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2020-05-15 03:20胡章乐王晓晨范婷婷许邦龙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病例案例

胡章乐 王晓晨 范婷婷 许邦龙 王 敏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占据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内科学》是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循环系统疾病》是内科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心血管医师对于专业疾病认识的第一印象。因专业知识体系庞大交叉、病理生理学机制抽象复杂、技术思想更新迅速等特点,《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一直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在承担本科《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工作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在将来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基于上述原因并借鉴既往的研究成果[2~3],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 级和2014 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设2013 级150 名学生为观察组,实施案例教学法;2014 级153 名学生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法。两个班级学生的医学基础课成绩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我们以《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第八版)第五章“高血压”为例,简要叙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2.1 “教”方准备 ①备课:授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教学大纲,掌握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紧扣大纲,根据上述内容和要求撰写教案,掌握教学内容并合理分配时间。②遴选病例:备课同时,挑选合格临床病例。合格的案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保护患者的隐私;典型、简单、真实、有代表性;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亲自仔细查看、分析病例,根据备课的体会预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临床问题,使得临床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③制作课件:主要为课件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展现所选的临床病例,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结果。必要时可使用标记提示教学要点。诊断及治疗的部分需使用幻灯制作技巧将其隐藏,待适时揭晓。

1.2.2 “学”方准备 课前将两组学生们分成5 个小班,每班30~33 人。授课前请学生预习“高血压”章节相关内容。

1.2.3 课堂教学 上课后授课教师用5 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幻灯介绍临床病例。随后,案例教学法正式开始。授课教师引导、主持,分别引导不同组别的学生讨论“什么机制导致该患者的高血压”“有何种病理学变化”“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鉴别诊断”“有哪些药物可以用来降血压?如何选择”等内容并简要总结。授课教师随后适时展示隐藏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如何诊断、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最后,简要总结一下知识要点,使得学生们对本章节有总体认识。

1.3 教学效果评估

1.3.1 教学满意度 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体会并比较。主观体会内容借鉴既往研究方法[4],从课堂气氛、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交流4 个方面,根据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分别评为5、4、3、2、1 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上述分值,然后比较两组间教学满意度。

1.3.2 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后,获取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的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病例分析题)成绩分别进行比较。两组试题考查要点及难度之间经过评判无明显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l9.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通过Kolmogorov -Smirnov正态性检验后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课堂气氛、学习兴趣、临床思维、师生互动4 个方面评分(满分5 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分)

表1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分)

组别 n 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 临床思维 师生互动对照组 153 3.5±0.50 3.9±0.39 3.8±0.36 3.2±0.43试验组 150 4.2±0.48 4.2±0.44 4.1±0.35 4.8±0.43 t 8.9 6.3 7.4 32 P<0.01 <0.01 <0.01 <0.01

2.2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客观题成绩无明显差异,但是试验组病例分析题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分)

表2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分)

组别 n 客观题(8 分) 病例分析题(12 分)对照组 153 6.4±0.67 8.1±1.1试验组 150 6.5±0.66 9.2±1.2 t 1.3 8.3 P>0.05 <0.01

3 讨 论

案例教学法(CBL)[5]是围绕一定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将这一思想用于5 年制临床医学学生的《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观察结果分析显示,虽然案例教学法组客观题考试成绩与常规教学法组无明显差异,但是其他的评价指标如教学满意度和主观题成绩均显示明显优势。进一步分析这一结果认为,主观题考试成绩的比较显示案例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前述的《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困境。以临床病例讨论为中心进行教学,能同时利用教学双方的优势和特点:能够发挥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效果,显著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综合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另一方面,在明显更多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也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于授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教师除了承担临床心血管医生和教师的角色外,还需要具备主持人的能力:既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又要牢牢把握广度、深度,掌控节奏和时间分配,务必避免喧宾夺主、过度发散导致教学时间不足、要点不突出的情况。案例教学法的这些要点也是其难点所在,进一步锻炼了授课的临床心血病专业医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我们在《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结果显示,该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6~8],还能够促进临床医师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病例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跳过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斯诗私塾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