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在启发追问中拔节生长

2020-05-20 13:36王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5期

王燕

[摘 要] 设置问题是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走进文本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很多教师所设置问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常常会与学生内在的认知发展区相去甚远,而启发性追问的方式就能够巧妙引领学生思维朝前更进一步,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 聚焦目标;补充内容;引导过程;深度思维;启发追問

设置问题是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走向文本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很多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常常会与学生内在的认知发展区相去甚远,而启发性追问的方式就能够巧妙引领学生思维朝前更进一步。

一、聚焦中启发追问,不断明晰探究目标

依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之初就会设置相应的问题,但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认知模糊、理解错位或者方向偏离的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明确学生思维所在的坐标,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再次聚焦,引领学生直抵问题核心,并明确探究的路径,促进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协同并进。

以统编版三下《花钟》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圈画出课文所描写的花名以及开放的时间,提取相关信息;随后,紧扣语段中的“左右”一词,引领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一段中反复运用了多次“左右”,是否有重复的感觉?让学生认识到看似可有可无的一个“左右”决不能删除,因为这样的时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用上了这个词语,才能显示出语言用词的精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换词,比如可以将“左右”置换成为“大概”“大约”“大致”等。

原本设置的问题是关注文本内容信息层面的“花名”和“花开时间”,但在教师不断启发、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放置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来,问题不断聚焦,思维也不断深入。因此,高明的教师不能将信息和答案直接告知或者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启发追问中引导学生向问题深处漫溯。

二、补充中启发追问,不断明晰探究目标

语文教学倡导整体把握文本,呼吁设置统整性问题,这就要求叙述性语言相对简洁,但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补充,从而使学生对探究的内容更加明晰。

教学统编版三下《赵州桥》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浏览课文中的内容,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把握赵州桥的特点,于是学生一股脑儿地将课文中提及的信息全部提取出来。很显然,作者对事物的介绍都是有所侧重的,学生如此大一统地提取信息,说明思维并没有真正融入文本之中。为此,教师相机追问:“前后对比一下,作者是不是把赵州桥所有的特点都介绍了一遍?作者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个特点?”至此,学生不再走马观花,他们这才发现第二自然段中“赵州桥非常雄伟”一句后面,并没有围绕“雄伟”展开描写,而是着重介绍赵州桥没有桥墩的独特结构,从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重点。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初读之后思考的答案显然与教师最初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问题进行了及时性调整与补充,更加明晰了学生探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动力。

三、引导中启发追问,不断明晰探究过程

语文思考,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教师要通过巧妙地点拨与引导,促进学生的真发展。

统编版三下《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描述的并不是真正的画,而是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出来的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虽然课文并不是真正的水墨画,但是在阅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问题覆盖全文,还需要学生理解内容、品析语言、想象还原,是一个高端化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支架:1.街头是一幅怎样的画面;2.阳光慢慢爬到膝盖,你会想到什么?3.从“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你能想象到什么?三个分层级的小问题就将核心主问题的思考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段中的画面,并在不断联系和统整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中所蕴藏的丰富画面。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了学生,助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师所采用的启发式提问不仅是对自己原生态设置问题的再次加工,同时也是基于学生认知状态的一种尊重和引领。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动态生成过程,在不断生成中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正权.小学语文教学拓展学生思维效度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2]王优娟.有效追问:引领思维深度发生[J].课程教育研究,2019(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