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连任”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2020-05-12 20:04徐智
中外会展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徐智

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主办,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都研究中心(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承办,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贸促会)支持的2020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会暨会展业高端论坛于10月22日在成都举办,这也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连续五年在成都面向全球发布国内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

大会期间发布了《2019年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相关成果。在2019年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中,成都继续领跑西部,稳居总榜第四名。同时大会还公布了“2019年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排行榜,并围绕“会展新经济?智造新动能”主题举办高端论坛活动,发布产业机会清单,签订项目意向协议,积极推动会展产业内政企深化合作。

「01」成都会展国际化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是一个城市发展会展业的综合考核指数。要想提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既需要重视城市整体环境竞争力的增强,又需要高度重视会展业专业竞争力的拔高,还需要长期关注城市会展教育竞争力与城市会展主管部门服务能力的提升。据了解,2019年的“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全部来自上述各种客观数据,涵盖了全国近130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

“在19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2019年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排名最高的为上海,北京次之,广州、成都分列第三、四位,深圳紧随其后名列第五。”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一直稳居总榜第四、副省级城市第二。根源在于一方面其长期在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与大型会议举办数量指标方面表现稳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其在国际化指标方面发展势头强劲,在展览业国际合作指数与国际会议举办指数两项指标中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也逐步缩小了与同期北京、上海会展国际化水平的差距。

同时,报告中成都的展览业国际合作指数从2017年的19.048上涨到25.810,增长了近1.4倍;国际会议举办指数从2015年的14.423跃升到36.26,增长了2.5倍。引人注目的是,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19年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排名最高的为广州,成都次之。

而在反映城市会展业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的城市整体环境竞争力指数中,2019年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深圳、广州、南京、杭州与成都。这5个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体量、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因素,所以具有比其他城市更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另外,杭州、成都作为会展业的后起之秀,随着整体宏观环境实力的不断提升,也在逐渐缩小与上海、北京的差距。

「02」集聚全球产业要素赋能经济发展

会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集聚全球产业要素,赋能经济发展,而成都凭借在市场辐射能力、航空条件、会展环境、旅游资源、城市魅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然成为国际重大会展活动布局中西部的首选城市。截止目前,落地成都的国际合作驻馆展会项目20个,落户的国际领先知名会展企业6家,其中,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会议、展览、综合运营三大公司分别在成都设立独立法人机构或区域总部。在推动本地展国际化认证方面,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9个会展项目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

对标东京、伦敦、法兰克福、汉诺威等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国际会展之都的评价应分为主体要素和支撑要素两个板块。其中,主体要素是指应具有数量庞大的国际化会展企业与会展项目与完善的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支撑要素是指应在会展教育与科研机构、配套支撑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国际经济交往四个方面处于较高水平。

对此,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聚焦高端会展企业要素集聚,提高会展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全面引进一批国际化会展企业,大力实施国际资源引入,打造高质量外来会展企业集聚地;培育高端展会项目要素,蓄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能量,大力引进国家级、国际性大型高端展会。与此同时,还将对标主场外交先进区域,推动重大标杆性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更重要的是将加快提升会展业发展能级,促进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在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发布会上,成都市博览局对外发布了“三新”(即新场景、新产品、新消费场景)、产业政策、重大活动合作机会清单,其中包含27个新场景、16个新产品、13个新消费场景、8个产业政策、26个重大活动。机会清单中,新场景清单覆盖了天府国会中心、空港国会中心、都江堰融创会议中心、淮州新城国际会展中心等全市会展载体建设项目在融资、项目招引、人才引进、运营管理多个方面的合作需求;新产品清單,包括IES智慧会展平台、会展物联网管理平台、主场服务线上平台、抗疫解决方案等涉及会展产业链的新产品;新消费场景清单则包括世界博物馆小镇、天府农博园、画非画奇石艺术展览馆等一批具有成都特色、老百姓消费市场大的机会场景。产业政策清单发布的是目前在会展产业的促进、管理、监督、创新、人才培育上的最新方向举措;同时列出了第十五届欧洽会、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今年底至明年举办的重大活动。

在签约环节中共14家单位签订了8项合作,四川天府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与四川省服装商会、成都鸿威展览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IFBA服装服饰设计展、亚洲花卉产业博览会;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与成都华墨天一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天府家博会........

「03」探索更加丰富的会展新经济形态

在探讨成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过程中,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自曝的一个小细节引人关注。他说,近年来成都办展的水平越来越高,每当有特别好的会场布置,比如展台、光影技术等,都会遇到企业追问这些产品和创意“从何而来”“用了什么技术”,很多问题都难以回答。大家为何会关注这些内容?在该负责人看来,这是会展业培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件好事,说明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从办展会衍生出更加丰富的会展新经济形态,释放出新的发展信号。

为此,成都抢抓“三城三都”建设的重大发展契机,积极建设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园,探索构建“会展+产业园”的新服务、新场景、新产品、新消费、5G商用的会展新业态,大力发展会展新经济,而产业园聚焦“短视频及直播、场地运营、技能培训、企业孵化”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据悉,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园将分阶段打造并形成“成都模式”推广。拟在全国的主要会展城市布局产业园和运营中心。通过“会展+产业园”,探索新经济的发展潜力,传播会展文化,以此为城市营销、经济发展、新生业态赋能。

事实上,早在2017年,成都就率先在全国以生态圈理念加快建设14个产业体系,而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就是其中一个。用该负责人的话说,“聚力打造会展产业生态圈目的,就是要推进生产要素高度集聚、配套功能高质集成、优质资源高效集约,整体提升会展产业发展能级,也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功能区及各区(市)县特色优质商业载体,引导会展资源向户外拓展、向夜间延伸,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以各类商圈、文化街区、城市公园以及绿道等为空间载体,举办消费类展会活动,引爆会展消费新热点,形成会展经济新增长点。同时该负责人还认为,还要鼓励会展设计、组展、搭建等企业运用新兴技术,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同步互动有机融合新模式,提升观众体验感,构建创新创意型消费场景。

「04」合力做强成渝地区产业会展品牌

2020年显然有着大不一样的“环境”,会展业又该如何积极适应新的方向和需求,靠什么去“竞争”?“在防疫前沿与复产前沿的双重压力持续以及市场需求疲软与行业转型的双重考验叠加之外,会展推动产业市场恢复与拉动消费增长双重角色将愈发突显。”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会展业也将有所作为。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成都如何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史机遇,该负责人直言,要主动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强双方重点展会合作,将成都主导产业类展会活动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项目,围绕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重庆“6+1”制造业支柱产业集群,德阳、资阳、眉山重点产业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合力将成渝地区产业会展品牌做大做强。

“在创新会展发展理念方面,我们还要协同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理念,引导企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会展平台。”除此之外,上述负责人谈到,各区(市)县也要切实重视会展对产业的促进与拉动作用,多在细分领域寻找比较竞争优势,通过办展办会汇聚优势产业发展高端要素,做細做实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工作。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会展
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分析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初探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对中外会展经济的比较分析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会展业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