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老赖”

2020-05-23 07:49刘彦琳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赖范畴教科书

刘彦琳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00

1 “老赖”的语义内涵

1.1 “老赖”的语义基础

“老赖”是失信被执行人的俗称,是指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老赖”未单独作为词项列入词典,但意义相似的“赖子”已被列入,即耍无赖的人。“赖”的释义和用法也较为丰富,动词义项有:①依赖;②留在某处不走;③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责任;④把不是别人的错误强加给别人;⑤责怪。形容词义项有:①无赖;②坏,不好[1]。但“老赖”作为指称性的名词语义比“赖子”更丰富,非“老”和“赖”意义的简单叠加,且形成过程具有动态性,离不开转喻的内在机制。

1.2 “老赖”的语义特点

“老赖”非“老”和“赖”语义的简单叠加,具体的内涵表现在其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及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整个过程也是对“老赖”识解的过程。

1.2.1 “老赖”指称性

“老赖”在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都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历时层面“老赖”从句法到词汇,且词汇层面的“老赖”内涵或外延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共时层面,词汇范围界限模糊,以原型范畴为中心一直向外扩展。“老赖”动态性形成过程的结果就是具备了指称性,且可被指称的对象广泛,不仅是失信的个人或者一类人,甚至企事业单位。失信的行为不单指欠钱不还,还包括不履行相应符合法律或者道德的行为。且随着政策规定的细化,可被指称的范围在扩大,各行各业均有涉及,且呈现日益精细化。如:对行为主体的判定是个人、集体单位;行为包括的具体内涵由违法行为、应履行义务、道义谴责的相关行为;使用范围在社会民商领域甚至其他领域,且范围在不断扩大。

(1)近期乐视影业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一事,系乐视影业对仲裁结果存在异议,沟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畅的情况,目前正在与法院协商撤销事宜。(《乐视影业回应被列为老赖:正在与法院协商撤销事宜》2019-02-18《 新浪财经》)

(2)上海资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因涉挂牌推荐费,近日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资财基金被法院列为老赖,为六安农商银行股东》2019-02-18《 新京报》)

(3)假装成功人士在家啃老8年…这个老赖儿子最近被亲爹妈告了。(2018-05-28《英国那些事儿》)

(4)为阻千万豪宅拍卖,老赖竟把房子设成灵堂,张某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已移交公安侦查处理。(《为阻豪宅被拍卖老赖在家设灵堂,行为涉嫌刑事犯罪》2017-12-11《法制网》)

不同范畴下的“老赖”都具有强大的指称能力,但非原型范畴的“老赖”较原型范畴的“老赖”边缘性特征不明显、发生变化甚至消失,但中心义项的意义未发生变化,即主观消极性评价基础上对施事主体拖延时间、不履行责任、不讲道理的谴责、批评。

1.2.2 “老赖”的动态性

“老赖”词汇意义高度整合,凸显不自觉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的行为,是凸显特定动作或者行为的非典型名词,在概念物化的作用下被识解为事物。在心理现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图示达到了高度概括(见图1)。

图1 “老赖”的识解图式

“老”“赖”的义项较多,在整合过程中,吸收需要的成分经过重新分析高度凝练成一个词。类属空间是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消极评价,合成空间是动作行为的具体过程和表现方式以及对动作行为的状态描述。因此“老赖”是一个评价意义的词,主观上表示对不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拖延时间,不讲道理的行为的消极感受,施事主体行为的程度、时间、次数对评价主体而言不具有客观性,主观性较强。

(5)有人因欠558元成了“老赖”。(《武汉公布最新失信者黑名单 有人欠558元成“老赖”》2018-09-09《长江日报 》)

(6)有人欠750元上了黑名单“平台倒闭不用还钱”该醒醒了!(2018-08-10《中国基金报》)

以上可知,拖延时间不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无论是否具有反复性 、拖欠时间长或短、影响程度深或浅、是否有偿还能力等,都不会决定是否被称为“老赖”。是否被称为“老赖”的决定性因素是相关政策的规定,在截止时间前未完成约定责任即被称为“老赖”,而“老”的不客观性又决定了社会对“老赖”施事主体呈现主观性感受,极具消极评价义。动态发展过程中“老赖”的评价标准不仅是政策规定,不满足约定成俗的社会性行为也会被称为“老赖”。

“老赖”形成的动态过程,是先寻求共性再寻求个性的过程,是非范畴化和范畴化的连续统,有起点和终点,存在中间状态[2],如图2所示。

句法层面的“老赖”是无范畴化状态,在寻求共性的基础上,“老”和“赖”的具体词汇意义分别变虚,整体意义浮现,分别呈现非范畴化状态,且此时的“老”和“赖”形成的结构是修饰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的混合物。随着“老”和“赖”使用固化的加强,使“老赖”进入范畴化状态下的词汇层面,且指称能力越来越强,指称对象越来越多、指称内容越来越具体,指称范围越来越大。因此终点较起点是相对的,终点的状态更具有弥散性和不稳定性。由句法变化带来的名词化过程实际上实现了“级转移”[3]。

图2 “老赖”范畴化过程示意图

2 “老赖”的语义形成机制—转喻

刘静[4]指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体现着一个概念表达 另一个概念的过程,依据邻接性( contiguity) 实现认知域内部替代,典型的转喻如“显著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老赖”的形成,转喻机制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动态的动作行为到静态的动作行为相关的主体。王芬也认为语言的形态可通过不同的认知结构实现,动作事物化的过程中动作渐渐转向静态,动作转化为与动作有关的人、事物[5]。其次,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并且指出名词化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语义变化,包括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法类别等。转喻机制作用下“老赖”相应语义、语法、语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动作特征减弱,凸显主体人群,名词性的指称化加强,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老赖”在转喻机制下从动态到静态,从动作到行为主体,发生了名词化,更凸显动词本身的“特征”。

沈家煊[6]指出,语法化过程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渐变原则”,即“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这个中间阶段又可以插入许多连续的阶段。如:他老赖账。—— 他老是赖账。/他老一来就赖账。/他老动不动就赖账。——他老赖。——他(是)老赖。“老赖”的转喻过程也是渐变的语法化过程,最后用“老赖”代替拥有此类动作行为特征的主体。

3 “老赖”的句法结构

“老赖”在句法结构中,作为单独的一个名词性指称成分,可以作主语或者宾语,除此外,偶有修饰成分,如:教科书式,但“教科书式老赖”受众范围越来越大,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整体作主宾语或者定语。

(7)“教科书式老赖”黄淑芬,终于要坐牢了。(《判刑8个月,没打中“教科书式老赖”的要害》2018-06-27《央视网》)

(8)“教科书式老赖”自称被诽谤:有这么逼人的吗?(2018-08-22《央广网》)

3.1 教科书式老赖

2018年《咬文嚼字》公布“教科书式”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形容规范、标准、无懈可击,完美到可以写进教科书里作为示范的行为或动作。

语言运用中出现的示例有“教科书式执法”“教科书式表演”“教科书式避险”“教科书式设计”“教科书式恋爱”,也有“教科书式耍赖”“教科书式下套”“教科书式坑人”等,表示动作、流程非常“标准”。“教科书式”后可以是体词性词语或者谓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时一般中间无其他成分,体词性词语时,也可中间加“的”,如:教科书式的演技。其后还可以是句法成分,如:

(9)高速路上突现野猪,驾校女教练教科书式直接撞。(2019-02-19《长江日报》 )

(10)男孩教科书式避地震。(2018-09-09《央视新闻》)

教科书是教学用书中的核心材料,规范、完整、标准是主要特点,“教科书式”用来修饰体词性词语或者谓词性词语时,预设相关的事物或者行为都有相应的样式或模式,且被预设为一定的标准,且标准的划定有一定的受众基础,是在受众接受范围内相对客观的标准,因此具有大众化的模仿基础,在模因驱动下,模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给各种事物或者行为寻找“教科书式”的标准,即“类推”;二是在预设的标准确定后,扩大使用范围,即“重复”。

“教科书式”和“老赖”是两个网络热词,在模因的驱动下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语用效果,“教科书式”作为“老赖”的修饰性成分,不仅起限定作用,且是第三人称对“老赖”的评价性行为。其联结后的语义可概括为:对“老赖”的“赖”行为的状态、表现、过程、结果的“标准性”评价。

3.2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教科书式老赖”

吴亚运坚持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行就是人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言行具体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内行为就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的方式传达话语字面的意思;言外行为是以言形事,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言后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说话产生的影响[7]。言语行为有三类:叙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事行为。叙事行为是一种陈述行为;施事行为是陈述中另一件事情中蕴含的一种行为;成事行为是话语对他人产生的一种影响[8]。

“教科书式老赖”传达出的态度和意图体现了对言语行为理论言外行为的适用。“老赖”在言外行为中表达了对施事行为主体的消极评价的意图,而“教科书式”根据言外行为的意图也是一种具有标准、接近无懈可击的评价性表达,因此言语行为表达积极或者中性的意图偏多。因此在预设明显,意图明确的基础上,二者联结的基础是具有一定标准性,或客观或主观[9]。二者表达意图的“偏离”是产生“讽刺”特别语用效果的因素[10]。“教科书式老赖”的评价意图决定了在言语行为中主要是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中产生语用效果。施事行为中一是表达言语交际者的态度,二是蕴含除言语行为态度之外的陈述行为。成事行为是通过言语表达在交际中对听话一方产生影响。“教科书式老赖”表达的交际者的态度和评价是二者语义联系和结构联结的决定性因素,而带有态度和评价的言行在交际中给听话一方接收到的信息或者影响有:一这是消极性事件,且存在并属于同类相关行为;二是说明“老赖”的手段和方式的大众化,不具有特殊性,表达讽刺,寻求对方对此类行为的共鸣[11]。

4 结论和余论

4.1 结 论

“老赖”是自媒体的兴盛出现后被广泛普及的社会性“热词”,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关。“老赖”在转喻的机制下形成,且一直处在动态性的过程中,指称性较强,指称对象越来越多、指称内容越来越具体,指称范围越来越大。因此“老赖”的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呈现边缘性差异。而“教科书式”和“老赖”在模因的驱动下,联结产生了“讽刺”的语用效果[12],言语行为中既表明了态度,作出评价又产生了一定的交际影响。

4.2 余 论

老赖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社会的一种痼疾,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2018年中旬,一起“教科书式老赖”事件将“老赖”推上热搜,社会范围内前后出现如建立失信人名单(黑名单)、老赖地图、老赖查询等相关的应对措施,“老赖”借助自媒体途径和手段,依托新闻,成为具有社会性炽手可热的“网络热词”。热词借助即时通讯工具,以常人无法想象的速度更迭着。自媒体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改变,语言表达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热词是自媒体日渐普及,参与者自觉适应并融入网络的必然产物。热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有新闻创作者般的视角和理念,往往跟随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紧扣热点,依托时效,引发共鸣,折射民意。

“老赖”的相关语料较少,因此很难客观地描述其形成过程,且在语言中缺乏对此类行为主体的表述可能是“老赖”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最后处在相对终点位置的“老赖”在模因的驱动下,仍会继续发生动态性变化。

猜你喜欢
老赖范畴教科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一老赖被拘忙还钱 农民工领款笑开颜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老赖(双语加油站)
发改委限制733万“老赖”买机票!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