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教育

2020-05-23 13:44上官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摘 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具备健康稳定的心理素养,高校不仅仅要落实完整的知识类教育指导方案,也要整合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瓶颈,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基于教育学;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教育

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根据纲要要求,将心理育人工作有效落实到高校教育中,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新动向。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然而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仍然较为滞后,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始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强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切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知也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人类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人们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健康的状态,能够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恰当地表述自身的情感需求,行为举止得体,对生活充满喜爱与热情。受外界环境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双重影响,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大学生,其心理和生理不是十分成熟,在当代大学生活中,学生面对学业、工作、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很大。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生活中情绪稳定,对人际关系能够和谐处理,对外界信息能够正常认识不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二、现阶段高校对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危机预警监控指标界定模糊

对于大学生而言,当他们面临心理危机时,通常会产生一些身心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将会持续1-2个月,甚至有人会持续更久。我们所说的“身心反应”主要是生理上、情绪上以及行为上的反应。有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出现自身难以应付突发性事件、心理失衡、负面情绪严重等现象时,就说明该学生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心理危机之中。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一系列科学的评估指标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之中,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心理危机的界定很模糊,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并且有效引导,心理危机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工作时都会忽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开展工作期间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心理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诉求,注重结果而非过程,这就导致他们的工作刻板化、程序化,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对于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并不是很重视,虽然心理工作始终在日程上,但是却都是表面功夫,很少有人能设身处地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化解危机。

三、基于教育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教育策略

(一)优化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立足点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为基准,避免传统心理教育说教式的教育方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高校在开展心理教学活动时,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新生,通过心理检测系统进行自我检测,及早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且对其给予系统治疗,避免其因病情加重影响后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次,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再次,高校可以积极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剧表演、心理拓展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帮助学生的人格和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最后,高校可以开展心理教师的培训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建立心理健康网络模式

第一,建立校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设立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有效搭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要发挥校领导的职能作用,监督心理咨询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从而消除学生的疑虑以及心理芥蒂,确保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完成危机事件的预警,保证干预机制的合理性。第二,建立班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主要是设立心理委员,有效完成相应信息的收集,从生活点滴出发,确保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汇报到院级心理辅导员处,确保对应的心理疏导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更加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家-校-社三位一體化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生态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作用,落实完整的管理和指导机制,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的周汇报制度

首先,高校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建立起“宿舍—班级—学院”的三级联动机制,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肩负起自身职责,定时走访学生寝室,并且每周上报走访记录,这有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因为学生干部第一时间将走访信息上报给学院辅导员,能够给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问题提供宝贵的时间,还能让辅导员全面了解出现问题的学生的近期心理情况,便于准确作出“诊断”。其次,高校还需要要求各个班级建立“学生心理情况实时上报”制度,让班级的心理委员将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实时回报给辅导员,这有助于辅导员对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全面监控,并且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各个学院应该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并且要求每一个班级的心理委员都入会,然后填写按时《班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状况报表》上报学院和相关教师。通过该委员会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网络的覆盖面。

(四)开展线上心理帮扶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QQ等社交软件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高校学生作为使用电子产品的主力军,借助互联网为需要帮扶的人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更好地迎合年轻学生群体的喜好,能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不仅如此,线上沟通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谈咨询的尴尬处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有效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体系的建构不单单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还能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由此可见,高校需要逐渐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静茹.试论高校院系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J].财富时代,2020(07):119.

[2]刘晓.探析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操作性策略[J].知识文库,2020(12):190-191.

作者简介:

上官阳(1999—),男,民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学生,西安培华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初探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
解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