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绿色建筑建造 成本风险研究

2020-05-15 13:47何志林王家远
工程管理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业主施工单位

何志林,王家远,李 婕

(深圳大学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E-mail:wangjy@szu.edu.cn)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建筑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5,每年新增房屋约有80%为高能耗建筑,且既有建筑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1]。因此,为实现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建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然而,我国绿色建筑仍处在起步阶段,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一方面,绿色建筑建造成本一般高于普通建筑,我国同等规模绿色建筑成本增量约为4%~16%,高昂的成本成为限制绿色建筑发展的直接障碍[2];另一方面,绿色建筑对各参与单位都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而各参与单位又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经验[3],对潜在的成本风险尚未形成科学的认识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这进一步加剧了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成本风险。因此,为了有效管理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保证绿色建筑在我国的顺利推广,有必要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进行研究。

国外有关绿色建筑成本风险的研究较多。Zou等[4]对澳大利亚部分行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绿色建筑整体风险中投资成本较高。Zhao 等[5]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不准确的成本估计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而成本超支风险是最关键的风险类别。Turkoglu 等[6]对50 名承包商、设计师和顾问进行调查,认为设计相关因素和承包商相关因素是影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最严重风险因素。国内针对绿色建筑成本风险的研究也具有一定规模。柴径阳等[7]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区域建筑节能标准、区域绿色建筑补贴3 个因素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影响,并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王芳[8]提出技术措施、项目所在地域、项目定位及可行性研究开展的时间4 个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减少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途径。薛凡等[9]通过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确定节能、室内环境、项目理念和政府相关政策4 项关键因素,并提出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建议。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多强调成本是绿色建筑最为关键的一类风险,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多关注于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成本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应对[10,11],少有聚焦于建造成本。另外,与绿色建筑成本风险相关的研究鲜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利益相关者被普遍认为是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12,13]。因此,本文拟依据项目关系管理理论,在综合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因素影响机理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在明确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同时,划分风险等级,从而识别出影响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关键风险因素。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既有文献中针对绿色建筑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六大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14],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政府部门。在假设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影响方面,本文结合项目关系管理理论及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假设支撑。项目关系管理囊括契约、关系质量、信任、伙伴关系和社会网络等5 个方面,而契约是确定项目关系的主要方式[15]。因此,本文在假设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时侧重以关系契约为引导,以探究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相互作用机理。

1.1 业主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业主是绿色建筑的投资者,也是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主体。一方面,业主需要熟悉国家与地方对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对绿色建筑项目有着准确的定位,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然而,目前多数业主还缺少相关方面的经验,与业主相关的成本风险因素依然较多[16]。另一方面,业主的要求主要通过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完成。依据契约理论,业主通过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签订契约,将风险进一步分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业主会对设计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H2:业主会对施工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1.2 设计单位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绿色建筑设计是将绿色星级、低碳节能的建设目标应用于具体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合理性和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建造成本。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设计阶段的成本支出约占项目整体开发成本的3%,然而其对建设项目成本的影响可达75%[17]。同时,因为归属于设计单位的错误通常在施工环节才被发现,所以设计单位虽然与施工单位没有契约关系,但在实际工作环节仍需与施工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配合[18]。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设计单位会对建造成本产生正向的影响;

H4:设计单位会对施工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1.3 施工单位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施工单位的职责是根据业主的要求和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过程相比,绿色施工强调在施工中体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理念,它通过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与高效的管理制度,使施工活动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并且达到降低能耗及节约资源的效果。而施工单位在绿色建筑实践方面的经验较少,相关技术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也有限[19],施工过程中若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建造成本带来直接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施工单位会对建造成本产生正向的影响。

1.4 监理单位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绿色施工进行监督和检查。目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人才较为紧缺,监理人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其中具备监理绿色建筑经验的就更少[20]。监理人员对绿色施工认知不足,监管能力受限,导致向施工单位传达错误指令将间接影响工程的建造成本。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6:监理单位会对施工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1.5 材料供应商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材料供应商通过与施工单位签订契约,向施工单位提供各种绿色建筑项目所需的材料及设备。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还不够成熟,而且相关标准对建筑材料的运输距离有一定的限制[4],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同时减少施工单位对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材料设备 价格上涨,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等风险因素被转嫁给施工单位,从而影响项目的建造成本。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7:材料供应商会对施工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1.6 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和颁布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和鼓励政策影响各利益相关者。虽然绿色建筑越发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落实细则,相关标准、法规等配套文件仍需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调整会对绿色建筑性能、技术、质量提出相应改变[11],从而影响到设计方案、技术选用等决策,并对建造成本造成一定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8:政府部门会对设计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H9:政府部门会对施工单位产生正向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假设,本文构建出的绿色建筑建造成本初始影响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初始影响模型

2 模型构建

2.1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一种综合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验证性统计方法,相对于传统回归模型具有较多优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允许同时存在多个因变量且因变量间可相互影响,并能同时检验观测变量、潜在变量、误差变量间的关系,适应范围广泛;二是容许变量存在测量误差,且能使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估计不受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而提高实证的准确性。鉴于结构方程模型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同时考虑到绿色建筑利益相关者间复杂交互的关系,并且涉及的风险因素无法直接测量,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展开研究。

2.2 变量设置

在本文构建的初始影响模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和政府部门是难以直接观测和度量的潜在变量,需要通过观测变量进行测量。为确保测量的有效性,主要基于现有关于绿色建筑风险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综合来自绿色建筑企业和科研院校等专家、学者的访谈结果,对量表进行针对性修改后,完成对最终风险量表的设计(见表1)。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模型验证所需的样本数据,以探究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机理。

表1 风险因素量表

2.3 数据收集及处理

2.3.1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是以上述构建的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完成的,并通过专家访谈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问卷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的形式设置选项,选项按照分制评分标准:“不重要~非常重要”对应分值为“1~5 分”,分数越高代表越重要。问卷调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下纸质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对象为从事绿色建筑工作多年的相关专业人士,包括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咨询人员、监理人员、材料供应 人员、政府部门人员等。问卷调查范围基本涵盖各利益相关者方,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的影响情况。为了保证样本数据收集有效性,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调查共发放问卷237 份,其中有效回收209 份,有效回收率88%。

2.3.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在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前,首先利用软件SPSS23.0 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其中7 个潜在变量分项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7,且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大于0.9,说明测量量表的信度良好。在效度检验上,总体的KMO 值为0.888(大于0.7 被接受),说明样本取样适合度较高。Bartlett 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950.376,且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样本拒绝单位矩阵的原假设,为非单位矩阵。综上分析,数据指标相关性较好,适合做因子分析。而因子分析初步结果共得出10 个因子,其中因子8、9、10 包含的指标数少于3 个,且A3、B1、C3、C4、C8、F4 的因子荷载低于0.5。因此剔除因子荷载低于0.5的指标并删去指标数不足3的因子。经过多次调整后共提取出7 个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与研究假设的分类相同,且总解释方差值为68.227%,大于60%,说明7 个因子足以解释大部分方差,同时进一步说明问卷设计合理可行。

2.3.3 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使用软件AMOS 22.0对上述提出的9项假设进行检验,并对初始模型M0 的拟合度进行计算和验证。根据其输出结果可知:初始模型M0 的各项拟合度指标中,包括绝对拟合度(Χ2/df、GFI、REMSA)、增值拟合度(CFI、IFI)和简约拟合度(PCFI、PNFI)均达到参考标准的要求,说明数据与模型的匹配度良好。

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不仅需要对整体适配度指标进行评价,还需根据各路径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判定模型的内在结构是否合理。通过计算,得出初始模型M0 的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其中,路径“政府部门风险→施工单位风险”的临界值(C.R.)绝对值小于1.96,P 值大于0.05,说明初始模型M0 的界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对初始模型M0 进行修正。

模型的修正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路径系数的显著性,结合理论对模型中不显著的路径进行释放;二是根据M.I.值,结合理论对模型中的路径进行增加或者对同一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设置 自相关。本研究的模型修正选择释放路径优先和设置同一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自相关的方法,并未增加路径,因此整个修改过程符合理论假设。总共经过两轮修改调整,最后得到拟合程度较高的模型,如图2 所示。最终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指标评价结果如表3 所示。

表2 初始模型检验结果

图2 最终模型检验结果

表3 最终模型整体适配度指标评价结果

3 结果分析

(1)假设H1 至假设H8 均通过检验,然而假设H9 并未通过检验。根据访谈可知,行业仍然存在施工单位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文件关注与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因为施工单位的职责是按图施工,而评价建筑物是否属于绿色建筑主要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颁布开始,相关标准侧重对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控制,这可能导致政策标准通过设计单位间接影响施工单位。随着国家层面逐渐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落地,政府对施工单位的影响也将 逐渐增强。另外,通过计算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测量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载荷系数,可以求得彼此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从而量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对各利益相关者风险的标准化总效应值、标准化直接效应值和标准化间接效应值进行计算汇总,如表4 所示。

表4 结构模型中各潜在变量间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

(2)在总效应值方面,设计单位最大,为0.452;施工单位紧随其后,为0.396。而在普通建筑成本风险的相关文献中,研究结果都表明施工单位对成本的影响要高于设计单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19)颁布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评价与运维评价,而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状是重视设计评价阶段。在2008~2015 年所有评价标识建筑中,设计评价标识项目约占94%。这表明设计单位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设计单位根据绿色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要求,为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提供根本性指导,其设计成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绿色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的高低。而监理单位最小,为0.089。同样,在普通建筑成本风险的相关文献中,监理单位对成本的影响并不至于排在最后。根据访谈可知,目前我国监理行业缺少具备绿色建筑经验的人员,而业主更偏向于聘请专业的咨询单位从事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等相关工作,以协助施工单位落实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及管理措施。咨询单位在施工阶段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削弱监理单位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3)在直接效应值方面,施工单位最大,为0.396。施工单位是绿色建筑的直接建造者,在建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工、材料、机械、管理措施等都直接影响项目的建造成本。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不合理、管理体制过于粗糙等都会造成项目工期延迟和工程质量不达标,从而进一步增加建造成本。而在间接效应值方面,业主最大,为0.235。业主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最多,通过契约签订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建立关系。业主提出的需求主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实现,而需求的提出往往带有风险。业主通过关系契约将风险进行转移,进而间接影响项目的建造成本。

(4)各风险因素对建造成本的综合影响系数,如A1 对建造成本的影响系数,由图2 中A1 对业主风险的综合路径系数(0.686)与表4 中业主对建造成本的总效应值(0.235)相乘,即可得出结果(0.161)。同理,还可计算模型中其他风险因素对建造成本的综合影响系数。根据Cohen[25]的判断标准,综合影响系数按照0.30 以上、0.30~0.20 及0.20~0.10 可分为3 个等级。因此,本文依据综合影响系数对风险因素进行等级划分,以便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风险管理有所侧重,保证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结果如表5 所示。属于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因素都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有关,其中因素B3“缺少绿色设计经验,导致设计错误、遗漏等”与C2“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不足导致返工”属于一级风险,都是由于缺少经验,对相关标准与要求理解不充分而导致成本上升。而三级风险的因素都与业主和政府相关,随着绿色建筑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这些因素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将会被进一步削弱。

表5 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评估结果

4 建议

(1)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标准的解读。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排名靠前的风险因素大多与缺乏经验,对标准政策理解不足相关。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应提高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与标准的重视与关注程度,同时在解读政策标准的基础上还需同步落实自身工作人员的绿色建筑技能,可通过聘请有实力的绿色建筑咨询公司定期开展与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培训,以提升团队的绿色建筑专业知识。

(2)建立一套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模式。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材料、技术、设备及施工 方法的选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统筹管理绿色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中,业主应根据绿色建筑的管理要求和具体执行情况对组织部门和人员安排进行调整,形成一套有规可循的机制。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但可以提高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效率,而且还能避免因信息缺口导致对绿色建筑项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3)完善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鉴于市场上伪绿色建筑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部门应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评估做出具体规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如在激励政策上,可鼓励银行优先对绿色建筑开发商实行优惠贷款。同时还应提高对绿色建筑相关审批效率,确保相关补贴政策有效落地。

5 结语

本文以项目关系管理理论为基础,选择六大利益相关者(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政府部门)建立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影响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业主是影响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监理单位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此外,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因素被划分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其中排名前10 的关键风险因素都与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厘清影响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为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风险因素实行分层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相关者业主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工程签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施工单位成本管理存在问题探析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对房地产项目施工单位风险管理的研究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