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技术构建新场景 坚定不移发展新经济

2020-05-22 12:50李扬帆
先锋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都经济

李扬帆

我国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宏观经济全局的同时,需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创造性,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制定疫后重振经济的具体措施。成都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定了今后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中,坚持将“新经济”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面旗帜,密切结合新技术、新场景,着力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是“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

疫情为新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有可为

在“举国抗疫”的伟大斗争中,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也让许多新的经济形态、新的需求场景呈现更大发展潜力:适应网格化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的需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覆盖面将更广泛、功能更完善,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进而拉动物联网、云计算存储等方面的衍生需求;智能化的无人配送物流体系将有望提前克服成本门槛,成为我国“大物流”体系中的新兴增长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实施应用,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的“机器换人”都将大为加快;大规模的远程办公,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容,并开发应用多功能、定制化的网络办公平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将由“替代品”变为“必需品”,由此将促进“关键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保持更强的经济活力;保健养生、美食定制等居家消费场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学、VR游戏等高沉浸度信息消费得到了更大的社会认可度。与此同时,对居住条件改善、管家式物业服务乃至养老房产、第二居所的需求,將引导我国房地产行业走上多元化、品质化、集约化、服务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大都市,在疫后重振经济,特别是发展新经济的进程中,具备多方面优势条件:

第一,多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大型经济体抵御重大风险事件的基本优势,这意味着成都将会得到政策、市场两方面的更大关注。成都的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格局都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标准,在国家的经济版图中始终位居第一梯队;成都又是最远离东部沿海地区的“新一线城市”,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责任、有能力率先吹响重振经济的号角。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产业体系最完备、原材料和市场自我保障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在全球经济风险冲击即将到来时,相较于外向型经济占比更大的沿海发达地区,成渝地区拥有更大的经济纵深,抵御经济下行的能力更强。历史上,成都经济在历次风险冲击面前表现出很强的坚韧性,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地震灾害损失叠加的困难形势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三,成都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城市、西南部对外开放的内陆高地,是我国经济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首要枢纽。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加快进行深度调整,我国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继续向外转移,南亚、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将承接部分产业分工。成都在相关产业的基础研发、创意设计、解决方案提供等细分环节上仍占据优势,将成为衔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新布局的重要桥头堡。

第四,成都发展新经济具备技术、理念、文化、环境的综合优势,是我国孕育新经济的最佳土壤之一。自然环境、生活成本都适合承载接纳创新创业团队,持久开展重大原始创新。城乡消费场景十分丰富多元,对成长在城市、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90后一代人有强烈吸引力,社会公众认识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拥抱新生活的氛围日益活跃。近两年,成都5G示范应用走在全国前列,“音乐之都”的地位迅速崛起,体现了在新经济发展中的独特竞争力。

第五,成都为将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预留了充足的战略空间。新兴城区的崛起,不仅为成都发展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新技术新产业提供充足的空间容量,还为“新成都人”提供了更高标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绿色健康的“公园城市”优越环境,并有效拉动人口集聚,催生新的消费场景,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汽车消费,为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密切结合“新技术”与“新场景”,推动成都新经济再上新台阶

在下一阶段重振经济的进程中,成都可以围绕发展新经济的优势特色领域,做好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抓住“新基建”投资机遇,重点部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版”,为“5G+智慧交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未来道路交通全面智能化、实现无人驾驶对地面信号接收反馈体系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推演城市更新、道路扩容的总体方案,研判供电、通信网络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改造需求,探索启动一批试验工程。鼓励车主在换购新车时选购新能源汽车,增大总保有量,推动各方共同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在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的规划建设方案中,高标准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力争在未来率先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障碍通行示范区。

第二,以“招商引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端生产要素向成都转移。瞄准集成电路、测控传感、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我国目前仍较为薄弱的重点产业领域,对接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力争促成新一轮对成都制造业的战略投资项目,增强我国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促进成都产业升级。加大人才引进、专项补助等政策优惠力度,鼓励引导相关领域领军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总部或重要研发中心。加强与集成电路等国家产业引导基金的合作,重点对成都具备细分产业链优势的领域,提供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吸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加大对成都的投资力度。

第三,创新就业观念,持续扩增灵活就业的工作机会,提供更多线上就业的工作场景。大力扶持成都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平台,广泛开展在线课外辅导、在线诊疗和在线心理咨询,扩大成都优秀师资、医生在全国的影响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积极开拓线上创客空间、众创众包平台等各种在线研发设计服务场景,鼓励软件开发、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在线协作的方式实现灵活就业、多渠道创收。支持成都音乐人搭建线上互动平台,举办线上音乐节、线上演唱会,广泛开展在线合作创作、“云上直播”演唱会及歌迷交流活动。

第四,创造具有线下消费体验感的线上消费场景,更好发挥成都城市文化元素的市场价值。开展成都城市景观数字化工程,建立城市景观图像和城市音频大数据,发展数字旅游,并探索“真人+虚景”以及观众体验式VR/AR角色扮演等影视作品新形式,打造成为“新卖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成都文化特色的“线上商铺”“线上饭店”,形成“线下配送+线上体验互动”消费场景,实现成都特产和特色工艺品的在线推广销售。鼓励引导本地创作者为网络文学、动漫游戏赋予更多的成都城市元素,挖掘一批具有改编再创作价值的城市IP。

第五,积极发展智能化生活服务,营造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适应居家养老和医疗救助需求,加快研发具有语音聊天、家务劳动、急救医护等多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并在成都养老机构率先试用。鼓励城市社区引入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开展环卫维护、巡查接待、上门送货等物业服务。支持智能机器人定制生产和配套解决方案企业依托成都应用场景,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公园城市建设规划,让中心城区居民不出远门逛公园、闹中取静似野外,并形成相应的户外消费场景,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绿道经济。

猜你喜欢
成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穿过成都去看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成都
拥抱新经济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