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良探究

2020-05-12 01:07蔡亚玲胡河
歌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改良标准化

蔡亚玲 胡河

[摘    要]广西三江侗笛的制作主要是笛头的制作、开出音孔、定音和固定装饰等。针对传统侗笛音域窄、音量小、音不准、音色差并带有沙哑声等局限,在制作工艺上改变笛头制作和开出音孔的方法,使改良后的侗笛音域更广、音色更好、音量更大,不仅可以单独演奏、双笛演奏,还可以演奏出以假乱真的鸟鸣音。为了更好地传承侗笛文化,侗笛制作工艺的标准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侗笛;制作工艺;标准化;改良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三江侗族文化传承的氛围浓厚,作为广西特色乐器之一,侗笛在侗族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济各斯、介各,又称各笛、草笛,外形和洞箫相似,竖吹。侗笛的音色柔美、明亮,介于竹笛与洞箫之间①,是侗族乐器中的佼佼者。但关于侗笛的研究成果却不多,传播范围也不广。以侗笛为标题和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有效研究文献不足10篇。鉴于此,笔者将在2019年7月至10月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对侗族器乐侗笛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胡汉文的调查、采访以及笔者的理论学习和制作实践,详细梳理侗笛的制作工艺,探讨侗笛改良的要旨。

一、侗笛的制作工艺

侗笛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材和制作两大方面,通常情况下选用芦笙竹和紫竹,紫竹也叫黑竹,呈黑灰色。一般要求生长期在两年以上的竹子,砍伐的时候要避开雨季,通常在8—9月份去砍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少虫患。在砍伐竹子时,要砍掉竹蔸和竹尾,回来后按需求下好料,阴干或用火烘干并扳直,放一旁待用。一般而言要放至少半年,让竹子有一个自然伸缩的过程,以减少成品的龟裂。侗笛的制作忌用鲜竹或不干的竹子,因为做好后,竹子在变干的过程中容易开裂坏掉。另外,由于南北温度、湿度等的差异,在南方制作的乐器被拿到北方时容易出现龟裂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北方的用户选择紫竹制作侗笛,因为龟裂的机率小。

就制作而言,因为与传统的制作方法不同,以下将从两大方面具体梳理侗笛的制作工艺。

(一)传统侗笛制作工艺流程

因为传统侗笛是没有调的,所以只能选择长35—40厘米的无节的竹材,通常内径1.3—1.5厘米。传统侗笛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是制作笛头。其工艺流程为:在管的上端将管壁劈开一道6.5厘米长的竹皮,在4厘米处开一个宽0.7厘米、长1厘米的长方形哨孔,也即共鸣腔。修削一片宽1厘米、长0.9厘米、厚0.1厘米的分气音片,安在共鸣腔下方1/3处。竹皮两侧各垫一条长4.5厘米、宽0.1厘米、厚0.1厘米的竹条,使之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入气槽。用竹篾等固定笛嘴和入气槽下部,从笛头处推入布塞子至共鸣腔的1/4处,塞子可以根据需要上下调节,试吹出笛声,说明笛头制作成功。

第二是开孔。首先拿一根绳子测量下端管口的周长,然后依据周长来确定下端管口至第一孔的距离,这个距离和之前测量的周长相等,开第一音孔。其次用绳子测量哨孔至第一孔的距离,在1/2处开第六孔。最后用绳子测量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的长度,在两孔之间开四个按音孔,六个按音孔等距排列,这样就做好了传统的匀孔侗笛。

(二)当代侗笛制作工艺流程

现在侗笛制作的选材不再局限于之前的笛长35—40厘米,现在是按各调式来选材,也不再局限于无节,有专门的疏通竹节的工具。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作笛头、开出音孔定音、噴漆装饰等三大方面。以下将以制作F调侗笛为例详细梳理制作流程。

第一是制作笛头也即发音部位。这部分的流程如下:

1. 入气槽的制作。确定好竹材后以较粗的一端为吹口,用篾刀从笛头往下削掉一片长约8厘米、宽约1.3厘米的竹皮,再制一片长约8厘米、宽约1.3厘米的盖片,盖在已削掉竹皮的位置,固定后开一个长约1.3厘米、宽约0.8厘米的共鸣腔,安上分气音片。再在盖片两侧分别垫上长约4.8厘米、宽0.15厘米、高0.1厘米的竹条,使之成为长方形的沟槽,也称入气槽。但在入气槽完成之前必须用砂纸打磨,为了更好的打磨效果,最好不要用手拿砂纸打磨,这样会打磨得不均匀,最好把砂纸放在一块平板上打磨,打磨时手要放平,不能斜,否则把握不好打磨方向,会导致打磨不均匀,影响后续的制作。因为如果打磨得不均匀就会漏气,也就影响发声,导致笛子音色差。

2. 笛嘴的制作。用电动砂纸打磨机把沟槽正对应一边的吹口下方磨掉一部分,做出一个坡形的笛嘴,此处修削尺寸与传统侗笛相同。笛嘴以口含舒适为宜。笛嘴的弧度可以用篾刀慢慢削磨,也可以借助电动砂纸,快速地打磨出弧度,再用篾刀调整,可以大大地节省制作时间。修削出笛嘴的弧度后,再用电动砂纸打磨直至光滑为止。

3. 哨孔的制作。依据修削掉竹皮的尺寸,修削一片大小合适的竹片做盖子,盖在沟槽上,在距离吹口端4厘米左右的管身上开一个方形哨孔,也称共鸣腔,注意这里的开孔与之前修削的入气槽重合。哨孔长约1.4厘米、宽约0.8厘米。

4. 分气音片的制作。用宽约1.3厘米、长约1.2厘米、厚约0.1厘米的薄竹片制作簧片,用蔑刀把薄竹片上方的中间部分修削变成刀口形作为分气音片,然后将分气音片固定在哨孔下方,占位约四分之一。

5. 共鸣腔的制作。修削两段长约4.8厘米、宽约0.15厘米、厚约0.1厘米的细竹条,置于竹槽两侧,上面盖一个打磨好的竹片并用竹篾、细线或皮筋缠绕固定,形成一个入气槽,气流经入气槽射入笛哨,使管内空气柱产生振动,发出明亮的侗笛声,即共鸣腔发出的响声。

6. 笛塞的制作。用篾刀修削软木塞来制作笛塞,侗笛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胡汉文先生根据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现在用红酒瓶的塞子制作笛塞。笛塞的修削很有讲究,小了会跑气,大了塞不进去,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依据笛孔的大小边削边试,直到合适为止。笛塞制作好后,用专用的疏通竹棍慢慢地把它推到合适的位置,通常在哨孔的1/4处。笛塞是活动的,可以上下调节。

第二是开出音孔、定音。现在侗笛开孔和定音吸取了竹笛的制作经验,先在笛子下端开两个装饰孔,再在装饰孔背面开筒音孔,F调的C,然后对比母笛,借助校音器,从第六出音孔逐个定音往上开出音孔。

第三是喷漆、缠线和装饰。全部做好、音准确定后,就可以装饰。现在多用尼龙鱼线装饰,缠线很有讲究。先垂直放一根回还线在要缠线的部位,再把缠线的线头与这根线平行放置后,回一圈缠线,再开始一圈挨一圈地缠下去,每一圈缠好都要收紧一下,直至结束,再把垂直的那根线插入回还的那个圈里,快速拉出那根垂直线,调整好位置,就缠紧缠好了。为了更好地装饰还可以在笛子的末端口安装一个装饰圈等,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装饰。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侗笛,现在通常还会喷涂亮漆,喷涂后一方面使得竹子本来的纹路更清晰、美观,另一方面可以防水、防虫蛀等。

二、当代侗笛制作工艺改良的要旨

与传统侗笛制作流程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区别:传统侗笛的制作中,制作笛头的竹皮只劈开,不劈掉。改良后侗笛的制作工艺里,那片竹皮要被劈掉,重新制作一片更合适的竹皮盖儿。传统的制作工艺里,笛嘴的弧度全靠用篾刀削和磨,现在可以借助电动砂纸打磨,极大地节省了制作时间。传统侗笛制作塞子的材料主要是布团,改良后的侗笛用红酒瓶的木塞子来做笛塞,更方便、实用。传统侗笛开的是匀孔,笛子没有调,现在借鉴竹笛的制作方法开孔,不再是匀孔了,需要用校音器校音。现在用无味的亮漆喷涂侗笛,在保护侗笛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在三江,侗笛常常作为青年人交际、表达爱情的一种工具,在行歌坐妹中演奏,女唱男吹,歌笛之声交融①。正如侗笛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胡汉文先生所言“以前侗笛主要是为侗族笛子歌的演唱做伴奏,女唱男吹,女的怎么唱,男的怎么吹”②。那样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那样的侗笛。但是胡汉文和他的儿子胡河不满足,他们在演奏和制作侗笛的过程中,发现了传统侗笛音域窄、音量小、音不准、音色差并带有沙哑声的局限,依据侗笛是靠气流射向共鸣腔使笛管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原理,把笛塞、分气音片以及入气槽两侧的挡气竹条调到理想的位置后,音域、音量、音色问题迎刃而解,并且消除了沙哑声。通过不懈的钻研和改良、创新后,侗笛终于可以单独演奏,而且音色柔和、清脆明亮,更具独特的民族风格。又受竹笛制作工艺的启发,改变了开出音孔的方法,使得侗笛音色更好,音域更广。为了演奏更复杂的作品,在长期的摸索中,制作出双管侗笛,“单口吹双管”演奏,吹出了双音③,在笛头和管身之间安置铜套,可以伸缩调音。在长期细心的观察下,受鸟鸣的启发,依据活塞在笛管内上下运动能使笛声高低变化的特点,还制作了可以吹奏出模仿大自然鸟鸣音的侗笛,吹奏出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鸟鸣音等。经过他们改良后的侗笛拓宽了音域,使得音色更为悦耳,也大大提高了音乐表现力。胡汉文父子的努力给古老的民间侗笛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当然,乐器的改良一定是和演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演奏中才能发现乐器的局限,针对局限进行积极的改良和创新,改良后的乐器又服务于演奏,使乐器改良进入良性循环,也是乐器改良的要旨。胡汉文父子对侗笛的改良生动地体现了侗笛改良的要旨。

三、对侗笛制作工艺的相关思考

与传统侗笛的制作工艺相比,胡汉文父子在演奏实践中发现了侗笛的局限,针对问题不断地摸索实践,使侗笛的制作工艺改良了很多,极大地促进了侗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管侗笛制作工艺改良了,但是其制作还有可改进的空间。

首先就是侗笛制作标准化的问题。传统侗笛主要用于笛子歌的伴奏和简单的走寨曲,笛子的尺寸主要是目测、凭感觉,无具体的测量数据。现在侗笛要满足不同曲目不同场合的演奏需求,尤其是要满足复杂曲目的演奏,胡汉文胡河父子等演奏者针对不同的问题逐渐改良,创制出了新的符合现代表演需求的笛子。现在的制作尽管参考了竹笛的制作方法,但是制作时,依据竹材特点确定调式后要拿一支母笛做参考来制作、划定出音孔的位置等。这种方法对本来就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的人而言,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把握制作,但是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他们更需要以客观的制作数据作参考,没有母笛对比,就很难制作。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侗笛的发展,所以侗笛制作的标准化势在必行。因此,建议继续借鉴竹笛的制作经验,结合侗笛的制作实践和演奏特点,科学制定开出音孔的方法,逐步把侗笛的制作技艺规范化、标准化,以扩大侗笛文化的传播范围。

其次是侗笛制作工艺的知识产权问题。胡汉文胡河父子历尽艰难改良了侗笛,他们的劳动成果需要保护。保护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申请商標和专利,利用现代科技,用激光在侗笛上镌刻一个明显的标识等。

综上所述,广西三江的侗笛制作工艺在当代改良了很多,但是依然面临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才能让侗笛文化健康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改良标准化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