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禁用词”背后大有深意

2020-05-14 07:29
新传奇 2020年2期
关键词:机关同志会议

近日,作为在省级层面上明确规定不使用部分敬词的省份,陕西省这一做法引发了全国基层公务员的热议,将政府“禁用词”引到了公众的面前。禁用“尊敬的”“重要讲话”这种词的背后,是构建风清气正机关文化的决心,可谓大有深意。

不少机关单位内部存在称呼“潜规则”

前几个月,有一条十分热门的段子是这么调侃的:凡是公务员回家过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小赵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张处、李处和王局、赵局。尤其是在同学会、家族聚餐等场合上,更是如此。有时,酒过三巡还会敲敲酒杯让大家都安静,听“尊敬的大领导”为大家讲几句。

一段时间,在不少党政机关单位内部,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套称呼“潜规则”。没有官职的普通办事员按照有官职的称呼来称呼,副职按照正职来称呼。比如省级机关出来的都叫处长,市级机关出来的都叫科长,实在不好称呼的,就叫主任。

此外,凡是有领导视察与参会,主持人都会千篇一律地说:“让我们欢迎尊敬的领导发表重要讲话”“感谢××领导高屋建瓴的讲话指导”“感谢××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如果在网上以会议主持词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模板都绕不开这三句“金句”。当然,在与这样的主持词相配的同时,但凡会议都是“重要会议”“隆重召开”。

将政府“禁用词”引到公众面前

对领导言必称“重要”,显然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消耗公共资源,还会使一些领导听完飘飘然,是领导干部的“精神麻醉剂”,不利于党内工作的长久展开。

但这样的场景逐渐要成为“过去式”了。为了响应2019年3月中央办公厅明确提出的2019年基层减负年,近日,陕西省委办公厅下发的“给基层减负十条”措施中,包含一条文风会风方面的规定: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时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

作为在省级层面上明确规定不使用部分敬词的省份,陕西省的这一做法引发了全国基层公务员的热议,这一做法也将政府“禁用词”引到了公众的面前。

其实,除陕西省以外,广州市、湖南岳阳市、四川巴中市等市级层面都先后对领导同志称呼不加“尊敬的”一词作了相关规定。

四川省纪委办公厅在2017年下发的去除繁文缛节通知里也明确提到,对领导同志称呼不加“尊敬的”,内部讲话、发言一律不称“重要讲话”等;同时也对机关内部行文用词进行了规定,一律不使用“呈”“恭”等词,也不叠加使用“报请”“报送”“请送”等词。

全国多地已开始整治称呼领导同志前加“尊敬的”现象。在2017年,新华社就对新闻稿用词进行了规范,“对各级领导同志的各种活动报道,慎用‘亲自等词”。

其实,“话语是观念的外衣”,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機关文化的繁文缛节、媚上之风以达到简洁规范、高效便捷的行政交流文化。

“禁用词”背后是构建风清气正机关文化的决心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用“亲自”一词,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手中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握住权力的目的始终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亲自”一词替他们摆起了“大老爷”一般的官架子,让切身参与基层活动成了“放下身段”。此外,不少地方撰写新闻稿时酷爱用“深入”一词,也应该引起领导干部的警惕,如“××领导深入某单位进行调研”。

这些文字材料一部分是撰稿者在领导干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领导的本职工作夸大为其作出的“贡献”,违背了工作记录的真实性。而有一些则是部分领导干部乐见此类词语,与撰稿者一拍即合,就连去自己辖区内工作职责所包含的机关单位,也要强调是“深入某某机关”。

不论是哪种情况下过度使用“深入”一词,如果领导本身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进行调研而非真正去了解民众的期盼、为百姓做实事,这会适得其反,也会引起群众的质疑。

同时,应避免因称呼、称谓而产生的语言行贿、语言腐败。任何一个微小的腐败漏洞都是改革的对象。有学者对此现象表示:“如果我们能消灭掉一半的语言腐败,我们的道德建设就会逐步跟上来。”

“禁用词”背后,是构建风清气正机关文化的决心。所以,可别小瞧不少地方禁用“尊敬的”“重要讲话”这种词,其背后大有深意。

(《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机关同志会议
欧洲理事会会议
沪检“未保”以案说法
FOR YOU, O DEMOCRACY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向雷锋同志学习
机关党建共建联建 结对帮扶精准发力
主席团会议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
12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