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

2020-05-14 13:48柳静
工业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柳静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1民办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计划未来几年将有90%高校面向转型,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提升民办高校教育水平,需调整优化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已逐渐引导部分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面向转型的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探讨民办高校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2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基础设施、办学水平普遍低于公办学校,所以,教师流动量较大,辞职率较高,相对也缺少博士学历及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从现状看,民办高校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以及缺少应用型课程建设。

2.1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较弱

民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单位实践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师资队伍呈现整体实力不均匀,缺乏高学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多教师都是应届生直接聘用过来,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理论知识够用,但实践技能不足,并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实践设计项目,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学要求,那么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出来的设计项目也只是空谈,落地实操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从企业聘用有经验的设计师来授课,又相对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加强,“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高。

2.2应用型课程偏少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民办高校更多的参考“985”“211”院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对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不健全,目前部分民办高校的很多课程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简单等现象,欠缺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部分院校有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但其中一部分是暑期实践,学生的自觉性不高,一份简单的实践报告就获得了实践学分,暑期实践也缺乏教师的跟踪指导与管理,这样的暑期实践意义不大。还有一种是集中实践环节,老师出一份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教室画设计图纸,为期一到两周;这种假想课题,实际上是纸上谈兵。从老师下发任务书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的思维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可谓是概念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实践培训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实践环节的教育是有缺陷的。但很多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现有的实践设备不足也是一大难题。

3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其他专业“一刀切”,要突出艺术特色,更要符合艺术文化产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民办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上产业,产业促专业”为指导思想,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教学平台。

3.1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通过教育和培训将教师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学历提升、技能培养、学识拓展的同时,切实推行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全校教职工传统文化普教课。通过传统文化学习,让教师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骨髓里,并将其运用到教师工作、生活中去,这有利于形成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学校不仅考察个人的执教和科研能力,还注重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比如,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暑期会安排进入不同的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与提高。当教师有了企业实践设计项目的经验,再带入课堂,将会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时,选拔出企业具备讲授能力的设计师,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进行授课指导,让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也提高设计师自己。

民办高校应制定目标规划,出台鼓励政策,改善人事薪酬制度,在工资收入、就业稳定性、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使艺术设计类教育更加符合当代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3.2制定符合设计行业规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符合行业规范的应用型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

1)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很多学生总觉得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很容易,只要交一份作业就可以不补考重修。设计类专业的考核标准应以实践为主,以设计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依据来全面考核学生,不只是一份单纯的设计作业。比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核,可设置技能证考试培训:平面设计师、图形图像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电子绘图员、三维动画师等。这些技能证课程培训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学院将其作为学生实践学分的考核标准之一。

2)尝试开展观摩体验课,让学生走出课堂,换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室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自书本,学的只是理论。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院开展学生观摩体验课,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观摩体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体验是从学生转变到技术工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时也为今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步也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明确自身专业特点,更清楚、更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3.3严把高校艺术生录取质量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录取要提高人才质量,部分民办高校由于扩招,录取人数较多,导致一个班级接近40人,在授课方面,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班级也不能整齐划一。各设计专业可分小班教学,一个班控制在30人以内。在小班教学中,让老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及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比如,有的学生擅长软件能力操作,有的手绘能力强。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帮扶工作,对软件能力好,手绘基础弱的学生,对其加强手绘辅导;对手绘基础好,软件能力差的,对其强化软件训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既有手绘能力又有软件能力。

3.4建立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交替的实岗实训制

对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就业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现在设计行业招聘,从简历和作品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首先,看的是学历:研究生比本科生有优势,985比211更受欢迎;其次,看的是设计能力:快速表现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前景、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低于“双一流”大学或公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学历已不是筹码,只能靠自身能力在就业市场占据竞争优势,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他们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企业环境的岗位及技能训练。可以建立学校和校外多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将这些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真正实现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训中,学生实行轮岗制,分为初级岗、中级岗、高级岗。即一个岗位做好后,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实践。将艺术设计专业与设计行业岗位对接,学生实训的过程代替了公司实习的阶段,当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快速进入企业,学校的工学交替实岗实训制缩短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已有两干多所,而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公办学校,民办高校要想生存发展,首先要提高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以此提高民办高校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其中要想加快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就必须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星.云.海》
《花月夜》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