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藏区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2020-05-13 14:34李金津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变迁

李金津

关键词:云南藏區;生计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85 — 04

“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1〕我国的民族学前辈大致把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分为了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三类。作为经济文化类型的一大要素,生计方式(means of livelihood)简单说来即为谋生手段。针对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必然造就出千姿百态的资源价值取向和千差万别的利用方式及利用层次。”〔2〕生计方式体现出一定地区的居民对所拥有资源的选择及利用,由此形成了自己相别于他者的文化模式。每一种生计方式的选择都是对现实条件的反应及调试,是一种生存策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稳定与发展牵涉全局。由此,本文选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阿东村作为田野点,通过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方法,旨在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究云南传统藏族社区生计方式的变迁及原因。

一、田野点概况

关于阿东村这个地名的由来,据《云南省德钦县地名志》载,“位于镇驻地的西北方,东:前。该乡村落分布象山前,故称象山前的村,简称“东”,习惯叫阿东。”〔3〕阿东村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的高山峡谷区,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带,平均海拔为2800米,海拔的垂直变化造就了不同的土壤、植被、气候类型。主要形成了三种生态环境类型:海拔2000米至2600米之间为河谷粮油作区,主要分布在阿东河沿岸及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主要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地处海拔2600米至3000米之间为温和山地农林牧药作区,其牧草丰盛,且非常适合于冬虫夏草、松茸等菌类的生长,主要开展牧业、采集业等活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为高寒山地林木农药作区、严寒山地牧作区,主要开展高原牧业与采集业。阿东村属温带(寒温带)山地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7℃—16.5℃之间。气候受海拔的影响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降雨量也就越多。四季并不分明,冬季的时间较长而夏季较短,雨季主要集中在6—10月。

阿东村位于德钦县城的西北方向45公里处,是坐落于半山腰峡谷地带的一个藏族自然村落,其东邻阿墩子居委会,南接云岭乡,西靠佛山乡,北部与羊拉乡毗邻。阿东村隶属于迪庆州德钦县升平镇,下辖荣布、日仁、其卡、哇哈、高仁、都拉、直仁、贡卡、安中、古打、新村、学龙、娘义、青龙贡、娘娃、子都共16个村民小组,村内共453户,2189人。民族成分较为单一,所有村民均为世居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是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全村共有可耕地面积2171亩,人均可耕地面积约为0.99 亩,村民人均年收入约为5000元。

二、阿东村传统的生计方式

(一)传统农耕

阿东村的农耕经济类型为山地耕牧型。阿东村村民把可耕种土地分为水浇地与旱耕地两类,人均水浇地面积约为0.7亩,人均旱地面积约为0.3亩。水浇地主要用来种植小麦、玉米、荞麦、蔓菁等作物,小麦成熟后,村民会把其做成面粉以制作面食,荞麦主要为自家食用,玉米、蔓菁主要用来喂养猪、牛等牲畜。而目前,阿东村90%的旱地为荒地,已利用的仅为10%,主要用来种植青稞、土豆,用途为自家食用,村民会用青稞制作青稞酒、糌粑等传统藏族美食。村民种植农作物主要是为了家庭自用,仅仅够维持一种刚好自给自足的生活水平。受宗教因素及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村民们的市场经济观念严重缺乏,从农业活动中几乎得不到任何其他的收益。

(二)畜牧业

与大部分藏区相似,阿东村也具有发展牧业的有利条件,其经济文化类型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在阿东村海拔较高的荣布、日仁、其卡、哇哈、高仁这五个村民小组中,因为具有质量较好的草场,村民们主要放牧牦牛、犏牛、耕牛、黄牛等牲畜,其中牦牛的数量最多,占到了70%。牦牛独特的生理构造使得其能够适应高原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因为其“浑身都是宝”,所以其市场价格也一直处于高位水平。其毛皮、奶制品以及肉制品等也为从事畜牧业的牧民提供了理想的衣食来源。放牧牦牛的草场多分布在崎岖的山间,游牧活动也是季节性的。一般要等到高山冰雪融化之后,青草长出时,才会把畜群驱赶到山中。男女青壮年者赶畜群上山,在山上搭建简易的帐篷作为临时居所,这种帐篷通常是由树枝支起的几块牦牛毡或者牛皮。当气温降低,牧草枯萎时,牧民们会把牲畜转场至山下海拔较低地带,凭借自家储存的蔓菁、玉米等粮食来饲养牲畜。牧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加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位于海拔较高地区的部分村民选择了放牧这种生计方式。

(三)季节性的采集活动

在阿东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生长着大量的冬虫夏草、松茸等菌类。据村民说,“因为这边的山好,好多人就还是有着‘靠山吃山的思想,一到虫草季、松茸季,村里好多人就上山去捡虫草、松茸了”。虫草可以算得上是村民们的“黄金草”,占到了村民收入的大头。每年的5月至7月,是阿东村虫草的采挖季节。每年的7月中旬至10月,是松茸的采挖季节。因为虫草、松茸的市场价值较高,经济效益好,所以好多年轻人都会上山去进行采挖活动,留下老人及妇孺在家中从事农事活动。村民说:“对于那些技术较好、比较会找的人来说,他们从采挖季中获得的收入不会低于4—5万元,而对于那些不会找的人来说,有时候仅能挣得1000元左右”。由此可看出,采集业给村民带来的收入颇丰,但这也与自身的能力甚至是运气相关。同时,村民们也在担心,因为每年的虫草、松茸数量都在减少,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他们也担心,长此以往,大山不会再给予他们这些馈赠。

三、阿东村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农作物结构改变

上文所述,村民在农业活动中几乎不能得到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以外的其他任何收益。基于此,德钦县立足本土,大力推广葡萄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德钦县具有发展葡萄酒业的天然优势,这里山高谷深,大部分地区属干热河谷,气温、降雨、光热、土壤条件适于种植酿酒葡萄。德钦县有100多年种植酿酒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历史,19 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将酿酒葡萄引种到德钦县茨中村,广并在当地传播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技术。德钦县于2000年开始实验种植葡萄,并于2003年6月18日成立德钦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对葡萄种植进行大面积的推。德钦县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的扶持方式,整合其他相关部门对葡萄种植业进行扶持。政府给村民提供铁丝、水泥杆等种植葡萄所需的基本工具。在葡萄种植的第三年,葡萄才能挂果,因此县委县政府给予种植农户相应的补助,其标准按每亩每年250元发放,共发放三年。当地的葡萄酒业公司给村民提供葡萄种苗。农民自己筹集化肥、农药、地膜等物品及开挖定植沟等。除此之外,生物办的工作人员与葡萄酒业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了技术服务小组,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葡萄的推广种植改变了阿东村原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前的土地多种植小麦、青稞、玉米等粮食作物,而葡萄的到来则完全改变了这一情况,如今阿东村的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葡萄。以学农、娘义、青龙贡、娘娃这四个村民小组为例,仅这四个村民小组,就有葡萄园540亩。酩悦·轩尼诗公司与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都与这里的农户有合作的关系。酩悦·轩尼诗公司采取“出租+雇佣”的模式,他们从农户那里租得相应的地块,由自己公司的人员进行管理,在葡萄的各个生长阶段,公司会雇佣村民为其进行劳动,村民在葡萄地里的收入由地租与工资两部分构成。在这四个村民小组中,有56户选择了这种模式,共出租163亩葡萄园。而这四个村民小组中剩余的377亩葡萄园,则与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村民们自己种植、自己管理,到了收获季,香格里拉酒业会集中对葡萄进行收购,其价格为:赤霞珠、美乐、西拉等深色葡萄为3.6元/KG,霞多丽等浅色葡萄为4.2元/KG。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好处,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经营模式,都给村民们带来了相较之前较为可观的受益。葡萄这种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村民在地里干活的积极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强了。

个案1:CM家有6口人,4.3亩土地,其中有1.3亩为旱地,目前处于荒地状态,剩余3亩水浇地全部种了葡萄。葡萄地中有1.5亩出租给酩悦·轩尼诗公司,每年的地租与工资合计可收入12350元,剩余的1.5亩,会在收获时将葡萄卖给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可收入6800元。〔4〕

(二)乡村运输业兴起

德钦县是云南省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其境内的梅里雪山(汉译为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德钦县,多宗教与多民族的人民在此和谐共处,美丽的梅里雪山与神秘的藏文化相互交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拥有梅里雪山、白马雪山、飞来寺、茨中教堂、明永冰川、西当温泉、雨崩村等众多已经开发得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基于此,一些年轻人选择通过运营“农客”面包车的方式来赚钱。在这边的道路上,我们随处可见这种车身印着“农客”二字,車牌号为“云R DKxxx”的小型面包车。在村里时,“农客”承担着村民由本村至德钦县城的运输任务,每天上午九点半,“农客”会途径村里的主要道路,随叫随停,村民若要到县城里去,只需支付十几元车费即可。而在县城,“农客”车主们会集中把车停在德钦县城的阿墩子古城外,采取吆喝、搭讪等方式招徕顾客。由于德钦县地处高原地区,道路比较蜿蜒崎岖,因此有众多游客会选择搭乘“农客”车辆。多数旅游会选择采用拼车方式,几个目的地相同的驴友临时结伴而行,这种形式对于旅客来说较为实惠便利。此外还有包车方式,包车的价格较高,根据目的地距离的远近来决定费用,价格为200—800元不等。如遇到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客人,司机还要兼营旅游向导的角色,而这样也可以使他们再获得额外的收入。除了自己所挣得的收入,德钦县政府还对“农客”车辆进行每车每年7000元的补助。

个案2:AJ家5口人,0.6亩土地。他们将全部土地出租给酩悦·轩尼诗公司,每年的地租与工资合计可收入5600元。因为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少,他选择在德钦跑车,从事运输业,工作时间集中在4—11月,此时也是德钦县的旅游旺季,平均每个月可收入3000元。此外,当采挖季来临时,其家庭成员会上山进行采挖虫草、松茸的活动,每年可收入12000元。〔5〕

(三)外出务工者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也渐渐影响到了阿东村的村民。在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他们依靠这片土地,吃穿用度全都是这片土地所赐予的,而这片土地也恰好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加之对外部世界的不了解以及恐惧,许多村民不愿意离开本村外出讨生活。这情况在近些年也已经有了转变,许多村民开始到德钦县、香格里拉市务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他们多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的职业。总的来看,阿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呈现出缓慢增加的态势。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增加,阿东村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0多人,相较于祖辈,他们更愿意到外面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去,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个案3:YSG家4口人,土地4.9亩。他们将全部土地出租给酩悦·轩尼诗公司,每年的地租与工资合计可收入28000元。葡萄地主要由两位老人在家经营,其女儿在香格里拉的游乐园打工,平均每个月可收入2500元,其儿子在香格里拉的洗车店打工,平均每个月可收入2800元。〔6〕

四、变迁背后的原因探析

面对阿东村村民由传统逐渐走向多元的生计方式,国家、当地政府以及村民个人都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提供了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往那压迫、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成为历史,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而民族平等是前提,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从法律上确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但在事实上,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发展差距是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为此,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业的重要性,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金融优惠政策、组织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重点扶持等各项具体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切实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体现我们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位于“三区三州”地域内的阿东村村民提供了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内在地包含被引导者要顺从和遵循指引的要求。大家深切明白,若想要摆脱贫困,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要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新的生计方式,拓宽经济来源渠道。价值导向的作用外化于行动上,就是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满足于从传统的生计方式所获得的收入,转而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其他的领域。2019年4月30日,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达到了退出贫困的条件,通过了云南省的评估考核,成功摘掉了“穷帽子”。据阿东村村干部介绍,阿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只有三户建档立卡保留户,但德钦县退出贫困序列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继续采取措施确保已脱贫人员不再返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来。

(二)当地政府的具体措施指明了实践路径

德钦县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2003年,迪庆州提出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生物、旅游等支柱产业。德钦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模式,目前已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3万亩,以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绿色产业园区为主的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德钦县的龙头产业,其已经成为了农民稳固、长期的增收来源。德钦县还形成了以“梅里雪山”品牌为核心,以“三江并流”为范围,以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特征的旅游开发框架,并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德钦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在飞来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明永冰川等景点,住宿、餐饮、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快发展。虽然目前阿东村的旅游资源仍未得到开发,但村民仍可通过跑车、做旅游向导的方式从中获利,这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阿东村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情况下,当地县委县政府担负起了“领头羊”的责任。政府的一系列举措给农户指明了一条切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实践路径。在访谈过程中,当地村民不止一次地表示县政府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政府提供了技术、资金等保障,为他们省去了许多后顾之忧。

(三)村民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推动的,而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驱。只有解放思想,破除窠臼,方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以前阿东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极为不便,加之险峻的地势造成了相对闭塞的环境,村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较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村民们认为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生存,不愿意外出进行务工活动。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也渐渐传入到阿东村,并影响了村民们。村里的广播、电视机、手机等的广泛使用,为村民接收新的信息提供了媒介。外来的游客、本村务工者、知识分子等带来的新的观念及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阿东村的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拘泥于脚下的那片天地,转而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五、结语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藏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長期处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状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迪庆州人民翻身作了社会的主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从阿东村村民的生计方式变迁可以看出,生计方式的选择与现实条件是分不开的。从以前典型的半农半牧型发展到目前的多元模式并存,无论从事哪一种生计方式,都是村民针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自身条件等因素作出的回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位于偏远山区的藏族民众也必须拥抱现代,做出相应的改变。面对贫困的现实,努力接受新思想、迎接新事物、应对新挑战也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参 考 文 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86.

〔2〕 罗康隆.论民族生计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德钦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德钦县地名志〔M〕.德钦:德钦县地名办公室编印,1986:24.

〔4〕 CM访谈,地点:CM家中,时间:2019,(06).

〔5〕 AJ访谈,地点:AJ家中,时间:2019-6-5.

〔6〕 YSG访谈,地点:YSG家中,时间:2019-6-6.

〔7〕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7.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