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0-05-13 14:34冯贺冯春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民族地区

冯贺 冯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56 — 03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以“科学理论”为根基,以理论指导行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实践为落脚点,用实践检验认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知行合一说是基于对朱熹“知先行后”之说的批判而提出来的,强调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后世“知行观”的发展奠定了有益基石。深入理解知行合一,可以从知与行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知”指知识、学问、智慧,强调的是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行”的含义比较广泛,在这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践活动。“知”与“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是基础,是“行”的前提和根本,正确的“知”可以确保“行”在立场和方向上的正确性;“行”是关键,是对“知”实践层面的拓展和延伸,坚持“行”可为“知”注入动力根基和活力源泉。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坚持以“知”引导“行”和以“行”丰富和升华“知”的辩证统一,“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如果片面追求“知”,墨守成规、脱离实践,很难推动事物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行”,脱离理论、乱干蛮干,必定会违背事物的规律,偏离其出发点。也就是说,“知”和“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掌握的方面叫做“知”,具体实践的方面叫做“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更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学理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知识性和学理性尤其凸显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更加注重思想性,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吸引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染学生。”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明确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还应具有敏锐性和洞察力,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认知内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站位和学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行”,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指导人思想和行为的课程,必须依托社会实践,立足现实,以内化观念涵养外化行为,塑造一批学养深厚、立场坚定,能够联系实际的时代新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巨大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进行社会探索的成果。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做到“八个统一”,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实践本领。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

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显著。而民族院校因地区原因、经济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网络的影响等方面因素,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行”有时产生分离现象。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大学生往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由于地区经济文化、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限制,民族地区大学生思维普遍保守、封闭,不易于接受新事物。虽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语言沟通方面的缺陷,往往不够积极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泊,课上学习成果与实际生活脱节,“知”与“行”分离。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引路人,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往往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环境相对较差等因素,难以引进优秀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学历层次不高、科研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与改革。二是意识形态层面。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影响力扩大,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也充分吸纳各国文明、积累经验。这种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保障,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然而,国际间的密切联系和经济全球化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资源,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变化多端,尤其是不同文明和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之间常会有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是推动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的事业发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而民族院校作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防范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三是网络层面。当前,我国处于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打破了高校、课堂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对青年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网络开放性、便捷性等优势与思维活跃、敏锐的大学生高度契合,深得大学生的喜爱;网络的普及也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丰富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载体。然而,网络既有利也有弊,其鲜明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为不良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孕育提供了土壤,由此产生的危害性和破坏力不容忽视;由于网络草根性特征,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最大变量”。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的关键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同志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阐释为“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2〕(P69-7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前进方向,有计划、有组织地领导学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一是根据国家政策,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顶层设计。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性、多元化特点科学安排教学计划,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此外学校党委要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行合一”教学设计的考核力度。二是配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民族地区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相關政策,引进人才,善师资配备并提高教师素质,在此基础上完善对专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提升自身素质、践行“知行合一”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三是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保障。由于教学资源限制,在课堂教学上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开展教学,致使课堂理论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实践活动场地经费、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导致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等。因此,地方党委和学校党委应当积极协助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克服教学资源缺乏方面的苦难,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提升教师素质的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这一科学论述充分说明了,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行”合一的重点在于教师。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从主观上认识,并在行动上认真落实才能为“知”与“行”二者统一奠定坚实的根基。因此,首先要着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真正做到教学设计上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这就意味着只有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领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行”相结合的必要性,必须从根本上澄清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为推进“知”与“行”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上适度协调、如何在“知”与“行”二者相互转换过程中游刃有余,这就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最后,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主观上要进步与客观上严要求密切结合,才能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

(三)优化课程内容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的核心

课程内容设置科学与否是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行”合一的核心。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任务是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理论效果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先进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的思维方法来设置课程内容,将理论讲彻底、讲透彻。首先,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讲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必须以政治性为导向,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4〕,使民族地区大学生通过政治陶冶,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正确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其次,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鞭辟入里讲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支撑,具备完整而系统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宣传性,而忽略其科学性和学理性。马克思主义是理论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并随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科学意识形态,是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出发,向学生展示完整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改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理论认知。最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讲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院校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知”与“行”分离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此为问题导向,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为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历史逻辑,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的坚强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高校思政篇〔EB/OL〕.http://www.moe.gov.cn/jxb_xwfb/moe_2082/ZL-2007n/2017-ZL48/201710/t20171023/317143.Html,2017-10-2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民族地区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