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对血清AFP水平的影响

2020-05-12 09:28赵春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经肝消融微波

赵春红 季 良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154002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炎病毒感染及酒精性肝硬化等是其发生的重要诱因。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目前肝癌姑息性治疗主要手段,特别适用于基础肝功能差、多发性弥漫性肝癌等所致的无法行根治性手术者,但其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细胞,故复发及转移风险较高[1]。微波消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已逐渐用于各类肿瘤治疗,本文探讨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入院的肝癌患者84例,纳入标准:(1)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穿刺病理活检确诊肝癌,并确定TNM分期:Ⅲ~Ⅳ期;(2)肿瘤最大直径≥5.0cm;(3)根治性手术禁忌证者;(4)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或B级;(5)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血小板<30×109/L);(2)门静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者;(3)大量腹水,且经利尿、保肝等治疗仍腹水较多者;(4)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活动性感染病变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5.62±5.85)岁;其中单发病灶26例、多发病灶1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4.31±6.07)岁;其中单发病灶24例,多发病灶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前行血生化、血常规、乙型肝炎五项、凝血功能以及传染病三项检查;并经胸片、CT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器官情况。手术具体操作:常规消毒,予以1%利多卡因麻醉,麻醉起效后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入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肿瘤病灶染色剂血流情况。将5FRH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先后注入5-氟尿嘧啶(生产厂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93,规格:10ml∶0.25g×5支/盒)15mg/kg、奥沙利铂[生产厂家:比利时:CENEXI-Laboratoires THISSEN S.A,分包装: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0117,规格:50mg×1瓶/盒]85mg/m2、表阿霉素[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96,规格:10mg×瓶]60mg/m2、碘化油(生产厂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603,规格:10ml×10支/盒)10~20ml,混合成乳剂以行肿瘤病灶栓塞,待病灶内碘化油均匀沉淀,造影确认肿瘤供血血管是否完全栓塞,确认完全栓塞后拔出导管及股动脉鞘管,并对穿刺点进行止血,加压包扎。视患者病情,适当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2~3次,每次间隔时间4~6周。观察组:在经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2周行微波消融治疗,首先经超声或CT定位,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后,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进入肿瘤组织中心,结合肿瘤大小、形态等确定射频时间、功率及次数等,功率选择在50~70W,时间在5~10min,消融范围应超出肿瘤边缘1cm以确保彻底消灭肿瘤组织。术后常规抗感染、保肝治疗及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4周,参照美国肝病学会制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进行评估。完全缓解: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复查腹部CT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部分缓解:部分肿瘤组织坏死,腹部CT动脉期增强显影缩小程度≥30%;疾病稳定:未达疾病进展和部分缓解标准。疾病进展:疾病进展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2)血清AFP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晨起采集外周静脉血5ml,1 500r/min充分离心3min,留取上层清液置入-70℃冰箱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清AFP水平,并配合配套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3)术后随访1年观察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χ2=15.132,P<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比较 治疗后4周,两组血清AFP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比较

2.3 两组随访1年复发、转移情况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2.38%),无转移;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9.05%),1例转移(转移率2.38%)。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P=0.034)。

3 讨论

肝癌是世界第三大癌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及肝癌致死者超过50%[3]。肝癌作为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及非根治性保守治疗为主。鉴于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已丧失了手术最佳时机,故探索一种有效的、对肝脏损伤较小的、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关注的热点,且随着社会进步,微创技术治疗肝癌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肝癌主要非根治性治疗法,其疗效已被大量临床试验证实,然而其对肝脏的损害不容小觑,加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无法对肿瘤组织造成彻底坏死作用,反复创伤性操作反而诱发局部缺血、缺氧、坏死,继而引发代偿性侧支循环的建立,致使残余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过度表达,最终导致肿瘤复发、转移。微波消融是在超声或影像技术引导下通过微波辐射对病灶组织进行高温处理,使其凝固、坏死,继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热消融技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病灶处于缺血、缺氧及水肿状态,此时进行微波消融,更利于热量传递,继而增强肿瘤细胞对热量的敏感性,此时采用较低的温度即可杀死肿瘤细胞;此外,微波消融所产生的热量能够促进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残余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吸收,继而促进残余肿瘤细胞的清除,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且随访1年复发率及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既往文献[4]报道相吻合。表明,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用于肝癌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近期疗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通过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其高浓度表达和肝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多种肿瘤阳性检测指标[5]。目前临床将AFP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广泛用于肝癌临床诊断及预后检测。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4周,观察组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血清AFP表达,改善患者预后,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用于肝癌疗效确切,可有效下调血清AFP表达,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经肝消融微波
消融
为什么
一种USB 接口的微波开关控制器设计
微波冷笑话
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置管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效果的观察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对高危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价值分析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同步射频消融术治疗单个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