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仪维修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020-05-22 10:36曾小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1期
关键词:维修质量控制

曾小斌

【摘 要】目的:探析心电监护仪维修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河源市中医院的57台心电监护仪的资料进行收集,经维修检测心电监护仪,对应用与管理心电监护仪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心电监护仪管理措施予以分析,从而提出心电监护仪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在此次研究的57台心电监护仪中,有12.28%(7台)为不合格,有87.72%(50台)为合格。结论:导致心电监护仪不合格情况发生的因素较多,医院应加强对心电监护仪的保养和维修;质量控制对心电监护仪利用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降低医院医疗资源投资成本。

【关键词】质量控制;维修;心电监护仪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1-0110-02

伴随着近几年医疗研究的深入,对于病症的治疗诊断,已从以往传统的“望、闻、问、切”转变为利用仪器设备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生理功能,旨在提升病症诊断准确性[1]。然而,由于设备的运行主要是以连续循环模式进行,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检测误差。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定期管理、保养及维修医疗设备尤为重要。心电监护仪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仪器,其应用领域广,如麻醉和重症患者监护、抢救和手术中都需要使用,对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但由于一些大型医院对心电监护仪的应用较为频繁,忽略了对设备的维修、管理,从而容易出现测量不精准而误诊的情况,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还会对其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分析了仪器应用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心电监护仪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对河源市中医院的57台心电监护仪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所应用的仪器均由深圳“金科威”、美国“飞利浦”等厂家提供,在河源市中医院多个门诊和科室应用,如外科、手术室和骨科等。科室仪器应用时限为5~10年。

1.2 检测仪器

检测心电监护仪的设备选用血氧饱和度模拟仪(型号为Index 2XL)、无创血压监护仪测试仪(型号为BPPump2)和心电模拟器(型号为MPS450)及专用电气安全分析仪(型号为ESA620)。

1.3 方法

使用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河源市中医院的57台心电监护仪的功能,对检测合格率进行计算,同时对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进行评价。如果经检测发现所得结果有较大误差,则需要对仪器进行相应的维修和调整,并根据当前的维修、调整及应用情况,对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分析。

1.4 评价标准

检测心电监护仪的标准:①正常情况下,机壳漏电流未超过0.1 mA,对地漏电流未超过0.5 mA,患者辅助电流未超过100 μA与10 μA,患者漏电流未超过0.1 mA。②电气部分,绝缘阻抗不低于2 MΩ,接地电阻未超过0.3 Ω。③报警时间未超过12 s,心电偏差未超过5%,能准确显示病理状态,如房颤和室颤等。④机壳漏电流与对地漏电流在单一故障状态下均未超过0.5 mA和1 mA,而且在此状态下,患者辅助电流未超过500μA与50 mA,患者漏电流未超过0.5 mA。⑤血压偏差未超过10 mm Hg,血氧偏差要求未超过3%。检测不合格是指上述检测结果符合率不低于1/5。

2 结果

在此次研究的57台心电监护仪中,有12.28%(7台)为不合格,有87.72%(50台)的检测结果为合格。报警时间过长是导致心电监护仪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通过检测心电监护仪的呼吸系统和血氧系统、电气系统和血压系统及心电系统发现,电气系统检测合格率在下述参数检测中能达到100.00%,表示在电气应用方面心电监护仪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合格原因分析

(1)呼吸功能:虽然在检测呼吸频率时能取得较为精准的结果,然而由于报警时间较长,且超过相关标准时间,经在临床实践中检测呼吸功能,以及开展仪器设施检测发现,报警时间延长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仪器的反应时间较长和仪器对呼吸的传导时间较长所致,技术人员通过反复调试心电监护仪,缩短仪器报警时间,使其小于12 s,然而仍有部分仪器报警时间不低于12 s。报警时间延长会拖延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该问题属于设备自身设计问题。

(2)血氧功能:从上述检测结果可知,在被检测的57台仪器中,有8.80%的仪器为血氧功能不合格,经临床应用与开展仪器检测发现,误差情况的发生与患者低灌注相关。

(3)血压检测发生偏差,其情况的发生和气阀老化与血压泵老化相关,一般是因应用心电监护仪时间过长所致,设备所应用的材质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易发生老化情况,同时经常出现打气泵工作正常,放气和充气也正常,却无法有效显示测量结果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接头或连接管、袖带漏气有关,需要予以进一步排查。

(4)心电检测不合格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报警时间延长所致,这和仪器的设计相关。仪器对信号反应及传导时间过长,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报警时间。

(5)心电监护仪是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设备,一般在较为危急的情况下应用,为防止因突然断电而影响对患者的监护,以及随患者移动监护仪要便携的功能,心电监护仪均配备有蓄电池。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知,对心电系统检测的不合格率为8.60%,这与保养电池不当有直接关系[3]。

3.2 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此次研究中,当心电监护仪的测量结果出现误差时,建议从仪器参数设置方面进行调节,从而能有效降低测量误差。若因仪器自身设计情况而出现误差,则需要向厂商反馈相关信息,便于厂商对自身产品缺陷问题的掌握,从而在新产品研发时能加以改进,或者在更新换代时实施纠正。

从仪器保养方面加强对心电监护仪质量的控制,仪器保养工作贯穿于购置仪器开始应用直至设备在临床应用中退出的整个阶段,临床中应用的设备与新购置的设备均需要保养。因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患者进行病区检查转换时需要移动、医院突然停电等,在出厂时心电监护仪都配有电池,所以在保养仪器时也需要对仪器电池进行适当保养。然而,因为心电监护仪电源以交流电源为主,在临床应用期间,如果交流电源应用时间过长,会降低电池的储电功能,所以医院需要对电池定期放电和充电,这有助于对电池触电功能的维持。此外,对仪器的各项功能实施检查,如经检测后,仪器显示结果存在偏差,应马上调整。设专人负责仪器检修工作,确保心电监护仪在应用时能正常运转。每次检修仪器应将检修情况做详细记录,例如检修期间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及检修时间等,为后期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4]。

对心电监护仪的日常保养非常重要。因此,医院应对临床医师加强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仪器的清洁及操作方法,以及应用仪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从而确保仪器应用能与预期的功能及效果相符。

进行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时,“PDCA”管理方法最常见,现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中。在“PDCA”循环管理中,“P”表示对质量控制计划的制订,如定期对仪器开展检测及维修,并详细记录检测后结果,以及验收维修后的质量情况;“D”表示实施计划,这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C”表示评价分析指控结果,目的在于对开展质量控制计划后取得的结果予以掌握;“A”表示对质量控制中方案的调整,通过评价检查结果,对质量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掌握,便于及时调整质量控制方案,随后再开展评估。利用“PDCA”循环管理将质量控制措施予以不断完善。

总而言之,质量控制的开展对心电监护仪利用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降低医院医疗资源投资成本。

参 考 文 献

[1]何贞.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仪维修保养对使用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9):166-167.

[2]马立平.心电监护仪常见故障与维修[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35(1):109.

[3]李超,明銳奇,张伶,等.心电监护仪质控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8):93-95.

[4]江华.心电监护仪维修质量控制的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0):131-132.

猜你喜欢
维修质量控制
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简介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数控机床常见故障维修简介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完善
水稻插秧机维修保养的技巧探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浅析路基工程的养护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