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政策措施

2020-05-15 08:34
商界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损失疫情经济

宏观经济影响

疫情原本是一只“灰犀牛”,但由于一开始疫情信息未充分流动,这只灰犀牛未能引起重视,也没有触发市场机制,形成供给与价格调节。直到1月20日疫情信息公开后, “灰犀牛”就突然演变成了“黑天鹅”,全国高度警戒甚至恐慌,口罩一抢而空,武汉多地封城,春节假期延长,返程复工推迟。

所以,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黑天鹅”的突发性和“灰犀牛”的冲击惯性两大特点,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造成财富的净损失,加大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

首先,疫情肯定是造成财富的净损失。有些人认为,市场具有调节作用,疫情过后,经济恢复可以填补财富损失,熨平经济波动。还有些人认为,疫情如战争,可以倒逼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这两种观点逻辑上都没问题,但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疫情、战争创造的需求是被动的,并非主动的。这种被动的需求只会造成财富净损失。

其次,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对这次疫情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因为这两次宏观经济的背景完全不同:

国内方面,“非典”时期中国经济处于景气周期,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红利爆发,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巨大,制造业火热,房地产蓄势待发,市场爆发力强。2003年第二季度CDP因非典损失了2个点左右,当年GDP增速实现了10%的高增长。此后8年,CDP增速都在9%以上。如今,中国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大概在2010年经济增速进入拐点,从1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去年“6”的台阶,今年“保6”的难度很大。

国际方面,“非典”时期全球经济增长强势,国际贸易火热,中国刚刚加入WTO,国际市场红利大爆发,外贸出口一日千里。如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逆转,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红利衰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纵深阶段,国际产业链转移,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衰退。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他国针对中国采取旅游、贸易等限制,但依然有些国家采取了类似措施。

从内外部情况来看,如今中国经济的修复程度、白愈能力不如2003年。全球技术红利、国际市场红利、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

另外,过去十年我们大量使用货币、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增长。如今,国内房价居高不下,企业、家庭的负债率都大幅度攀升,基建拉动及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已经凸显。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深入、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以及经济负债率高企,货币及财政刺激的空间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风险越来越大。

综合以上,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非典。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因此下降2个点以上。根据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有一组研究数据表明:仅春节7天,电影票房损失70亿元,餐饮零售损失5 000亿元,旅游市场损失5 000亿元,仅这三个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0 000亿元。这10 000乙元,占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GDP的4.6%。不论疫情控制得怎样,今年整年的GDP增速大概率低于6%。

2.冲击经济循环,打击供给端。

冲击经济循环,打击供给端,可能加剧企业及家庭债务危机,加剧物价上涨及失业,滞胀压力增大。滞胀说的是经济下行、衰退的同时,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

正常情况下经济遭遇疫情、股灾等冲击,市场的自愈能力会促进经济复苏。如“非血,过后,经济强劲复苏,很快熨平了波动。又比如,刚才讲到春节七天,旅游市场损失5 000亿元,主要是需求被强行抑制。疫情之后,旅游需求增加,市场逐渐复苏,财富损失会得到弥补。但有些损失却无法挽回,比如因为疫情,冬季和春节的服装存货积压,田地里的蔬果腐烂。又比如,生命的消失、企业的消失、工人下岗、经济循环断裂,一些门店、工厂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资压垮,因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一些员工被裁员、降薪,家庭收入下降,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等。

这说明经济循环遭受打击,市场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战,甚至出现通胀螺旋或债务螺旋。因此,对于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这半年的经济损失,而是这次疫情是否会打击正常的经济循环。

由于新冠肺炎比“非血,传染度更高,政府封锁力度更强,疫情期间返程复工、企业复产、经济复苏的难度更大,周期也会更长,市场循环可能断裂。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两点:

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企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枯竭、债务危机爆发,会引发连锁效应,经济衰退.产值下降,债务增加,工人失业。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包括:租金、员工工资,物流受阻,违约风险大,客户流失,负债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复工招工难,业绩受损波及資本市场,预期不确定性,运营管理难度增加等。

朱武祥教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34%的受访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也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二是企业裁员、降薪,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减少,负债率上升,一些家庭可能面临债务违约。朱武祥教授的调查显示,29.58%的受访企业估计疫情导致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2.43%的企业计划通过减员降薪来渡过难关;21.23%的企业准备贷款;16.20%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

行业影响

每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同,每个企业的负债率、现金流状况也不同,所遭遇疫情的打击程度就各不相同。这次疫情跟非典类似,对产业的影响,存在一个规律路径:冲击波从下游逐渐向中_上游传递,首当其冲的是第三产业。

电影产业

电影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创作策划、拍摄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其中下游的院线受到的打击更大。2019年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收入9%左右。今年原本计划上映7部春节档影片,目前票房基本忽略不计。从全年来看,院线丢失了这9%的收入。不仅如此,院线还是高负债、高流水的行业,前些年的电影红利期,很多连锁院线大量举债,通过流水周转或院线抵押,实现滚雪球式扩张。如今,突然流水枯竭,若疫情持续,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的风险将更大。

除院线外,电影拍摄制作环节也有影响。正在拍摄的电影被迫中断,横店等影视城关闭,电影工作者歇业。再加上2019年下半年,电影拍摄、投资、产能都拦腰斩半,资本纷纷逃离,部分电影工作者失业、转业。如今疫情来袭,可谓雪上加霜。

餐饮业

大量餐厅停业,整个餐饮行业保守估计损失数千亿元,而且这个损失大多数是净损失,无法在疫情后进行回填。餐饮店虽然毛利率较高,负债率偏低,但现金储备有限,又极度依赖流水。同时它们信用资产不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如今门店突然关闭,流水枯竭,发工资、缴房租都困难。若疫情持续,多数餐厅熬不过3个月,还会陷入开张与关张的两难。

旅游业

旅游依赖于黄金周,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假期、五一长假两大黄金周,旅游、文娱都将遭受重创。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收入损失超过5 000亿元,而且这个损失很难在疫情后补回,因为黄金周有限,今年暑假时间可能还会减少。疫情期间,全国近4万家旅行社、130万名导游面临生存问题。

交通运输

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强制蜗居在家,部分道路封闭,民航、铁路的出行人次减少7成。今年股市开市4天,公交、港口、航运板块跌幅超过10%。具体来看,民航、铁路、海运、港口基本都是国营,抗风险能力强。压力更大的可能来自于网络租车、出行公司,他们有些属于重资产运输,购车或自身租车、车辆维护及网店运营的成本很高。

汽车产业

去年,中国汽车产业遭遇滑铁卢,全年汽车销量下滑8.2%。这次疫情,对汽车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零配件、汽车制造组装、汽车销售、汽车服务。汽车服务的困难属于短期,毕竟汽车存量还在。但汽车零配件、汽车制造组装、汽车销售的形势不容乐观。

服装零售

实体服装零售受到的打击非常大,网络服装零售因物流的问题也损失不小。服装零售的损失也是净损失,因为服装库存的贬值率很高。服装零售最怕高库存、低周转。受疫情冲击,去年冬装和春装都面临大量的库存积压,疫情过后,也就过季了,只能低价甩卖,亏损巨大。店租、人工工资将拖垮一批服装门店。

服装零售的压力会逐渐往上游传递到服装生产及原料供应。按照中国工厂的结款周期,年底工厂无法收回全部货款,会产生一部分应收账款。

教育培训

这次疫情对教育培训的打击很明显。预计,对教育培训的“封锁”时间要比酒店、旅游更久_些。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如果疫情没有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依然不能忽视。疫情期间,股市延期开市,风险不断堆积。开市当天,全线补跌。为了防止股票下跌再次引发股权质押风险,证监会在开市前就发通知暂停了融券卖出业务。同时要求在疫情解除前,对湖北地区的融资融券客户,以及因疫情实施隔离或接受救治的其他地区融资融券客户,证券公司不主动实施强制平仓。

银行的风险也会因为疫情而增加。企业及家庭的违约率可能上升,这将对银行收回贷款造成压力。当然,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充足、国有背景,风险不大,但地方性银行的风险会加剧。

房地产

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房地产销售属轻资产、低负债,压力在人工与店租,但经营灵活,容易关张和再开业。但房地产商则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高负债行业,开发商追求极至高周转,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和利息压力。如今疫情来袭,房地产投资与销售的周期会大幅度延长。这次疫情打断了房企的高周转,势必进一步增加融资成本,甚至加剧房企倒闭。

企业影响

西贝筱面村: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的西贝,其董事长贾国龙曾发文呼救:账上现金流扛不过3个月。受疫情影响,西贝所有门店基本暂停营业,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营收损失7亿-8亿元。

新潮传媒:在2月10日,春节复工后第一天,宣布减员500人,占总员工数10%,其中包括20名管理干部。高管集体降薪20%。

北京K歌之王:2月8日,北京K歌之王总经理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上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将于2020年2月9日与全体员工200多人解除劳动合同。

老乡鸡快餐连锁:据其董事长估计,这次疫情给老乡鸡造成的损失至少有5个亿。据了解,老乡鸡全国800多家直营店进入非正常营业状态,其中包括主动暂停营业的200家餐厅(员工工资正常发放),其他在营业餐厅营业额下降约70%左右。大年初一至初七,老乡鸡直接损失2000万元。

携程:1月24日,文旅部发布通知,27日起,全国暂停境内外跟团游和“机票+酒店”半白助旅游产品。更早时候,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和国家铁路决定,自1月24日0日寸起,凡此前已購买火车票、客车票、船票、机票的旅客,自愿改变行程需退票的,免收其退票手续费。仅1月22日和27日,携程机票日处理退单就超过百万单。

政策措施

2月10日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复工,防控新冠疫情开始进入_个全新的阶段。目前在进一步防控传染的同时,疫情阻击战也开始进入有序恢复生产的阶段。目前看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非血”大很多。为减轻企业负担,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尽管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短期内对制造业、对广大中小企业以及整个经济交易活动水平的冲击不容忽视,应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努力将全年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

一是要在管住人流(对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全部集中隔离)的同时,畅通物流。当前,一些地方为了有效防控疫情蔓延,采取了严格措施,但注意不要走极端,不能轻易断路、断航甚至“封城”,影响物流这一国民经济动脉。整个工业制造业包括钢铁、化工、电力、装备制造以及轻工电子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产品销售如因物流跟不上而停下来,不仅损失巨大,还将给上下游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今年情况特殊,可以突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3%的常规限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和对疫情地区进行转移支付。

三是采取适应财政扩张的货币政策。央行加大购买国债的力度,在第二季度疫情缓和后进一步降准降息。

四是对因此次疫情防控而延长的假期实行补工。为了弥补企业损失,建议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该延长的假期实行适当补工。

五是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纾困措施。对中小企业实行全面减税降费;对因疫情停工造成的中小企业贷款到期不能还款的予以适当延期;继续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进行风险排查及处置工作,将此次疫情定性为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缓冲因股市下跌而导致的强行平仓风险。

2.制造业复工、复产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2月10日之后,虽然很多地区都开始了复工、复产,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复产依然困难重重。一是疫情防控所导致的工人极度短缺;二是疫情导致很多产业供应链残缺不全;三是疫情期间的企业物流运输几乎停顿,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资,全国各地设置了各路关卡,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也运不出去,人员限制流动导致市场拓展极难开展。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除了现在各级政府所采用的税收等政策以外,建议加快如下几方面改革:

1.尽快落实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有关政策,快速解决制造业用工短缺问题。

2.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3.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并疏通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机制。

4.想方设法降低物流成本。此次疫情将给一些“在线”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也对物流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建议重点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去,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日

【编辑 陈俊伶E-mail: SJplcjl@163.com1

猜你喜欢
损失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般自由碰撞的最大动能损失
损失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