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沙地文化资源,推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

2020-05-19 15:12赵翠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启东沙地民俗文化

赵翠凤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主题阅读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阅读,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界,深化学生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我校沙地文化资源的发掘为例,试谈如何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

一、沙地文化,创生主题

启东地处东海、黄海、长江三水交汇之处,由长江入海处的数十个沙洲频涨而成陆,故称沙地。因偏居海隅,与外界相对隔绝,这里的文化总比别处保留了更多的吴语古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沙地方言。沙地文化深蕴“垦荒拓疆”的开拓精神、“通江达海”的包容精神、“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这种兼具文化承载力和精神生长力的沙地文化,既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围绕沙地文化的三大精神,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时,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如从唐诗宋词中选出“沙暖睡鸳鸯”“烟笼寒水月笼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等含有“沙地文化”精神的诗句;比如将语文主题阅读与美术“沙画”结合起来,构建“传神的沙画”的主题阅读;再比如举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沙地文化的亲和力;还可以让沙地的文化名人对学生进行沙地文化启蒙。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通过链接古代诗词、对接学生实践、进行跨界组合,让沙地文化在学生的主题阅读中萌发,生根,生长。如此,活化沙地文化资源,让沙地文化得到很好的展现。

“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收集、整理沙地文化资料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素材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启东的了解与认同。

二、沙地文化,建构阅读

“主题”是主题阅读的依托,而“阅读”则是主题学习的重要途径。围绕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我们构建了系列性的沙地阅读主题学习活动。比如,将家乡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沙地乡音俚语引入课堂等等。以沙地人文之美激活学生的文思,让学生的主题阅读思维、主题阅读想象更活跃,更丰富。

我们既有常规性的主题阅读,又有综合性的主题阅读。比如四年级欣赏风景名胜主题,将吕四港镇、兴隆沙等的自然风光引入其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主题。比如五年级的民俗文化主题,将沙地的民俗文化引入其中,构建了“沙地地名集”“沙地服饰的历史研究”“沙地弹被絮现状的调查”“舌尖上的启东——沙地土菜香”等主题阅读。比如六年级的“沙地乡音俚语”阅读主题,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沙地的方言表达,等等。沙地文化,建构了学生的主题阅读,搭建了学生主题阅读活动展示的平台。根据主题阅读,我们还创生、重构了校本课程。借助主题阅读的校本课程,让每一名师生拥有了不同的成长和不一样的精彩。

基于沙地文化的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基于学科但同时又超越学科。以主题为核心,尊重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打开沙地文化相关联的价值课程资源,从而突破学科壁垒,形成一种序列性、主题性、综合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更具内涵,更有意义。

三、沙地文化,系统育人

主题阅读的目的,是通过主题阅读,发展人,培养人,完善人。运用沙地文化系统育人,就是要将沙地文化向学生全方位敞开,从而让沙地文化从内容整合走向形式贯通,从阅读主题融通到人生贯通,共生共长,完整育人。

主题阅读,以“整合”为主要策略,以“学科+”为基本样式,以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为重要载体。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个体阅读,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交流。主题阅读,教师不能仅将着眼点放置在学科内,而且要投向学生的生活。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从而让主题阅读形成“一篇”带动“多篇”的良性循环。比如可以将启东沙地文化历史向学生展示,如织布机、纺车、石磨、芦花靴、泥芦扁担……开展一次系统的沙地民俗文化主题阅读教育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学唱、比唱启东沙地歌曲,如《打麦号子》《接潮情歌》《运棉山歌》等;学说、比说启东沙地方言;跳沙地舞蹈,唱沙地戏曲,说民间歌谣、气象谚语、歇后语等等。这样的多重沙地主题活动的推出,必将有助于用沙地文化系统育人,从而深度推进学生的沙地文化主题阅读。

沙地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中的一种,需要我们深度整理,发掘。将沙地文化融入、渗透到主题阅读中去,将学生的语文思维打开,從而开阔学生的视野,生长学生的智慧,涵养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启东沙地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这边风景独好”——畅玩启东正当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启东:城乡联动 均衡发展
启东有家爱心企业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