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小说人物称谓问题

2020-05-15 06:14陈雅贤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陈雅贤

摘要:中国作家徐则臣的作品《跑步穿过中关村》德译本在德国受到广泛欢迎。究其根源,除作品包含较高文化价值外,译者马海默的文化还原能力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文章主要围绕《跑步穿过中关村》中人物称呼问题展开讨论,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具体分析译本如何将中国语言特色通过翻译人物称谓的方式传达出去,使其有效发挥文化传播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人物称呼;德译本

近年来,文学作品中文化成分的翻译受到研究者极大重视,利用外语来展现中国文化,是文化交互、增进了解与认同的过程,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一、作品及创作背景介绍

《跑步穿过中关村》(1)以繁华的京城为背景,展现了“京漂儿”这一特殊群体动荡困窘又不无喜剧意味的底层生活。随着主人公的踪迹,读者可以穿越教育界、知识界及工商管理界,窥见复杂离奇世相。作品叙写了中国社会现象和风俗习惯,但在翻译这些富含生活气息的语言时,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它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异国读者呢?

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译者应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翻译技巧,时刻保持跨文化意识,才能突出作品文化价值。因为翻译是文化转换的过程,只有面面俱到,才能促成理解。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不能盲目推测原文含义,而是以原文本土文化内容为基础,真正做到文化还原,吸引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译者对原文内容体会较深。(2)马海默作品就凸显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译本的阅读价值,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进行翻译时,译者做到了对作品内容及创作背景的深刻了解,并挖掘其文化要素,从《跑步穿过中关村》中的“京味”出发,探索“京漂儿”日常生活,确保文学翻译的准确性。

二、《跑步穿过中关村》的文化成分处理

分析作品中文化成分时,应辨认与保留其文化特色在作品中。马海默的处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插入拼音,在译文中大量运用直译,将汉语以拼音方式展现,是作者对带有北京风味地名特殊的文化处理手段,旨在保留地区文化内涵,加深读者理解。译文中,有“Zhichunli(知春里)”“Zhongguancun(中关村)”一众表达,这主要是考虑外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汉语拼音是特有的汉语表达手段,在解决文化转换上有较好运用,尤其对于一些熟知的地理位置或旅游景点,可达到较好翻译效果。二是运用杂合翻译策略,指原文及译文杂合,在保留母语特点基础上,探索德语在翻译作品中的应用,如“der Kerl aus Hubei(湖北佬)”将单词“Kerl”同中国地名连接,尽量传达原文本身意味。三是专有名词移植。因原文运用大量文化词汇和概念,要求作者对中西文化有充分掌握,能将文化特征自然融入作品中,最大程度增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3)上述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也加深了德语读者理解。因此,在进行文化还原时,有必要加大对作品中文化成分的研究。

三、《跑步穿过中关村》的人物称谓问题

人物称谓是指如何称呼别人。汉、德语的人物称谓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分别具备不同特点,在表达和使用习惯上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都会导致异语读者不能恰当理解原文,造成误解误用。

通过合理运用翻译方法,为文学还原提供有效路径。对译文分析时,可发现大多数译者主要采取直译法、注释法和转换法,以便符合德语读者阅读思维和习惯,确保文化还原充分体现,保证翻译作品鉴赏价值。常见的翻译方法如下。

(一)直译法

直译法在文化还原中有较好运用,指利用目标语言翻译出词语的文化信息,保证准确性。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词句,利用直译法更能明确传达其文化内涵。例:她才说:“你站在客厅里的时候,很像我在老家的弟弟。”(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三节)

此处,“我老家的弟弟”直接用“mein kleiner Bruder daheim”翻译,保证文字含义为读者所了解。

以及:听我妈说,我刚生下来那两天,我爸愁坏了。(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二节)

对父母的称谓在两种文化中是非常通用的表达,用直译法即可进行直接简洁的翻译。通过这一方法进行文化还原,保证语言转变时实现文化迁移,减少异语读者阅读和理解障碍。

(二)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对涉及的人物、事件或典故进行补充说明。运用注释法对原文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理解作品中文化信息。通常这些名词包含较多含义,通过加注或增词具体解释名词对应的文化含义。譬如文学作品中提到“卧薪尝胆”典故,如果单纯对其表象翻译,则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限。这时需要译者采用注释法,对原文中的物象进行说明,确保读者掌握其深层含义,从而获取较好的翻译效果。(1)例:

我需要,劳动人民也需要。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四节)

进行翻译时,译者便运用注释法,将“群众”翻译为“die Massen”,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劳动人民”翻译成“die werkt?tigen Massen”,文化还原时,由于德国读者对Masse的含义非常熟悉,可直接联想到,“die Massen”是与个体相对立的大多数人,“die werkt?tigen Massen”则代表进行体力劳动的群体总称,符合原文意思。

還有“比如说,她是贪官的二奶啦,有钱人的小妾啦,好日子大把大把的都过腻了。”(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十二节)

译“贪官的二奶”和“有钱人的小妾”时,译者将其翻译成“die Geliebte von einem korrupten Beamten oder reichen Sack”,德语读者就能立即体会其带有的贬义色彩。因此合理运用注释法进行内容的重新呈现,完成有效的文化转换,是保证文学翻译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转换法

转换法指将原文中体现文化含义的词语转变成目的语中带有同样文化含义的词语,由此保证语言形式的改变不会对文学作品内容产生影响。汉语词汇中有大量文化色彩鲜明的词语,包括“铁匠”“死老太婆”等,就要求译者的深刻理解。例如:

“大妈您不知道,敦煌是个苦孩子,就这两身衣服换着穿,脏得跟铁匠似的。”(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十四节)

译文中将“铁匠”翻译成“Schornsteinfeger”,从德语读者认知范围出发,进行专有名词的翻译,意为“扫烟囱的人”,符合德语读者的认知特点,实现文化还原。

以及:七宝说:“要是我,就跟死老太婆耗到底。”(出自《跑步穿过中关村》第十四节)

原文的“死老太婆”被译为“Vettel”,德语中代表年迈、丑陋的女人,贴近原文,也蕴含着感情色彩。

具体来说,转换法是在明确不同语言形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物象进行还原,进行文化转换。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进行文化还原是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问题。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任务是使文化更好的被异语读者了解。因此,外译具有特点的词汇时相关人员应对其进行大量研究,掌握翻译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尽量体现其内在文化,进而使外译更加全面、科学,使原语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都能体现在翻译作品中,并发挥其文化载体功效。(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