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上医宗心领》中的五行分药法*

2020-05-19 06:56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归类功效分类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海上医宗心领》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在药学方面,黎有卓不仅对当时的越南地区所生产的药物按照草部、木部、石部、兽部、禽部、虫鱼部等进行分类,并对每一味药加以详细地注释,同时对于黎有卓认为较为常用的150味药,按照五行分类。黎有卓在此书“首卷·凡例”中说:“药品汇要集撰取本草近用者一百五十品,分为五部,以便查考诵读。”[1]

《药品汇要集·上篇》开篇小引载:“入轩岐之门,而不知药性,譬犹无烛夜行。神农三品,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乃圣人博济之功,不辞烦冗。余非甚敏举而阅之,未免多歧之惑,自谓多而聩,若少而察乎。因考诸洁古《珍珠囊》,止论百品。丹溪随身七十二品。更增损之附品,不察分为五部,以属五行。……是编一百五十品,或以气或以味或取其功能隶五行,每部三十品。”[2]从小引中可以看出,黎有卓认为,学医之人如果不知道药性,就好像没有蜡烛而在夜里行走一样危险。

传统主要中药著作中并没有以五行归类的方法。如《神农本草经》以三品分类,南北朝陶弘景之后基本以自然属性分类,有的分类中虽然有火部、水部,但是指具体的水和火,而不是作为五行中之一类。可以说,五行分类是黎有卓独有的一种创新。

黎有卓列举张洁古论百品药,朱丹溪随身72味药,效仿二者编写150味药。为探究黎有卓五行分类的原则,笔者试对其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五行归类药物分析

1.火部药

火部药共31味。五行五脏配属中心(小肠)属火。但从归经的角度看,这31味药并非完全归入心经。按原书记载,只有14味药入心经,其他17味药中,有4味药未记录归经,13味药分属肝、肾、脾、胃、膀胱、心包经等。由此可见,黎有卓的五行药物归类法并非完全据药物归经而来。

但如果从功效来看,不入心经的13味药也可以说与心有关。例如书中对没药的记载,“最能散血止痛,一切损伤瘀血肿痛及产后心腹气血刺痛”[2]。对黄连的记载,“镇肝凉血,调胃厚肠,益胆泻心,燥湿化痰,除烦止渴,杀虫安蚘,利水明目”[2]。对石膏的记载,“辛能解肌上行,而理阳明头凿作痛,甘能缓脾益气而生津液”[2]。其他如穿山甲、胆南星、五灵脂等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比较特殊的是附子,书中载 “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2],此药在黎有卓特别推崇的中医书《冯氏锦囊秘录》中也是一样的著录[3],未载归于心经。但黎有卓称“附子大辛大热,主治五脏沉寒,四肢厥逆,心腹冷痛,积聚癥瘕,寒湿痿躄,寒湿咳嗽”[2]。笔者认为黎有卓是根据附子“大辛大热”,而放在火部药下,其原则是依性味而分。

归纳起来,黎有卓五行分类法中“火”部药的归类包含几种情况,列为表1(有的一味药兼有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入)。

表1 《海上医宗心领》“火”部药归类情况

2.木部药

木部药共30味。五行五脏配属中肝(胆)属木。从归经的角度看,30味药中并非都完全归入肝经。据原书记载有16味入肝经,其他14味药中,有1味药未记录归经,13味药分属大肠、胃、心、膀胱经等。

从药物的功效来看,13味不入肝经的药均与肝有关。例如书中对前胡的记载,“下气散结,消痰定喘,胸胁痞满,心腹结气,肝胆家,风疾为患最宜”[2]。对细辛的记载,“益肝胆气,最能温肾……可开胸中滞,通百节,理头面游风”[2]。对薄荷的记载,“皮肤风热,骨蒸劳热,小儿风涎,惊风壮热”[2]。另外如秦艽、白芷等也都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

荆芥、葛根、麻黄三味药较为特殊。书中黎有卓提及张洁古,《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肝病的治疗方法有一条为“解肌法”,适用于肝经郁热因寒者,而麻黄主要功能为散寒,厥阴郁热当清,必须配伍清肝经郁热之品,否则辛温药将反助邪[4]。根据这一治疗特点,笔者认为黎有卓是根据此治法将荆芥、葛根、麻黄归于木部药下。而且《海上医宗心领》也较多地参考了中国历代中医文献,有很大可能作者借鉴了张洁古书中的“解肌法”。

归纳起来,黎有卓五行分类法中“木”部药的归类包含几种情况,列为表2(有的一味药兼有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入)。

3.土部药

土部药共30味。五行五脏配属中脾(胃)属土。从归经的角度看,30味药中,5味药并未记录归经,其余25味药均归属脾(胃)经。

5味未记录归经的药在书中的记载如下:诃子“治冷气,消宿食,去腹膨,通津液”[5];麦芽“化食消痰,癥瘕冷气,胸膈胀满”[5];朴硝“可消瘀积,能通月经……涤肠胃而止疼”[5];常山“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瘕,项下痿瘤”[5];萆薢“消宿食,除胀满,去邪气,且去冷疼山岚瘴气,止霍乱恶心”[5]。从功效的角度看,此5味药均与脾有关。由此可以看出,土部药以功效和归经二者为依据,交叉分类。

30味药中酸枣仁单独归入一类,书中对酸枣仁的功效记载道:“宁心益肝,敛汗止渴……脾虚不嗜食,心虚易出汗……丹溪云血不归脾,用此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5]虽然书中记载酸枣仁的主要功效是宁心安神,但是其功效是通过补益脾血而实现的,这也可能是黎有卓将酸枣仁归入土部药的用意。

归纳起来,黎有卓五行分类法中“土”部药的归类包含几种情况,列为表3(有的一味药兼有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入)。

表2 《海上医宗心领》“木”部药归类情况

表3 《海上医宗心领》“土”部药归类情况

4.金部药

金部药共30味。五行五脏配属中肺(大肠)属金。从归经的角度看,只有13味药归入肺经,其他17味药中,9味药未记录归经,8味药分属脾、胃、肝、肾、膀胱经等。

但从功效的角度看,不入肺经的8味药也均与肺有关。例如书中对款冬花的记载,“治肺痿脓血腥臭,止肺咳,痰唾稠粘,润肺泻火”[5]。对木香的记载,“气劣气不足能补,气胀塞能通,和胃气如神行”[5]。对沉香的记载,“补肾顺气,抑阴协阳,治痢尤佳”[5]。对郁金的记载,“下气消阳毒,以生肌止小便”[5]。另外如骨碎补、京三棱、莪术等有助于行血、活血的功效。

笔者将可发散表邪的药物藁本、蔓荆子、香薷归入治法与肺有关的一类。例如书中对香薷的记载,“除伤暑……肺之清化,令行而热自下去。”[5]笔者认为黎有卓将此三味药的归类是以治法为依据的。

归纳起来,黎有卓五行分类法中“金”部药的归类包含几种情况,列为表4(有的一味药兼有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入)。

表4 《海上医宗心领》“金”部药归类情况

5.水部药

水部药共29味。五行五脏配属中肾(膀胱)属水。从归经的角度看,原书虽然有4味药未标明归经,但有22味药均属肾经,剩下的3味药的功效都与肾有关系。例如书中对生地黄的记载,“养阴退阳,凉心火血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5]。对补骨脂的记载,“治男子劳伤,疗妇人血气,腰膝酸疼”[5]。对龟甲的记载,“退伏热于骨中,长阴气于肝肾”[5]。由此可看出,水部药以归经和功效为依据,交叉分类。

关于生地黄,《冯氏锦囊秘录》中说:“甘能入脾,苦能入心,故兼入心脾……而专补肾脏精血矣,如阴虚火盛,而脾气又弱者。”[3]两书论述生地黄都有滋补肾阴的功效,生地黄虽入心脾二经,但在《海上医宗心领》中却归入水部药。由此可看出,黎有卓在对药物分类时,不仅依据归经分类,也看重药物的功效。

归纳起来,黎有卓五行分类法中“水”部药的归类包含几种情况,列为表5(有的一味药兼有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入)。

表5 《海上医宗心领》“水”部药归类情况

药物五行归类法的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黎有卓的药物五行归类法似乎缺乏标准,时而依归经,时而依功效,时而依性味,但细思之也有规律。黎有卓在《药品汇要集·上篇》小引中的一段话值得注意,他说:“此部特便于考阅,且各归所喜,尽在其中。书成颜曰药品汇要,乃爱其径,便行携之,以为袖中一寸金是引。”[2]

“各归所喜”四字,揭示了黎有卓药物五行归类法的重要原则。中医五行配属人体脏腑与自然,可以说原理都是“同气相求”“各归所喜”,而没有某种固定的物质性标准。金代张元素提出“药物法象”,按药物的气之厚薄、味之厚薄来分类,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单纯按气味厚薄来分,又似不够全面。相比较之下,黎有卓既保留了“药物法象”的思维,又结合了后世药物归经理论和功效主治认识,形成更为灵活和全面的五行归类法,有一定的创新性。

黎有卓药物五行分类法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以药物功效为主要依据,每类药物的功效大多与同一五行属性的脏腑有对应关系,而不是以药物的形态、颜色为依据进行五行机械推论,较符合临床实际;第二,比药物归经理论更加灵活。药物归经理论大致上与功效相关,但也有不全面的情况,且难免受脏腑、经络等形质所限。有的药物功能较广,归经动辄有四五种之多,不便掌握,而五行归类更加灵活。如附子之归“火”部,鲜明地体现了“各归所喜”的原则,方便人们迅速抓住其主要药性特征。

综上所述,越南医家黎有卓在全面学习中国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从便利临床的角度出发,订立了药物五行归类法,是对中药理论有益的补充。

猜你喜欢
归类功效分类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数列易错点归类剖析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