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研究

2020-05-23 13:44李超高巍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6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老龄化

李超 高巍

【摘 要】民政部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三亿,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伴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住区老龄健康居住环境发展,为解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与老年人照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探索新的符合我国情的养老模式成为亟须破解的社会难题。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老年人照护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寿命延长和出生率降低导致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和比例迅速扩大,2020 年统计年鉴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12.6%,2020年末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再创新高,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 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17.8%,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赡养压力不断增加。根据预测,2030 年全国人口中 22.34% 将是老年人。发展养老事业、建设养老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传统家庭模式中的三代同堂越来越少,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比例增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家庭趋于小型化。为适应新的养老形势和满足新的养老需求,我国将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二、我国目前养老服务的现状

2007年1月24日,《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最早提出“全市户籍老年人中,90% 由家庭自我照顾,7% 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2016年9月3日,2016年9月30日,上海《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并开始在我国推行。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方式。但是,人口流动及家庭规模小型化导致家庭内部往往没有可以照料老人的成员,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社会性替代方式,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诸如服务设施老旧、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位置偏远、收费高等缺点,使得很多老人比较抗拒入住养老机构。而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相对另外两种模式来说,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养老服务现状,但现阶段同样存在着政府资金负担大、专业人才短缺、服务内容、空间适应需要等未贴合需求等缺点。

2014 年以來,我国在多个城市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嵌入式”养老模式实际上是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上的补充和整合,即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与其他三种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具有如下优势:

①小规模优势:“嵌入式”养护中心常开办在社区,依附社区闲置空地或闲置居民房建造或改建而成,在社区的碎片化资源中利用存量设施改造建设,因地制宜解决场地空问题。易布点且对社区日常生活影响弱。

②地缘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一般位于社区内部或社区附近,养护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运营模式,如政府托底购买服务、社区完善服务功能等,为周边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并通过日托、助残等方式,辐射到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同时得到养护中心的护理照料。

③资源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借助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整合社区内为老服务资源,保障养护中心的有序运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完善联动的运营机制。

由于上述明显优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三、养老模式的研究

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不是单一性问题,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覆盖面广泛。在社会转型加速地背景下意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上重要议程,逐步扩大覆盖面,结合基本国情,我国已经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老的趋势上。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性,要从多角度出发,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养老对策。

我国最早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是在1920年左右,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以中国家庭结构为基础,对家庭职责在养老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出版了《论老年人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养老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界研究老年人问题的先河。

关于养老问题的全面研究开始于1985年左右,一些学者主要从家庭规模的变化来研究养老模式问题,由于城乡之间流通阻碍减少,使得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养老模式发生改变,学者们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完善国家养老体系。到了90年代,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开始成为学者们的研究话题,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追溯我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其实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即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模式的发展。随着家庭养老在养老模式中的功能不断减弱。有的学者开始提出社会养老,提高养老覆盖面,很多市民基本上就参与了社会养老保险,但是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却没有很好解决,主要受限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相关制度不完善,学者徐勤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她以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养老的必要性,并且认为随着家庭供给的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养老遭受很大挑战,只有加强社会养老才能更好解决养老问题。刘庚长认为农村养老正在逐渐改变,并且处于始发期,虽然现在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养老发展的趋势一定是社会养老模式,因此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制度发展,完善养老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9期 作者:张珉 钟双喜 篇名:《"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对策》

[2]学术期刊 《社会保障研究》 2015年2期 作者:胡宏伟 汪钰 王晓俊 张澜 篇名:《“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

[3]学术期刊 《城市开发》 2019年8期 作者:王俊峰 篇名:《嵌入式养老模式分析》

[4]学位论文 安徽大学 2019年 作者:邓继秀 篇名:《社会工作介入嵌入式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以H市X老人服务中心为例》

[5]学位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年 作者:郭学旺 篇名:《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探究》

作者简介:

李超(1997.06.15),男,汉族,山西大同,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