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2020-05-22 10:36俞萍萍章晓玲陈宁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1期

俞萍萍 章晓玲 陈宁

【摘 要】构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以离台湾地区最近的福建省会城市福州为例,从追溯其五缘文化渊源,到近年依托福建新区孵化平台的亮点优势促进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均可显著体现。然而,在深化双方文化产业合作的道路上仍有机制性障碍存在,需要化解。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探析策略,进一步深化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关键词】五缘文化;福州新区;亮点优势;机制障碍;探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1-0016-04

1 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的渊源

“近年来,榕台往来交流频繁,合作互利充满活力。浅浅的海湾不再是走不出去的乡愁,而是更好施展人生抱负的美丽舞台。[1]”这是2019年的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后举行的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有关内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时代的一封“告台湾同胞书”。而所谓“五缘文化论”,是5种内涵关系即具有血缘、地理、神性、业属、物质关系的文化研究,这最早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其锬首次提出。福建省会福州“榕城”和台湾岛隔海相望,有着两千余年历史,凭借其优越地理环境和深厚历史背景,五缘文化使得榕台合作自产生之初便拥有良好培育氛围,成为渗透其间的重要软实力,助推榕台文化交流合作。

1.1 亲缘——千年交融的“榕台相依亲”

“虽一些地方特征在台湾新石器时代能够发现,但总的来看它仍归属于祖国大陆东南部一带体制”,我国著名人类学家、闽台文化研究的先驱者林惠祥教授指出。而后的研究也表明虽然早期连接大陆沿海与台湾岛的一座“大陆桥”消失即台湾海峡形成后,前往台湾地区多有不便,但福州因其对台优势还是吸引诸多榕人赴台并成为其重要口岸,“榕城鸡鸣,基隆可听”的民谚也由此流传。随后西汉闽越国时台湾岛上留有越王石遗迹;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在澎湖“遣将分屯”开“编户”之先;清康熙二十二年一统台湾,翌年便开设台湾府学及台湾、凤山两县学。由此可知,榕台交流往来自古就已存在,而至今一直呈稳定增长之势的榕台探亲班机数也说明了两地亲缘感情联络仍在加深,都表明了“榕台相依亲”不仅是一个好看的新词说辞,更是一份血浓于水千年延续的客观事实。

1.2 地缘——海西地带的“榕台相傍情”

位于祖国东海沿岸的榕台两地,均具独厚得天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处长江三角洲北和珠江三角洲南及西通江西,东临台湾地区的福州为例,表现更为显著,有望为中国东南区经济中心。2009年5月《关于支持加快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国务院若干意见》中提到:将海西经济区从地方性规划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发展阶段高度[2]。通过引进外资、健全基础设备等措施,福州市以自身为轴心,以厦门、泉州、汕头等为辐射,形成与台湾地区联动发展的三通之势,占据海西发展经济区主导地位。海西经济总量早在2008年便已是台湾地区的两倍,此后更是长期居贸易主体地位。由此许多学者预测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后,海西自贸区将成为中国第四大增长区。基于有利地理位置所开展的榕台双方合作互惠活动,都反映出两地地缘相通的显著事实。

1.3 神缘——精神信仰的“榕台相愿体”

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的神灵信仰,在榕台两地表现极为相近,成为两地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神灵认知与内化,两岸信众保持联系、交往与互动。在两岸共同价值观与心理期冀下,祖庙与分庙在两岸纷纷建立,遥相呼应,两岸民间信仰跨越海峡,情系两岸福祉民生。有临水娘娘陈靖姑信仰、祖庙及五帝信仰等诸多福州民间信仰在台孕育而生且发展扩大。正如学者所述“在过去,有80%的台湾同胞都是福建这块移民过去的且福州占比尤多,由此推断台湾地区80%的神灵也大都从福州这带传播过去”,同时两岸受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教派熏陶居多,故此称两岸“同享神缘”也不足夸张。

1.4 业缘——乘风破浪的“榕台相承带”

凭借其历史文化积蕴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榕台区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特别自清中叶始榕人赴台浪潮的不断兴起,他们各从政、军、教、商,紧紧地将两岸命运联系在一起。本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准则,赴台的榕城游子们在台组建了众多同乡会和社团等组织,在台将榕文化进一步传播发扬光大。再者文艺上的融合是榕台业缘的另一体现。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图书馆曾对当代台湾473位名人做过信息调查统计,福州籍的就有159位,约占总数的1/3。由于早前能移民台湾者大多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优秀文化的浸蕴,多数都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数百年来业脉相承使业缘祖积不断加强扩大,深深影响着台湾地区的发展。

1.5 物缘——企而忘归的“海峡中国梦”

從料理衣着到节庆婚俗,榕台两地风俗习惯上都体现着极为相近的一致性,对此发扬传承是“海峡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内容。在饮食上,福州人喜食各类稻米制成的风味小吃,如锅边糊、“青红”和制斋等,尤以锅边糊在台最受欢迎。在节庆礼节上,榕台两地更是极为相似。以除夕为例,福州人“是日各祀先礼神,黄昏门外爆竹其焰熏天,焚香张灯,老幼团席据炉以待曙,谓之守岁”;而同样的守夜习俗在台湾地区也相差无异,“除夕之日,先各祀祖神;是夕燃华烛,放爆竹,谓之辞年;阖家围炉聚饮,炉畔环钱,既毕,各取钱去,陈设室内,以待来年。[3]”正是有这种“物缘”之上的深厚同胞情,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1994年就提出将“福州国际招商月”更名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会(简称海交会)”的深刻见解,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往来,加快福州进一步对台开放步伐[4]。

“两岸五缘文化软实力应以五缘文化因素为纽带,以其创意产业为先导,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平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奋斗!”诚如林国平先生认为。榕台两地“五缘”深厚,亲缘同宗、神缘同脉、业缘相承、物缘相通,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和相依感,使双方合作充满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 福州新区——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的孵化亮点

目前,7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都被福州新区所涵盖,且以对台特色为主流居多,这是新区建设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因此,要使榕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及提升整体合作层次和水平,就要充分发挥福州新区内各园区的载体效力。

2.1 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

据政府对福州片区的相关产业规划,在福州片区应着重以台北部园区为重点对接对象,以中部园区为次重点,并依照产业发展预估向南进一步推进。基隆港、台北港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航运物流、国际商贸等产业,与马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承接;台北、桃园、基隆、苏澳等港区,集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触控面板等电子信息产业,与快安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相承接;台北港、台中港区和屏东生物科技园区,主打海洋生物及医药、商品保税、冷链物流,与长安高端制造和商贸集聚区相承接;台北港、台中港等则核心发展会展、金融服务和以围绕科技、中介、咨询、检测检验服务等为中心的专业服务,与南台岛商贸会展发展区相承接。

2.2 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建立以其相关产业园区相协调的一体化载体,构建以临海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海洋生物业和服务业为创新发展的共建合作发展新模式。一是培养临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对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二是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动态进行跟进调查,以海洋生物保健产品、功能性产品、海洋生物酶制剂研发利用为核心区,打造海洋生物产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台湾屏东生物科技园区。三是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利用平潭保税岛政策使保税产业的外包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培育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对接台湾自由贸易港区。

2.3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打造先导为先进高新产业,核心为科技创意与研发产业,重点为总部经济的专业性运行产业,坚持以“创意研发、总部经济和龙头制造”为中心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和转移技术重要平台。一是加快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与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发展。二是调整优化仓山、洪山、马尾、软件园的产业分配格局,加强对园区特色发展的深入打造,努力实现“一园一业”构建布局[5]。

3 深化榕台文化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机制障碍

近年来,榕台文化产业承接业务日益扩大,合作成绩也富有成效,要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度发展,不仅需要平台建设的推动,还需要体制机制进一步支撑强化。但由于榕台文化产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深化双方文化合作的道路上仍有一些機制性障碍存在。

3.1 政府政策机制不够灵活有效,发展趋势单向性较显著

建立协调统一和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首先,大陆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办理文化对台交流报批手续仍旧繁琐,目前在福州主要合作方式纵向型合作远多于横向型,主导型的政府合作项目居多但市场自发型居少。其次,近年来两岸还是以民间信仰和传统艺术交流为多,且艺术合作更多以戏剧演出方式展示,导致合作交流形态较单一。最后,进入台湾地区的福州文化产品积极寻求在台发展合作的相对较少,在台存在形式相对缺乏自信较孤立,而台湾地区文化产业较发达,进入福州大部分元素都是流行、时尚的,因此深受大陆人的喜爱与欢迎。

3.2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备,互补效应难以发挥

一个显示出良好态势的平台必须有一个信息共享运行通畅的综合有机体支撑衔接,环环相扣,彼此配合。而目前,榕台文化产业合作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基地内部信息及文化产业园区信息共享还不够通畅,产业技术、市场动态和需求趋向的有关信息采集、分析、应用及传播等环节获取的数据不够准确有效。信息共享机制的薄弱使合作方式创新源动力不足,使榕台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发挥最大优势的互补效应。

3.3 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辐射和集聚力待增强

以两地主要产业为主轴,关联周边区域的开放式共用系统是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主要存在形势,不过资源整合的辐射和集聚力还不够,仍有待增强。对内还缺少整合资源并自我创新的意识,对外则与其他区域的企业、院校、市区等平台对接力度执行不够,自我扩展和完善的功能有待提高。当前福州和台湾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上还缺乏“一盘棋”的理念,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协作能力不强,平台集聚和辐射力相对较弱,合作园区和基地集群效应表现不显著,影响力的发挥效应也不够。

3.4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互动性有待提升

在未来,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不仅需要一批能生产、有创意、精技术的人才,还需要一大批懂市场、会管理、熟悉两岸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复合人才。文化产业发达、人才资源丰富的台湾地区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较为完善;而福州文化产业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文化创新、高级管理思想和能力兼具的人才相对紧缺。榕台文化产业人才合作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的沟通合作还未常态化、纵深化,互动交流性有明显待提升空间,且在今后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将成为未来榕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深度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6]。

4 深化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的探析策略

4.1 提升陈靖姑文化影响力,鼓励两岸民间信仰交流

在往台湾的路上,我们的闽越祖先遭受了风波险阻,他们故乡的众神大多被其视为保护神,“神明三百,庙宇逾万”的独特景观在台由此形成。作为在台湾地区极受尊敬的四大民间信仰神之一的临水娘娘陈靖姑,在广大台湾地区信众心中形象地位可谓崇高神圣,而其信仰祖庙所在地的仓山恰在福州,这无疑是吸引台湾地区更多信众来榕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鼓励指导,举办祭祀仪典,促进民间信仰交流。再者可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化探析演变,将部分简单的祭祖活动变成文化更丰富的人文活动,将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和专题学术讨论穿插其中,拉动两岸文化横向发展,潜移默化地引导台湾同胞从宗教热情走向中华民族认同感思想转变,增进两岸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