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15 08:31谢碧瑾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计算教学应用

谢碧瑾

[摘要]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成效。以小学计算教学为例,着重探究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小学计算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计算教学;发散性思维;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68-0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开展小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順知识,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加强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应当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当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领悟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开展小学计算教学,有助于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不仅有丰富的图片,同时在题型设计方面也更加多样化,应用题如何解、几何知识公式如何推导、简易方程如何计算等,这些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验。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计算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容易出错,更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也会感到比较吃力。可见,加强小学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课程,对提高学生整体数序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提高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采取多样化方式打造活力计算课堂。

二、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一题多解模式,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引入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学法,可将计算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深入研究解题的多样化路径,进而提高系统知识应用水平,为学好数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打造富有活力的开放性课堂

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对相关的计算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习惯性依赖教师的讲解,加上固定的机械训练和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形成疲劳感。学生虽然在题海战术中掌握了计算的基本知识,但一遇到创新性问题或稍微变化的题型,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以学生基础和需求为依据设计多样化的开放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当敢于尝试,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人佳境,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微课,针对计算教学中的难点或者比较容易混淆的部分,开展动画展示、视频演示等,让学生把握和体会计算课堂的魅力,进而深度开展计算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丰富多彩的情境和环境中使学生增长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发散意识。在具体发散性思维培养方面,通过创设开放性课堂,学生更容易在轻松的情境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提高一题多解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题目“()<4/9<()”,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写。这样的题目有更大的解题空间,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对分数大小的理解和把握。

2.探索丰富的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发散性思维优势

对于计算教学,单纯地采用机械性训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也容易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应当探索丰富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兴趣人手,激发学生全面参与计算知识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的热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优势,爱上计算,爱上数学。比如,开展分数入门知识教学时,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概念,往往一下子难以接受,脑海里没有相关的知识链接。面对新事物,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法或者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什么是分数。如可以开展切水果的游戏或者分蛋糕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什么是分数除法,掌握分数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计算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摒弃单纯的题海战术和机械性习题训练,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题目,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学习和互动分享的重要意义,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探究更多的解题方法。

3.从培养阅读、观察和自我评价等习惯入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后训练,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主动获取更多的新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计算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不仅要观察教材中的知识和原理方法,还要善于观察生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进行思考,从而不断提高洞察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交流分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等建立师生以及生生良好的互动机制,结合课堂所学的计算知识,加强课外相关知识的延伸,为学生推送丰富多彩的训练题目,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功底,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纠错,针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易错题等建立相关的档案,从而定期进行查漏补缺,找出薄弱环节,深度巩固提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家庭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设计出更多精而优的训练题,让学生不再感觉到解计算题是一种负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计算形式,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无论是在课堂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课后训练方面,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述以外,还需要注重从题目的设计人手,不断创新并从问题的本质出发进行设计.从而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链。设计时还应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既要注重旧知识的理顺,又要强调新知识的应用。为此,可以设计关联性强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题目,引导学生不受现有思维的局限,学会运用对比、类比以及关联分析等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学生自我训练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要注意明确方向,做好指导,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训练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题,结合不同的应用题寻求更有效的解题路径。比如,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对常规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对应用基础方法进行解题的学生给予肯定,然后提出引导式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或其他的解题方法呢?”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或让学生自己设计计算题目,互相测评,从而提高求异思维意识。当然,只有学生先掌握计算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的训练和深度应用打下基础。

总之,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好地提升解题效率,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从题目设计、情境创设、多样化教学等多方面人手,不断完善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正峰.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J].学周刊,2018(33):88-89.

[2] 陈幼峰.小学数学计算的游戏化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8( 32):44-45.

[3] 李雨珊.发散性思维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3).

(责编 罗艳)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计算教学应用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