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研究

2020-05-21 10:58彭柳易郴马骋
建筑与装饰 2020年4期

彭柳 易郴 马骋

摘 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装配式建筑海外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通过研究“一带一路”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为日后进军海外装配式项目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建筑工业;海外装配式项目

建筑工业化起源于西方国家,并且在二战以后开始蓬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二战之后的欧洲迫切的需要重建大量住房,但是由于战争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因此开始推进建筑工业化,采用标准化设计、构件厂生产、现在快速装配,来保障战后的重建工作。

“一带一路”沿线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大多也面临着住房的“刚需”与“改善”问题;同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与建筑工业化被提出时的社会条件类似,故研究先进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与技术体系,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建筑工业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选取新加坡、欧洲、日本为例,分析其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建筑工业化提供参考。

1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之上,新加坡制定了国家负责住房的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新加坡退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政策,这使得新加坡的建筑工业化获得了高速发展,并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70年代,新加坡的装配式技术主要应用在预制的管道、预制的桥梁等构件上。随之时间推移到80年代,新加坡的HDB(建屋发展局)才开始慢慢将装配式建筑的思想引入到住宅项目中,并且形成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体系。

在1981~1983年的新加坡建筑工业化历程中,HDB发布了五个重点工程。这五个重点工程被三家外国承建商获得。正是这三家外国承建商为新加坡引入了当时先进的预制技术。主要包含框架梁、墙体、楼板、垃圾槽、楼梯等。基于装配式建筑带来的标准化、高效率等优势,这几项工程的交工时间由以前同类工程平均施工时长的18个月缩短为8至14个月。比起传统的现浇方案,装配式施工的引进,大大节约了建筑成本。

这五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在新加坡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新加坡的一些本地公司也开始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一座座预制构件生产厂拔地而起。逐渐的,在HDB的引导下,他们开始学习和生产一些较为精细的构件,诸如垃圾槽、楼梯、女儿墙等。

90年代初,新加坡的装配式住宅已颇具规模,全国12家预制企业,年生产总额1.5亿新币,占建筑业总额的5%。

现在,全国超过80%的新加坡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装配式组屋,这意味着3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利用建筑工业化基本实现了李光耀总理的“居者有其屋”的国家战略[1]。

2欧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等都为欧盟成员国。因此研究欧洲的装配式建筑,是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欧洲市场的必修课。

欧盟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始终将推进标准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欧盟标准化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协调标准、技术规程与导则等,提供通用的设计标准和方法达到承载力、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使欧洲建筑安全性达到一致的水准,并促进建筑构件、成套设备、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为装配式建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德国是欧盟国家中建筑工业化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国家,研究德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了解欧盟国家建筑工业化体系。

2.1 德国装配式建筑起源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起源于1920年,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两方面: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发展需要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快速建设,以满足大量的住宅、办公、厂房等需求。

建筑审美因素:与此同时,建筑及设计界一改之前复杂设计的做法,开始崇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尝试新建筑材料(混凝土、钢材、玻璃)的表现力。在雅典宪章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指导下,为城市建设了大规模居住区,促进了建筑工业化的应用。

在1920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行,欧洲国家大量的人口开始从农村涌向城市。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欧洲国际开始出现巨大的住宅、办公、厂房需求。而标准化、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技术,正好可以降低造价、缩短工期,因此应运而生。

德国最早的预制混凝土板式建筑,是1926~1930年间在柏林利希藤伯格-弗里德希菲尔德建造的战争伤残军人住宅区。该项目共有138套住宅,为两到三层楼建筑。该项目采用现场预制混凝土多层复合板材构件,构件最大重量达到7吨。

2.2 二战后德国大规模装配式住宅建设

二次大战对于德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随着大量的战争难民回归德国,德国开始住宅紧缺。德国政府利用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解决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问题。但今天这些大板建筑却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年久失修、缺少维护的大板居住区已成为社会底层人群聚集地,成为平民窟的象征,受到大多数人的诟病,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大面积拆除这些大板建筑。

2.3 德国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本身造价较高,也不具备个性化定制的能力。在建筑美观上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在1990年以后,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混凝土叠合墙板技术发展较快,应用较多。2015年,装配式建筑在小住宅方面达到16%。2015年,德国共有近6万套独栋或双拼式住宅通过审批开工建设,其中预制装配式建筑为8934套。单层工业厂房采用预制钢结构或预制混凝土结构,在造价和缩短施工周期方面有明显优势,因而一直得到较多应用[2]。

3日本

日本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差异较大,日本位于地震带上,对于主体结构要求更高。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也证明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可靠性。日本装配式建筑除了主体结构工业化以外,日本的内装工业化也发展的非常迅猛。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在内装部品方面也具备非常成熟发达的产品体系。因此,日本的装配式建筑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协调发展的完善體系。

3.1 20世纪40年代开始起步

日本经过1945~1960年,接近20年的经济恢复阶段,日本经济终于在1960年开始腾飞。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大规模膨胀。而且日本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人口开始大规模的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导致了城市住宅需求大规模上涨。而这一阶段,日本的建筑业存在着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因此日本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满足住房需求,日本建设省制定了一系列的住宅工业化政策、统一设计了模数标准、实现标准化和部件化,使现场施工操作简单化。该时期日本通过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满足了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

3.2 20世纪70年代全面发展

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全面开始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浪潮。各种大企业开始组团进入这一行业。日本这一时期,出现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等多种技术形式的住宅。而且日本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功能,特意设立了工业化制作质量管理优良工程认证制度。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规程》。这一时期,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10%左右,平面布置也由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3 1985年后高品质住宅阶段

1985年,隨着装配式建筑在慢慢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良好口碑,装配式建筑在日本逐渐成为高端品质住宅的代表。随着人们对住宅高品质的需求的增加,日本几乎已经没有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建造的住宅了。

目前日本的新建住宅中基本上都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而且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化的部品部件。90年代时,日本全国约有25%到28%的竣工住宅是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1990年,日本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住宅产业在满足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产业自身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结构调整,进入成熟阶段。

4结束语

在建筑工业化较为成熟的新加坡、欧洲、日本等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配式建造方式已经作为一种常规的建造手段为大众所接受,在建筑市场中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地震多发的日本,使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也能建造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并且在某些性能上优于现浇。

在发展趋势上,成熟国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住宅功能要求,在建筑形态上也追求美观和差异化,在居住品质上也开始注重内装工业化的同步发展,逐渐从“刚需”向“改善”过渡。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建筑工业化,可以结合当地的需求,周边先进国家的技术体系,选择经济合理的方式,以达到经济性与适用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7年版)[ED/OL].https://www.baidu.com/link?url=008fnALpMhTZWXoAYkXQxdAM-U-3cue0LHppPSFKa-maDlCi0nPjDuG-I1Pgpa4F8wgFWl1tocnOj0OkxO2De9-Wq97Qac24RG-rtYI46bC&wd=&eqid=aaaec99700039d85000000025e79ddfa,2017-12-29.

[2] 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一带一路”与建筑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