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视角下乡村特色风貌研究——以余庆县为例

2020-05-13 14:27熊彬淯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2期

熊彬淯

【摘要】本文以县域的视角出发,从乡村风貌的引导特征、风貌要素分类及提取等方面入手,对乡村风貌构成、划分原则进行梳理,建立乡村整体风貌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余庆县域风貌按照三大要素类型进行整合,构建余庆县域总体风貌分区评价体系,为余庆县景观风貌规划提供基础 。

【关键词】风貌分区;风貌特征;余庆县域

1、研究背景

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乡村建设也初具成效,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忽视历史文化、自然特征及地域特色导致风貌规划的失控,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如何在保护青山绿水,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彰显乡村地域风貌特色显得尤为重要[1]。

2、县域乡村风貌特征及研究方法

2.1县域乡村风貌引导特征

從县域的层面来说,我国乡村风貌分区主要靠“弹性引导”[2]。首先,在引导体系中明确什么不能做,同时引导政府和居民应该怎么做。其次,引导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区域历史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2.2乡村风貌要素类型

县域风貌的划分应由区域内自然、人文以及人工物质空间三大类要素共同决定[2]。自然要素指自然生态以及农林生产景观,包括山、水、林、田等;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主要包括各类居住、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空间;人文要素主要是指历史及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

2.3 县域乡村风貌研究方法

2.3.1风貌要素提炼

挖掘与提炼区域内具有地域特质的代表要素是科学、有效构建县域乡村风貌体系的先决条件。不仅是某一单要素的体现,更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各类要素进行空间上的联系与梳理,研究县域乡村风貌特征在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特色产业等方面存在的聚集性、连续性及协同性[3],从而得到各类风貌在县域整体中的定位与特征。

2.3.2乡村风貌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在县域范围内提炼的自然、人文以及人工物质空间要素,针对各类风貌在同质化、差异化以及系统化等方面的特征[3],构建县域乡村风貌指引体系。

3、余庆县乡村风貌规划研究

3.1余庆县域概况

余庆县域地处遵义市中南丘陵盆地生态功能区中的一级区,生态资源丰富,以山水资源为主。乌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域中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丘陵、坝区交错分织,东西两翼地势高。山系多呈南北向脉状分布,地貌形态复杂,多数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坡度较大地段,分布较分散。东南侧地势由高而低逐渐降至白泥平地,形成多级阶景观。

3.2余庆县域风貌要素提炼

3.2.1自然要素

乌江水系:余庆县域内主要有乌江、余庆河、觉林河三大水系,河流溪沟67条,总长1060公里。

自然植被:县域森林覆盖率达54.8%,有树种82科360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

3.2.2人文要素

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先后三次经过余庆县域,在余庆人民心中播下了自强不息的革命种子。

土司文化:敖溪古称余庆司,拥有土司衙署遗址、敖溪古八景等丰富的土司文化历史遗迹。

黔北文化:黔北人民以人文荟萃的地域文化结合长征精神,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黔北文化。

3.2.3人工物质空间要素

茶旅产业:余庆素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之称,是小叶苦丁茶的发源地。

美丽乡村:余庆作为“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源地,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黔北民居: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白粉墙构筑而成的传统黔北民居遍布余庆县域。

3.3余庆县域风貌分区

3.3.1茶旅黔北风貌区--茶山小镇、黔北村落

以松烟、敖溪、龙家三镇为主;集富有典型黔北风情的茶园体验、康体养身、土司古镇于一体,打造集茶旅户外运动与土司风情于一体的田园茶旅示范区。

整体环境塑造与茶园呼应,建议多采用以绿色等淡雅色系为主,茶园连片种植,其中穿插度假村寨、采摘体验园、运动康体设施等。

3.3.2乌江林谷风貌区--河谷风光、山谷森林

包括关兴、大乌江、构皮滩三镇,是余庆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景观资源有大乌江风景名胜区、飞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江画廊、红渡梯田等,具有余庆独特的自然山水特征。

环境塑造以保护、延续自然的山水特征为主,开展赏自然风光的休闲体验,控制村寨建设中影响、破坏山水景观风貌的行为。

3.3.3苗乡花山风貌区--山林苗寨、花卉田园

以花山乡为主;延续当地苗岭村寨少数民族风情,同时建设花卉果蔬生态园、白茶采摘游园,以苗乡花山为特色,打造花中有寨,寨内有花,观花品茗的独苗乡风貌区。

环境塑造以特色苗族村寨为主,乡村风貌采用传统的苗族传统风貌,打造花卉苗木园,配置大量四季花卉,结合白茶采摘园营造独特的乡村景观。

3.3.4产城融合风貌区--红色文化、特色产城

以白泥、龙溪镇及子营街道为主,主要为红色文化及农耕文化;结合玉芴山森林公园、龙溪工业园、都市第三生态园、白泥田园综合体等城景空间打造产城融合的景观风貌区。

环境塑造以生态城景融合营造为主,乡镇风貌采用生态营城、产城结合的塑造模式,延续红色文化的同时,结合周边生态农业园打造吸引周边市县居民周末休闲渡假农旅一体区。

参考文献:

[1]吴珊.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J].工程与建设,2019.33(04):515-517.

[2]夏雨,李湘茹.县域农村整体风貌控制研究框架[J].小城镇建设,2015(02):16-18.

[3]陈信.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0):18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