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

2020-05-19 15:29房丽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本自然生活

摘   要德育生态化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主要应对学校德育缺失现象,为学校德育弥补短板,确保德育实效性有所提升。学校德育生态化,主要引导学生以生态为价值导向,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确保学校德育处于最优状态。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生活、自然、人本三个维度入手,直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痛点,促进学校德育长远发展。具体而言,学校要从“生态理念、德育原则、有机系统”方面进行全面保障,从“联系生活、顺势而为、潜在教育”方面进行推进,从“创新方法、过程协同、立体评价”方面不断完善,促进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实现高效德育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 德育生态化  生活  自然  人本

新时代,生态化已成为德育发展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以生态文明指引当代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纵观学校德育发展道路,从“教育生态学”的提出,到“德育生态化”的形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始终遵循生活化、自然化、人本化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减少灌输式教育。通过德育生态化,提高德育整体效能,强化学生德育思想建设,夯实德育基础。同时,新时期德育也不能故步自封,须要不断创新保障措施,持续推进德育不断完善。

一、内涵解读:德育生态化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人本

20世纪90年代,鲁洁教授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中首次提出“生态德育”概念,为“德育生态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生态化引发社会关注,成为当下德育研究的热点。为探究德育生态化本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

1.让德育回归生活

德育生态化倡导回归生活,提倡学生德育培养应贴近生活。杜威教育理念中的“生活即教育”观点,也进一步肯定德育回歸生活的重要性[1]。德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开展德育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深层次德育理解能力。

2.让德育回归自然

社会基本道德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必须遵守社会生活道德准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均处于平等地位,只有双方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交流,学生才能够自主地学习道德准则,思考、理解、领悟德育中的关键问题,达到自然的状态。德育知识传授不仅是刻板理论知识传播,更是道德情感过渡。德育与自然规律相结合,才能营造和谐自然的德育状态。

3.让德育回归人本

学生作为德育对象,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参与主体。同时,我国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势必要融入德育。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德育课时安排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更好地将德育知识落实到实践之中。

二、现状深思:学校德育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本性、生态性、有机性的缺失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在理念、原则、系统等方面存在缺失问题。一是德育理念的人本性缺失。德育所体现出的“人本性”,是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引理念。然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学生仅仅是学校德育中的“物”态对象,对学生自身成长的物质情况与精神情况缺乏尊重。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方面未能完全转变,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发挥作用。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固化教育,往往形成“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价值观念“物化”和“异化”。这种“非人性化”的德育理念,只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2]。二是德育原则的生态性缺失。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学生是核心,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以及学校德育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正是生态性的着重体现。生态化运作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应遵从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德育在原则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和谐性、人本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使得德育严重缺乏生态性,对德育工作的高效运作极为不利。三是德育系统的有机性缺失。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并不是某一项单一的工作实施,而是多个工作项目集聚在一起形成的道德教育工作集合体,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可以称之为一个“有机系统”。既然是“有机系统”,学校德育原则应与有机系统的运转规律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校德育并未考虑“有机系统”的运作规律,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有机性。

2.活动、内容、实践的脱离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仅仅依赖于学校自身的努力,并不能获得彻底的成功。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累积、持续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活动、内容、实践都应与生活实际充分融合。事实上,很多学校德育工作在活动、内容、实践上都与实际有所脱离,难以做到贴合,从而降低德育生态化的实效性。一是德育活动与生活实际脱离。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德育活动是由学校方面结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单方面制订,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和结合不够深入,很容易造成德育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的情况。二是德育内容与自然环境脱离。德育内容涉及爱国、理想、集体、劳动、人道主义、自觉纪律、公德、民主与法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德育内容的实施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单一依靠书本中的理论文字,学校德育是很难做好的。三是德育实践与教育规律脱离。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教育规律,学校德育亦是如此。以往很多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充分考量,使得德育工作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相悖,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毫不在意,盲目夸大德育的服务社会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以至于“泛政治化”倾向较为严重。另外,学校德育要求的同一性、权威性也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不相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形成了“标准件”“通用件”,本质上来说,这种德育实践其实是一种与教育规律的脱离。

3.过程、方法、评价的片面

学校德育过程包含了“知-情-信-意-行”等环节,德育工作不仅包含学校教育的内容,更依赖于家庭、社会的引导和锻炼。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校德育实效性产生影响。一是德育过程多元性缺失。德育过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仅仅凭借任何一方都是很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二是德育方法规律性缺失。对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直接影响上,还体现在间接影响上,学校德育方法的规律性、创新性不足,迫切需要改进。当前的学校德育方式呈现出显著的“范式”特征,大多学校把科学知识教育教学方法套用到德育中来,与德育的科学规律背离,忽视学生主体性,阻碍学生道德发展与能力提升。三是德育评价全面性缺失。当前学校德育评价方式多为“终结式”的评价,对结果考核过分重视,对过程考核、个性评价不够关注。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机制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配套机制还很不完善,评价程序发展滞后,很难真正做到对学生德育的全面评价,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种“无奈”。

三、路径剖析:学校德育生态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1.生态理念、德育原则、有机系统——保障德育生态化

德育生态化的实现,需要有理念、原则、系统三个层面的全面保障,才能夯实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和谐发展的基础,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是构建整体、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德育生态化的实施首先须要突显“生态”特征,而“生态”基于生态学理论之上形成,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应具有整体性。“整体性”要求德育过程应通过相关要素的整合,形成德育合力,比如将德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完全融合,实现多层面德育的统一状态。“和谐”指的是德育过程的“和谐”状态,避免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师生互动共进的德育格局。“发展”则要求德育以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德育工作,促使德育动态化、积极化、多样化。二是确立生态运作的新德育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德育生态化应具有整体、和谐、发展的理念,那么,德育生态化须要以和谐、动态平衡、人本、发展等为基本原则。和谐原则要求尊重德育过程中各要素特征,合理安排德育要素,形成良好的要素互动关系。动态平衡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的“德育”与学生之间得到自然平衡的状态,从而活化德育运作模式。人本原则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态化原则,保障德育工作以学生发展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原则要求德育生态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实施,促进德育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德育生态化有机系统。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资源多样性增强,德育生态化路径选择上也应进行理念、理论等多层面的完善,通过深入了解德育环境、德育发展前景、德育实践反馈等,构建有机德育系统,从根本上直达德育教学点,以问题为导向直击问题,从而更为直观地提高德育水平。

2.联系生活、顺势而为、隐性教育——推进德育生态化

德育生态化应根据其应有之义确定合理的德育策略,联系生活,顺势而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推进德育生态化。

一是联系生活,將德育回归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多样形式来开展德育,或是将德育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或是将生活实践案例融入到德育当中,均可实现德育联系生活;其次以了解生活实践需求来进行合理的德育安排,比如说,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理应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在公共社会发展背景下理应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日常工作背景下则须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后以生活表现实现德育评价,基于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表现来对德育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德育补救。二是顺势而为,将德育回归自然。生态化的本质在于自然性,德育工作也应体现自然特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德育教学模式。首先,根据教育实际确定科学的德育方式,依据学校教育的实际条件,基于相关基础设施开展网络德育、德育讲堂、德育微课等,如果学校教育条件欠缺,则可以进行校外民风教育,以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其次,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科学的德育内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格、经历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最后,根据教学效果确定科学的德育评价,基于学生德育教学实际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式,或是阶段性评价,或是多元化组合评价,或是实践评价,应合理选择。三是隐性教育,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在课程中进行显性的德育,还应在课堂内外进行隐性教育。一方面,采取情境教学法,促使教学自然化,突显德育过程的民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将德育引到课堂之外,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突显德育过程的艺术性、自主性、对等性。

3.创新方法、过程协同、立体评价——完善德育生态化

传统教育模式当中的德育更表现出概念化,具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德育生态化非常不利。而德育生态化就是创新方法,以协同教学的过程和立体评价的模式,进一步持续完善德育。

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路径。一方面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突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路径,根据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德育目标,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应性强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为贴心和多样的德育过程;另一方面平衡内外教育的关联关系,拒绝理论性德育教学,应充分结合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现状进行更为“接地气”的德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既要坚守基本教育目标,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二是实施协同德育。推进德育生态化发展,应协调好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态德育系统。一方面,协调校内外德育。另一方面,协调思政德育和专业德育。三是建立立体化评价模式。德育生态化应基于实践活动开展,德育生态化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德育评价模式,对德育价值以及成效进行客观判断[3]。首先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其次要求注重过程评价。最后,完善和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机制。将评价过程进行公布,实现完整的评价,促进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另外,还应构建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评价后管理机制等,最终做到立体化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阳,陈建华.生态学视域下的学校共同体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 陈怡,秦霞.“知性”与“体验”的融通: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构建[J].教育科学,2016(05).

[3] 裴慧君.学校道德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03).

[作者:房丽(1978-),女,陕西黄陵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治安系,副教授,硕士。]【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人本自然生活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