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晋北长城军事堡寨研究

2020-05-13 14:06张文瀚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明清长城

【摘 要】 军事堡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军事防御型堡垒形式。文章叙述了明清以前军事堡寨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明清时期晋北长城军事堡寨的发展,探析晋北军事堡寨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长城堡寨的城墙除了原有的军事功能,而且上升为明朝保境安民的重要象征;长城军事堡寨城墙还具有典型的方形形状特点;兵营布局在晋北军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明廷在军事堡寨内推行军屯制度,晋北长城的军事堡寨就具有了两种功能,一是军事防御的功能。二是生活生产的功能。

【关键词】 晋北;长城;堡寨;明清

堡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军事防御型堡垒形式。所谓堡寨,分别指“堡”和“寨”。 “堡”最开始指的是周边筑起围墙的防御工事。大约在东周中期,堡已经出现。“堡”的最初的词义是“保”,这是东周时期城市和聚落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称呼。在秦汉之后,“保”一般被写作“堡”。在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的方言中,地名中“堡”常被读作bu。与“堡”不同,“寨”仅仅指代村落的栅栏。在《新华字典》中,寨的词义是防御敌军时的栅栏。随着时间,这个词义逐渐演变,到明清两代。“寨”被引申为“兵营”的意思。

一、明清以前军事堡寨的历史演变

修筑堡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及至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增强自己国家的军力国力,天下各国都争先修筑堡寨,或加固城池,或新修堡寨。而各个国家大贵族家庭也多在自己的封地上修建军事堡寨——“邑”。由于战国时期军事战争的烈度加大,堡寨强度也越来越高。

直至東汉年间,民间开始大量修建新型军事堡垒——坞堡。汉代的坞堡是边疆上的一种比较主流的军事及防卫工事。黄巾起义后,朝廷允许各地豪强自行招募军队。失去中央制约的士族,组织家兵,修建坚固的坞堡,凭借实力割据一方。

北宋时期之后,山水寨开始出现。山水寨多是依山或河湖而建立的军事据点,其建筑大小、布局与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基本相同。山水寨易守难攻,内部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北宋自立国之后,长期遭受辽朝和西夏的军事威胁。尤其是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导致北宋面对辽军时完全无险可守,军事压力巨大。为有效防御辽国,北宋采取“堡寨”策略,把社会中的民间自卫部队纳入到整个防卫系统中,大量设置堡寨。就后来的历史而言,堡寨在宋朝与辽、夏、金的战争中,起到了正面的军事作用。宋末,金军大举入侵北宋。靖康年间,金军攻陷首都汴梁,灭亡了北宋。北方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地方军队,修筑山水寨,积极抵抗金军的入侵。在金朝统治的百余年间,山水寨一直存在中国的北方地区。

二、明清时期晋北长城军事堡寨的发展

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东部,整个地区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相较而言,相邻的华北平原平均海拔只有数十米,因而山西对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形成了北方军事战略的一个地理制高点。从山西内部的地形地貌讲,山西境内山峰林立、关口众多、易守难攻,军事战略价值极高。而且数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多建都于山西周边省份。汉唐定都于长安,位于山西西南面。魏晋定都于洛阳,位于山西南面。宋朝定都于开封,位于山西南面。元明清定都于北京,位于山西东北面。在明代,北方民族可沿漳河和桑干河流域,由高入低,冲入华北,进围北京。所以,数千年来,大一统王朝基本将山西作为守卫首都的第一道防线。清代学者顾祖禹曾撰述《读史方舆纪要》,对天下军事地理,形势险要之地以及历代军事胜败战略进行论述。顾祖禹在书中写到: “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这个论点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明朝初年,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常攻击明朝的北方边境,甚至一度围困首都北京,由之明朝的北方国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保证首都安全,朝廷沿长城设置军区重镇,共设立了九个重点防御地区,以此应对东北、西北边患,所谓 “设九边以卫中夏”,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从地形上看,山西省位居京师东部,是入侵的必经之地。明人有“京师之安危,系于山西也”的说法。因此,明朝将大同和太原定为重点防卫地区,成为九边之一,为北方防御体系的核心。除重点修筑的大型防御堡垒外,在大同和太原的周边地区,明廷修筑了一系列小型的堡垒,卫所林立,堡寨聚集,从而形成了山西地区数量众多,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军事堡寨。根据《明史》记载,明末天启年间,后金大举向明朝进攻,兵锋越过长城,直指宣府、大同、太原,山西中部亦受重大损失。后金军不断在山西境内攻打军事据点和堡寨,可见在明代,北方边防问题非常严重,军事堡寨分布范围也很广。

三、明清时期晋北军事堡寨的建筑及文化价值

晋北长城一线军事堡寨的城墙,一般被认为独具军事性的功能。但是从堡寨的基本构造看,除了军事抵御的基础作用外,还打造了一道意识上的界限——军事堡寨城门楼上一般有石制的匾额,这种构造产生了战斗的心理暗示。以威远卫城垣为例,明代重修的威远城不只重视军事防御的作用,更着重强调了战斗精神的重要性。同样,大同地区的得胜堡也呈现了这样的特点。得胜堡内部中央有玉皇阁,阁楼的四面均放有牌匾,东面的牌匾面向北京,书写有“护国”二字,西面的牌匾,书写有“保民”二字,北面的牌匾面向蒙古,书写有 “镇朔”二字,用以压倒敌人,南面的牌匾书写“雄藩”二字,以激励明军的士气。四个方面,四个牌匾共同表示边疆守备部队抵御入侵,护国安民的意识形态,这使得胜堡的城墙不仅具有甚至超越了原有的军事功能,而且上升为明朝保境安民的重要象征,既鼓舞军心士气,又展示军威军情。

长城军事堡寨城墙还具有典型的方形形状特点。从目前的资料看,历代城市的形制和布局基本都是方形或者接近方形,这应该是受到西周形制的影响。方形规则是历代中国城市或乡村外部形态的典型模式。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城池。但是这些不规则的城池,基本是源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晋北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不管是高级城堡还是基层军寨,也不管所处的地方是山峰、盆地还是平原,全部都修筑正方形堡寨。在广大的平地地域,大部分堡寨修筑正方形形状和长方形城墙;还有一些堡寨在正方形堡寨上修筑吕字形堡寨;更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堡寨修筑为大小不一的菱形结构。应当讲,方形形态的堡寨,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军事堡寨类型。比如明代长城的平虏卫,自永乐后,一直是大同镇的路守所在地。平虏卫有常备军三千余人,并常备五百余马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堡寨建设严格依照规制,按方形建设。

兵营布局在晋北军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朝廷的规划中,晋北军事堡寨是北部边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坚守、不断投入的防御工事。为起到长期坚守的军事目的,明廷在军事堡寨内推行军屯制度。军屯制度规定民众每户中四个男子选一个赴北部长城开荒种田。直接入军当兵的可由民户直接转变为军户。被转为军户后,必须带家人一同到军队卫所。卫所负责给与军户土地、菜地或者马厩,使之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在这样的制度下,晋北长城的军事堡寨就具有了两种功能。一是军事防御的功能。二是生活生产的功能。军事堡寨不仅是军营,还是家庭。 《朔州志》将长城堡寨的格局形容为 “联比其居,什伍其人”。所谓“五家为伍”的堡寨修筑模式在长城军事堡寨中很常见。以五个军户组成一伍单位,进而组建为堡寨空间结构的基础单位。随后,在堡寨中不断扩张,每个单位与单位之间通过具体的街巷予以分割和划分,每个堡寨内保持布局的整齐有序。以得胜堡为例,得胜堡有“三街六巷”,共同构成结构完整的分布式结构——堡寨中心街和紧密连接的小巷道共同组建成为的堡寨格局。初看好像是单纯功能性的设计,但实际上显示出堡寨设计规则——尽管是在极为险要陡峭的地形中,军事堡寨也努力遵循相互连接的街巷结构,平鲁卫就是如此。平鲁卫地处北部丘陵的陡峭土坡上部,卫城内部有一条自然的沟渠,建筑难度极大。但是为了确保堡寨格局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横向的巷道仍然坚持延续下去。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现代城市建设,这种军营式的格局仍然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 李昕泽,任军.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8-36.

[2] 李欣.浅析太原盆地军事性质的堡寨聚落变迁[J].沧桑,2013.4:192-196.

[3] 程勇.城镇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沁河古堡群为例[J].文物世界,2014.3:44-66.

【作者简介】

张文瀚(1991.12—)男,汉族,山西吕梁人,研究生,中共吕梁市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科研教学.

猜你喜欢
明清长城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长城,长城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