢
腐殖质母树蒙古
摘自136年母树,28颗荔枝拍出10万元
沙漠化防治的一种新理念
不同树龄楸树种质资源的嫁接成活影响因素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影响
蒙古靴
林业建设中林木更新的技术措施
水稻土有机碳及腐殖质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