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测色器在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2020-05-20 07:01谢明峰刘海金徐仙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浅表瘤体婴幼儿

谢明峰,曾 勇,方 涛,刘海金,徐仙赟,刘 潜,4

(赣南医学院 1.2017级硕士研究生;2.第一附属医院;3.基础医学院;4.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一类因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及血管形成调控异常的血管稳态失衡性血管肿瘤[1]。发病率约为4%~10%,早产、出生体重<1 000 g的婴儿中发病率更高[2]。好发于颜面、四肢等体表部位,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视力、心理,呼吸道、颅内等特殊部位可致呼吸道阻塞、颅内出血甚至死亡,是严重危害小儿身心健康最常见疾病之一[3]。绝大多数病例有典型的自然病程:出生后1~2周出现病灶,半岁以内快速增生,随后逐渐停止生长,并进入自发缓慢的消褪期,这一过程可持续数年[4]。在血管瘤增殖阶段,可依据其浸润程度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和混合型[3,5]。浅表型婴幼儿型血管瘤常被称为“草莓状血管瘤”,呈鲜红色包块,表面有不规则突起,四周由正常皮肤组织所包绕[1]。患者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这过程包括瘤体直径减小,凸起程度减小,局部皮温改变,瘤体颜色变化等[6]。但目前尚无系统、客观的方法对瘤体颜色进行评价,从而在瘤体颜色变化层面反映患儿的治疗情况。

目前报道的临床研究中,对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变化的评价多为医务工作者的肉眼估计,即采用HAS(Hemangioma Activity Scale)中的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法评价瘤体颜色[7-8],明显存在主观性,对病情的评估缺乏客观性。我院使用数码测色器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可获得较为准确客观的结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7月-2018年12月138例来我院就诊的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男48例,女90例,男∶女等于1∶1.875。服药年龄为1~18月,平均年龄3.45月;瘤体共147处,其中头颈部59处,四肢28处,躯体54处,会阴6处;瘤体直径0~1 cm 31例,1~2 cm 37例,>2 cm 51例;治疗时间1~7月,平均(3.43±1.93)月。失访28例。

1.2方法入组研究均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或者外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见本课题组前期文献[9-10]。于治疗前、治疗1月、2月、4月后复诊、摄片(拍照的数码相机为Olympus,型号:D33235,所有照片均由同一相机拍摄,光线以及参数设置均采用相同的条件拍摄人物模式,关闭曝光)。根据颜色予以VAS评分法计算 Severity score values。将所有照片依次导入Adobe photoshop CC 2018软件,在RGB色彩模式下使用命令“直方图-通道:RGB”,计算照片中瘤体RGB颜色值,命名为“瘤体RGB综合值”(图1);以瘤体中心为原点,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四个方向距离瘤体边缘外侧1 cm,各取面积为1 cm2的正常皮肤定义为瘤旁组织,分别计算瘤旁RGB颜色值,取瘤旁 RGB颜色值的平均值,命名为“瘤旁RGB综合值”(图2),将“瘤体RGB综合值”与“瘤旁RGB综合值”比值定义为治愈系数。

1.3疗效标准分析比较Severity score values和治愈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治愈系数反映Severity score values的价值;利用Janmohamed S R 于2011年提出的HSS法[11]评估纳入患者病情,根据HSS评分按无效、有效、显效、治愈分成四等级并统计,分析比较治疗效果和治愈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治愈系数反映治疗疗效的价值。

图1 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瘤体RGB综合值

图2 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瘤旁正常皮肤RGB综合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为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Severity score values、患儿治疗疗效和治愈系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皮尔逊相关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结果147处瘤体治疗后疗效见表1。

表1 患儿治疗疗效等级

2.2Severityscorevalues和治愈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计算得到Severity score values和治愈系数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929(P<0.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强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3),即治愈系数可以较准确的反映患儿瘤体颜色情况。Severity score values越低,治愈系数越高。

图3 Severity score values和治愈系数相关性

2.3治疗疗效和治愈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计算得到治疗疗效和治愈系数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66(P<0.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强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4),即治愈系数可以较准确反映患儿治疗疗效。治愈系数趋近于1时,瘤体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趋于一致,患儿治疗疗效趋于痊愈。

图4 患儿治疗疗效和治愈系数相关性

3 讨 论

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最常见(约占所有IH的50%~60%),多呈现为鲜红色,稍凸起,瘤体表面凹凸不平,有溃疡的风险[12];瘤体与周围正常皮肤存在显著的色差,对容貌、美观产生极大影响,伴随病程的进展,瘤体开始消退,血流量、血管结构退化,其颜色逐渐变浅、趋于正常[13]。IH瘤体颜色变化目前多采用ACHAUER[14]和ZVULUNOV[15]等的可视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这些方法对瘤体颜色变化通常基于医务工作者的估计,较为主观,缺乏准确性,不同观察者之间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不便进行比较。因此,针对瘤体颜色变化,为获得准确、客观的有效数据,有必要对瘤体颜色进行量化研究。

本研究使用Adobe photoshop CC 2018软件,将拍摄照片导入该软件,在RGB色彩模式下使用命令“直方图-通道:RGB”, 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包括了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颜色系统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尝试用瘤体照片的RGB颜色值的改变来量化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的变化,计算照片中瘤体RGB颜色值,命名为“瘤体RGB综合值”。考虑到不同的患者皮肤色泽存在个体差异及局部差异,研究中亦对瘤体周围正常皮肤测量其RGB颜色值,即“瘤旁RGB综合值”作为自身基准对照。将“瘤体RGB综合值”与“瘤旁RGB综合值”比值定义为治愈系数。

图3实验结果显示治愈系数这一指标可有效替代临床先前所用的VAS评分法。瘤体颜色作为反映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病情变化对主要指标,临床疗效越好,治愈系数越高(图4);治愈组治愈系数趋近于1,瘤体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趋于一致,这与医务工作者临床观察结果一致。以上说明:此方法可应用于量化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变化,提高病情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

本研究验证了治愈系数通过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这一指标评估患儿病情的客观性、准确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病情,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准确、客观、有效的支撑。

猜你喜欢
浅表瘤体婴幼儿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