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历史课的真谛

2020-05-21 11:40郭广鱼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美苏二战

郭广鱼

伴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踏入了高三129班的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由于是复习课,大家已经事先就资料书完成了知识梳理,明确了课标要求,弄清了学习重难点。接下来,我能帮大家做的是——一起突破重难点并努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活学活用。”上课伊始,我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请大家思考,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条理作答。”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依照课本谈了自己的想法,答案基本正确,可思路很乱。于是,我问:“大家记下来了吗?能合上书条理地复述上来吗?”同学们一阵沉默。突然,张力打破了沉寂,志在必得地举手应答。“老师,我来试一下。我认为可以从4个角度作答:一从美国方面讲,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并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是其称霸的最大障碍;二从苏联方面讲,二战后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以维护边界安全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并旨在世界继续扩大影响;三从双方而言,二战后美苏双方已失去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基础,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重大分歧和根本对立,这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四从世界而言,二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美苏也不例外。”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条理分明的分析,准确到位的表述,尤其他的乐观自信、坦言率直,使我们大家都眼前一亮,心中一震。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掌声是对他的肯定褒奖,更是对他的激励和鼓舞。同学们学习的羁绊在一点点释去,求知的激情正慢慢点燃,师生的思绪在自由飞翔,整个教室沸腾了。

此时迟,那时快,我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接着问道:“由二战中和二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闻听此言,同学们有的掩卷沉思,有的翻书探源,有的相互磋商,有的唇齿相辩,还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历史课代表王岩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二战中美苏结成同盟关系是为了抗击并战胜他们共同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美国是为了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以称霸世界,而苏联是为了对抗美国、维护边界、稳固世界地位。因而,二战中和二战后美苏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每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话音未落,王岩同桌闫鑫唰地站了起来,补充道:“二战中美苏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同盟走到一起,说明——即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也能求同存异,实现合作和共赢。”“尽管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够走到一起,但最终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矛盾还会分道扬镳。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即是明证。因而,国家性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说到此,我及时地小结道:“对,同学们谈的都有道理。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但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其制定的首要前提。”同学们闻听此言,纷纷点头默许。

我看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心情越来越兴奋。于是又趁机“引爆”了一个话题:“当初美苏两大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对于今天我们中俄美日这些大国在面临人类共同问题时该如何应对有何借鉴意义呢?”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而后又炸开了锅。大家一致推举班长张绍波发言。“当前,我们人类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恐怖主义、世界性金融危机等这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微乎其微,它需要我们各个国家或地区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谈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求同存异,化解前嫌,携起手来,共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筑地球的和谐与安宁。这能做到,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做到。须知,关注地球就是关注人类,关注人类就是关注国家,这是一种大爱……”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我都激动地乐开了花。哈哈,真没想到,这些小毛孩儿还有这两下子。

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欲言而止。急促的下课铃声打断了这一切……下课了,可我心还在课上。这节课,我知道同学们懂得了很多,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感悟:

这节课,我说得很少,同学们讲得很多。一堂课,他们都在思考,都在讨论,都在尝试,都在收获。或许,他们没有记下多少零散的历史常识,但他们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或许,他们至今还未真正弄清昔日的历史真相,但他们懂得了从历史中感悟道理,用历史的智慧来诠释今天的疑问、明天的难题。对,这才是历史课的真谛——它不是古板单调、枯燥无味,而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它不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代名词,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求证的见证者;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高考学科,而是一种价值权衡、一种智慧传承。历史不是死的,不要对历史存有更多偏见,不要给历史画那么多框框;历史是一种探求,是一种判断力、一种思维力;历史是每一个人的,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难以想象,没有了历史的人类会是怎样?让我们善待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鉴,以思为翼,立足今天,放眼未来!

这个教学片段也告知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关注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怎样把“死”的课本知识同“活”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追求课堂的生命力。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师爭论,随时向教师质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是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般疑问,可以“接球不回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中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发动学生精读、思考、讨论、争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设法释疑。只有学中生疑,疑中求思,思中探索,让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才能激发出学生生命的潜能,才能彰显出课堂的活力、魅力,才能满足师生生命成长的快乐。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美苏二战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