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夹脊穴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20-05-16 10:22何星锦王君义徐培栋毛忠南
关键词:夹脊颈椎病颈椎

杨 焕,何星锦,王君义,徐培栋,毛忠南*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甘肃 兰州 730000)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又称为局部型颈椎病,一般表现为颈肩部酸胀、僵硬并伴有活动受限,姿势不当或劳累后会使症状加重,按摩或休息后症状会缓解[1]。临床中常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或针刺治疗,短期效果良好,但易复发且长期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通过针刺颈部夹脊穴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30例2018年8月~2019年8月来我院康复科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组(n=15)与结合组(n=15)。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型颈椎病理论研究概述》[2]中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所述,包括:主诉头颈肩背部疼痛僵硬且有活动受限,伴有压痛点,但无神经症状;X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椎间关节失稳;排除落枕、扭伤等非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疼痛;年龄20-60岁;病程1-36个月;接受治疗期间无其他治疗史;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积极配合。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分布、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夹脊穴组针刺患者颈夹脊穴。颈夹脊穴取穴原则为依据神经支配的节段选取相应部位及临近部位的夹脊穴。操作时患者为坐位或仰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5*25 mm)在颈部后正中线旁开0.3寸处进针,进针方向为向内斜刺,待病人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后留针30 min,每10 min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一次。

结合组:结合组在针刺夹脊穴的基础上给予下颈段抗阻训练。针刺夹脊穴的时间、手法等均与夹脊穴组相同。下颈段抗阻运动时先通过传统弹拨捻揉等手法放松紧张的肌群,并对其进行适当拉伸;后利用弹力进行颈部后伸抗阻运动,后伸时患者目视前方,保持下颌内收,每次在抗阻位进行等长收缩,保持15s,共进行20次。后期进行小范围抗阻训练,每组15次,共进行10组。

以上治疗均为1次/日,5次/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VAS评分、NDI评分、治疗显效率。

1.3 疗效评价指标

VAS评分,共0~10分11个级别,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判断疼痛相应等级,分数越低表明疼痛越低[3]。NDI评分,该量表是通过询问患者疼痛情况、生活情况、提物功能、阅读状态、头疼状态、注意力情况、工作状态、驾驶车辆情况、睡眠质量及娱乐活动状态等10项来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每项由轻到重共6个选项,病情越轻者分数越低,反之越高[4]。治疗显效率,患儿依好转情况可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类。NDI评分减少95%以上为治愈,NDI评分减少在70%~95%为显效,NDI评分减少在30%~70%为有效,NDI评分减少<30%为无效[5]。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显效率。治疗显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各组数据,运用SPSS 19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单位用卡方检验。取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VAS和NDI比较

由表1可知,在VAS和NDI两项指标中,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患者疼痛及症状主观感受明显好转,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后联合组的VAS评分、NDI评分均明显低于夹脊穴组(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表1 治疗前与治疗后VAS和NDI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与治疗后VAS和NDI比较(±s,分)

注:*表示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示P<0.05,与夹脊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夹脊穴组 联合组VAS NDI VAS NDI治疗前 5.24±1.33 23.41±7.69 5.17±1.73 22.17±8.38治疗后 3.12±0.89**15.49±5.72*1.91±0.76**▲12.64±4.79**▲

2.2 治疗后两组组间治疗显效率比较

由表2可知,夹脊穴组治疗显效率为60%,而联合组治疗显效率为80%,明显高于夹脊穴组(P<0.05)。两组间的治疗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后两组组间愈合显效率比较

3 讨 论

颈型颈椎病病因多为颈部劳累、头颈部长期维持一种姿势、外感风寒、落枕等导致颈部肌肉组织等产生劳损,轻者有部分疲劳反应及炎症致痛物质,重者可有轻度退行性病变[6]。颈部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劳累痉挛,进而导致颈部肌肉肌力失衡,颈椎曲度变直,颈椎周围软组织纤维化、瘢痕化,性能变差,颈椎周围小关节紊乱,颈椎不稳,形成恶性循环,刺激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7]。

夹脊穴又称华佗奇穴,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类穴位,通过针刺夹脊穴可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以达到调和诸阳,缓解病痛的效果[8]。吴存花在研究中以耳穴配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9],于本研究结果一致,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与功能。下颈段抗阻运动通过加强颈部深层肌肉肌力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在训练中通过激活深层稳定肌如半棘肌、棘间肌、棘肌等缓解浅表肌肉如斜方肌、头夹肌等,降低张力,改善循环。周围软组织如肌筋膜、韧带等恢复性能,稳定关节,改善因小关节紊乱而引起的神经、血管受压等症状,从根本上改善症状[10-11]。有研究通过对脊柱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整理出简易抗阻肌力训练操,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12]。本研究首次采用针刺颈夹脊穴结合抗阻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也证实了结合疗法效果更为明显。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观察长期疗效,在今后研究中应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针刺颈夹脊穴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和功能障碍,提高治愈显效率,值得在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夹脊颈椎病颈椎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