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

2020-05-13 14:27李静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居民空间

李静

【摘要】在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历程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已经由增量向存量转化。2015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的发展要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修补的发展转变,而“微更新”就是存量修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微更新;城市改造

1、概念释义

“微更新”,“微”是指微小空间、微小问题、微小投入;“更新”则一定要有新的、好的体验和感受。“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

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即在整体保护老城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自下而上的动员和居民参与,尊重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把握地区各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小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老城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关于“微更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小微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主要针对城市公共区域品质不高、利用率偏低的街头转角、口袋公园、广场绿地、运动场所、边角灰空间、街道慢行空间、滨水空间、建筑退让空间等小微公共场地及其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

另一方面是老旧建构筑物的活化利用。主要针对长期闲置、缺乏监管、未充分利用的老旧建构筑物以及缺乏修缮、业态低端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进行空间美化、功能再造、业态更新,传承城市记忆。

2、城市治理风向从大拆大建转向“微空间”更新

微更新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包括移动售卖点布点、自行车停车区优化、人行道栏杆等设施的优化以及户外临时构筑物设置,都是微更新的重要内容。

“微空间”更新的主体是城市居民,内容也很丰富,包括改造环境,恢复公共性;美化环境,创造共同利益;营造环境,活化邻里关系等等。

城市推进“微更新”,要注重公共空间、注重人群活动和社会社区文化塑造,同时也要注重弱势群体设施的增补,包括社区道路、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公园,特别是这些场所与城市其他功能的链接,如社区道路盲道走向与城市人行斑马线设置、与道路路面公共自行车停车区划分等的衔接与共享等。

3、微更新是“抗衰老”的良药

面对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新条件,城市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发展模式阶段,着力改善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城市更新项目有大有小,目前正在进行编制的城市更新项目都很大,操作流程长,还牵涉到很多指标的调整。

“微更新”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摸索出一个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实施的更新方法。“对城市进行微更新就像对待植物一样,要小心呵护,慢慢等待其自然生长。”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相关探索,“微更新”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把某个角落改造成花园,而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例如,上海有个“阿拉夜市”,就是把居民活動中心的阳台打造成为有烟火气的居民社交平台。本质上说,城市更新、微更新都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和归宿的,这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也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中开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路径。

4、“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

上海市多个老旧社区正通过“微更新”,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提升居民获得感。从小区内部空间,到小区外的公共空间,再到整个街道的微更新清单,这一思路显示了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

2016年,“行走上海”的主题是“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基本局限在小区内。“社区内部的更新手法有限,基本上就是‘绿化+铺地+廊道三步走。”

到了2017年,项目走出社区,走向外部街道。“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的设计方案报名不设门槛,其中有学院派的大学师生,经验丰富的设计公司,也有对微更新情有独钟的独立设计师。所有方案经过专家、区规土局、街道、居委会、公益组织和两名居民代表共7人进行投票,选出一个优胜方案。有的设计师同时有多个方案获选,有的虽不中标却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行走上海”成功带“红”了一批设计师,他们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而他们的形象也贴上了“微更新”的标签。

让老旧小区更有味

老城区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因此改造更要“温柔细心”。如何通过“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上海市2017年以小区公共部位改善为主的微更新,是1.0版本;2018年以来的更新就是2.0版,居民主动破除楼道负面因素、通过争取楼幢内公共环境整体提升,街道进一步增加适合居家养老所需的公共适老性装置,实现从硬件改造的微更新到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微治理。而逐渐进行的3.0版本呈现则是一些居民自发开始了对自己小家庭的改造,还有一些搬出去的居民主动搬回来居住。

“微更新花钱不多,但正是这些小改变,让老旧小区变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设计感,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5、结论与展望

规划与改造应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设计为本”,设计师应走进社区,邀请居民参与,让设计更有人情味和特色化。

微更新是一个契机,是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一个缩影,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居民感受到城市温度。

参考文献:

[1]陈彦,朱晓敏,格桑,等.微更新[J].《城市建筑》,2018年第01期.

[2]朱敏慎,王红扬.场所微更新[J].《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04期.

[3]施立平.日常需求微更新[J].《规划师》,2019年第A01期.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居民空间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创享空间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城市更新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