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技巧之读懂古诗词

2020-05-19 15:12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象诗词古诗词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词。那么,怎样读懂诗词呢?可采用“两角度·四看四抓”来读懂古诗词。

一、角度一:借助有效信息解读诗歌

即四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信息。

1.看标题

标题是诗词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1)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4)揭示诗歌的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诗词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2.看作者

诗言志,诗是作者之志的外物化,因此,读诗时,要注意诗人的遭遇、近况以及所处朝代的国势。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和《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3.看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是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读者读懂诗句;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因此,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注释。

4.看题目信息

(1)题干暗示信息。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也叫借题解文法。

(2)选项信息。选择题的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选项中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从出题形式看,其中有三项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二、角度二:从诗歌本身解读诗歌

即四抓:抓意象,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抓“诗家语”。

1.抓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我们通过抓意象,弄清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古典诗词中,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也最能表现诗人情感。如,柳:离情别绪;梧桐:冷落凄伤;杜鹃:哀怨、凄凉;黄叶:凋零、迟暮;绿叶:希望、活力;松柏:坚贞、正直;牡丹:富贵、美好;丁香:忧愁、孤高;梅:高洁、坚韧;竹:气节、积极向上;菊:隐逸、高洁;草:生生不息、离情别绪、卑微低贱;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寒蝉:悲凉、衰微;雁:孤独、思乡;烟雾:朦胧、迷茫;东风:欢愉、希望;西风:悲凉、衰败;浮云:漂泊;江水:时光流逝;夕阳:衰败、消沉;月亮:思念、人生的圆满和缺憾……

2.抓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寓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情感基调。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若抓住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揭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词,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

(2)修饰词。如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即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

3.抓关键句

关键句多指用典句、诗词的首句和尾句。

(1)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增加诗的意蕴。

(2)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和奠定诗歌情感;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4.抓“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这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同学们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应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4)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的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这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相信,通過“二角度·四看四抓”,读懂诗词内容一定不成问题。

猜你喜欢
意象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