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0-05-20 15:06熊延椿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创业教育创业者

摘 要:将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划分为创业和创业者认知、创业和创业者认同和创业和创业者信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学生都是在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下实现的,由于角色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据此构建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运用双层次和三个课程教育模式,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方法,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向创业者角色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者;角色转变;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XSK201936)。

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14万人。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认真进行自我认知,充分发掘潜力,使真正有意愿并且能够创业的人在外部资源供给下实现向创业者角色轉变。

1 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阶段分析

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实质上就是在外部资源不断供给下,大学生对创业者角色及其创业活动由认识到认同再到纳入自身价值体系形成意志力的过程,当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且具备了基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时就意味着大学生顺利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成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据此,构建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阶段模型,如图1。

在外部资源的供给下,首先,在创业和创业者认知阶段,大学生主要就是对创业和创业者的概念及素质要求进行认知,充分了解创业的内涵及创业者的素质要求。随后,在对创业和创业者概念进行充分的认知后,大学生会做出价值判断,认为创业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并愿意为之奋斗,随之进入创业和创业者认同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是符合自身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并且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动。最后,在创业和创业者信念阶段,大学生有非常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激情,这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驱动力。信念阶段也是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神圣而唯一的使命阶段。进而转变成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

2 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创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和内容也应分层次,由浅入深,才能更好地促进角色转变。根据俞金波等人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构建与角色转变阶段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在角色转变的不同阶段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数量是不一样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所以数量会随着教育体系的深入而减少,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完成角色转变走向创业的道路。

2.1 三个教学课程阐释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个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三个教学课程是根据创业者角色转变以及对知识学习的规律来进行建设的,目的就是按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

第一,创业理论课程。创业理论课程教育主要是在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进行认知时进行的概念性教育,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创业活动,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最基本的技能。创业理论课程的设计可以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创业的内涵和创业者的角色要求,例如目前常用的课程就是SYB课程和SIYB课程。另外,理论课程应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完成认知的需要,而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对创业和创业者完成认同并有继续学习需要的大学生的要求。

第二,创业活动课程。创业活动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在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认同和信念阶段,除传统授课方式以外的创业论坛、讲座和创业竞赛等活动,请创业明星来校进行讲座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这些活动课程还可以跨学科,包括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理工科竞赛等,因为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创业活动,部分大学生能从这些活动中找到创业的灵感或创业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角色转变。

第三,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创业实践课程是在大学生完成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同并且向信念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主要通过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创业,或者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流程,帮助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对有初期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要利用孵化器进行孵化,一旦可行就将作为最终的创业项目。

2.2 双层次教育模式阐释

双层次教育模式是根据受教大学生的数量和课程内容划分的,主要包括普及层创业教育和提升层创业教育。结合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创业,实现向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因此根据角色转变的不同阶段和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首先,普及层创业教育。大学生适不适合创业和愿不愿意创业只有在充分了解创业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特征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因此,每位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所以普及层创业教育就是面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过程的第一阶段进行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普及层创业教育也包括创业活动课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提升综合能力,告知大学生即使最终不选择创业,对其今后的就业也有重要作用。普及层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知。

其次,提升层创业教育。提升层创业教育是对普及层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教育,目的是对进入创业和创业者认同和信念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教育,提升层创业教育是针对创业所需知识技能进行深入教育,更重要的是进行创业实践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向创业者角色转变,通过指导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进行模拟创业等。另外,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作用对创业前期的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2.3 教育理念和手段方法

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候还要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手段方法。从教育理念来说,要符合大学生创业者角色特征的要求。第一,知识理念。传授知识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知识是创业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够满足创业者角色需要的技术、财务和管理知识等。这是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大学生在今后从事的创业活动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第二,能力理念。创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活动,并且过程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很難成功。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还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大学生创业者。第三,素质理念。素质涵盖范围广,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还包括道德品质素质。创业活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创办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要想成功必须有很高的素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符合社会真实需要并且是合法的。

从手段方法来看,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大学生创业者角色的构建。第一,研究型方法。研究型方法主要指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进行认真思考,判断自身是否适合创业。另外,在教学中提供创业案例供大学生分析研究,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协作性方法。通过大学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创业者,例如可以让大学生组队分析案例、参加创业活动等,使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相互激励、优势互补,学习到相关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实践性方法。认识的来源就是实践,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方法,能让大学生对创业活动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感觉,形成直观印象,对以后的创业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角色转变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接触创业,了解认识创业并学习创业技能。高校作为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变的主要基地,发挥好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个体、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创业者。

参考文献

[1]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02.

[2]王秀敏,韩丽艳,单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

[3]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35.

[4]刘彩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8.

[5]雷卫平.略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

[6]张小玉,张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7]王剑俊.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5.

作者简介

熊延椿(1991-),男,安徽金寨人,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创业教育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