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5-12 09:2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尿激酶引流术血肿

薛 峰

广东省丰顺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14300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发病率,但随着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加,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1]。针对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中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行微创钻孔引流术,该手术方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若在术后予以尿激酶灌注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血肿的吸收,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帮助[2]。为此本文探讨了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3]。(2)患者均无钻孔引流术治疗禁忌。(3)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的患者。(2)合并脑部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6.2±2.4)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叶出血12例,丘脑出血6例。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5.9±2.6)岁;基底节区出血14例,脑叶出血13例,丘脑出血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单纯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借助颅脑CT定位血肿,选择血肿最近及穿刺血肿最大直径方向为穿刺点,标出并且测量穿刺点至血肿中心的距离,注意避开大血管与重要的功能位,避免引起较大创伤。利用尖刀片切开头皮,长度约为0.5cm,自颅椎垂直颅骨朝血肿方向钻孔到通内板,借助破膜器刺破硬膜。借助14号硅胶引流管调整穿刺方向、穿刺深度,朝血肿的方向进针,进针深度到达血肿腔并见暗红色血性液体渗出提示进针深度理想,将针芯拔出可见暗黑色血液流出。利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抽吸过程注意控制负压,不可强行将全部的凝血块抽吸干净,避免引起再出血情况,之后利用三通阀连接无菌引流袋以让血肿实现自然引流。术后予以脱水降颅压、稳定血压及保护胃黏膜等干预,并早期予以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预防干预。(2)实验组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尿激酶灌注治疗,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同对照组。术后1d借助颅脑CT复查颅内血肿后,经三通阀将1万~5万U尿激酶+2~3ml生理盐水注入至血肿腔中,最后将引流管中残余的药液完全冲入至血肿腔,夹闭2h后开放引流。灌注治疗后1d再次复查CT,结合血肿量确定是否需要再次使用尿激酶,为防止血肿腔再次出血还可为患者使用一定量的抗纤溶止血剂。(3)两组在术后均动态监测引流情况并复查CT,若血肿引流80%以上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引流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2)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具体标准如下: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Ⅱ级,部分恢复或者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他人帮助,需拄拐行走;Ⅳ级,需卧床但是保持良好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此外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情况 实验组患者在术后各项康复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对比

2.2 生活自理能力及复发率 术后随访1个月,实验组ADL分级为Ⅰ级、Ⅱ级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术后随访3个月,实验组术后再出血2例(6.06%),对照组术后再出血9例(27.2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级对比[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及病死率高等特征[4]。针对这一疾病,临床中常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采取手术治疗可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5]。

常规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中,目前多推广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这一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治疗手段,具体手术过程主要是采取局部麻醉的方式,借助软管进行穿刺,实施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缓慢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颅脑创伤[6]。然而实际受患者自身体质、出血量大小、患者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手术清除血肿的效果不佳。如针对出血量大的患者,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方式难以有效清除血肿,术后需较长的引流时间,而长时间的引流容易增加并发症,这提示单纯的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突出[7]。为了加快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临床中提倡在术后1d使用尿激酶灌注治疗的方式,借助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作用,使颅腔中的残余血肿快速清除,经引流管引出,缩短拔管时间及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此外,针对术后进行穿刺引流的患者,联合尿激酶灌注也可以起到降低颅内压、促进血肿引流以及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目的,这样也可以促进患者血肿的吸收,同时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这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及预后有显著的改善效果[8]。本文结果显示,在术后各项康复时间指标上,实验组明显要短于对照组,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实验组ADL分级为Ⅰ级的人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多,同时术后3个月的再出血发生率上,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也较好。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中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的方式,可以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尿激酶引流术血肿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