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

2020-05-16 10:22崔玉华
关键词:普罗传导药物

崔玉华

(江苏省响水县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600)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组疾病,指的是心脏活动起源和传导功能紊乱导致心脏搏动频率和节律出现异常的现象[1]。快速性心律失常则是临床心血管疾病急症的一种,患者发病时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可伴发其他心血管疾病,也可引发心力衰竭,严重者甚至会突然发作导致猝死[2]。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又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而上述哪种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更高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5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对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做出对比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5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45.34±9.57)岁;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6~72岁,平均(46.87±10.94)岁。通过对比可知,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差异不明显,因此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肝肾功能正常者;患者确诊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无碘过敏史及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对本次试验药物过敏者;严重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严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亦同意开展本次研究。

1.2 方法

本次治疗以16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期间严禁患者使用其他药物。对照组患者予以普罗帕酮(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56)治疗,用法用量:70 mg普罗帕酮混合0.9%氯化钠溶液20 mL,静脉滴注,滴速设为0.5~1.0 mg/min,患者情况好转后予以普罗帕酮0.15 g/次,口服,Tid。观察组患者予以胺碘酮(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216)治疗,用法用量:初始剂量70 mg,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20 mL,并于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15 min后可重复给药1~2次,但最大总剂量不得超过210 mg。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R指标变化情况(心率正常值:60~100次/min,心率过速:>100次/min,心率过缓:<60次/min,阵发性心动过缓:100~22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40次/min)以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房室传导阻滞、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舌唇发麻)。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率减少100%,临床症状消失则视为显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率减少50%以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则视为有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率减少50%以下,临床症状无变化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有效+无效)×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统计数据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t值;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卡方x2值。若P<0.05,则表示组间统计数据之间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HR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R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HR指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检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HR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次,±s)

表1 两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HR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次,±s)

组别 n HR(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121.14±13.14 95.47±10.56观察组 25 119.76±14.77 83.52±11.08 t 0.34 3.90 P 0.06 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68.00%,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经统计,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检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舌唇发麻2例、恶心呕吐3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低血压2例,观察组出现心动过缓2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36.00%,观察组为1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3.94,P=0.04)。

3 讨 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包括室上、室上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房扑、房颤及预激综合征。该疾病由心脏舒张期缩短及心室率过快导致,高发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高等特点,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致死原因[3]。研究表明,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恶化速度快,短时间内即可引发心源性猝死,而该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自律性增高、冲动传导折返机制异常。因此,临床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用药不合理反而会引起心律失常复发,故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十分必要。

普罗帕酮属于新型结构ⅠC类(明显钠通道阻滞药)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治疗及电转复律后室颤发作、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和心动过速。该药可阻滞Na+通道,使0相、4相除极及希浦纤维传导减慢,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心肌兴奋性,抑制心肌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4]。但研究发现,增加普罗帕酮用药剂量时,可使患者出现负性心肌力、心排量减少等副作用,且停药后疾病极易复发。胺碘酮属于Ⅲ类(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扑动和颤动、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期前收缩。该药物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谱,半衰期长,口服后可使患者心率减慢15%~20%,通过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消除折返激动,从而实现复律目的;且该药在减慢窦房结、房室交界及心房传导性的同时,不会改变心室内传导[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 R(83.52±11.08)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95.47±10.56);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12.00%)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好的控心率作用,且不会对患者产生过多副作用,与普罗帕酮相比,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更好,安全性更高。而与此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胺碘酮单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率情况,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效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普罗传导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印邦长拍女记者脸惹众怒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微藻对低温响应的Ca2+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