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新区建设优化简化措施实践与探索

2020-05-23 15:45郭昕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油层采油厂油田

郭昕雨

【摘 要】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推进,某采油厂近年来新开发油田逐渐出现储层丰度低、地层渗透率低、油品性质差、地面基建条件差等特点,造成部分低产油田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1]。“十三五”以来,按照兼顾地上地下、满足生产需要、建设投资最省、运行费用最低的原则,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围绕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总体目标,实施新区产能地面建设整体优化简化。

【关键词】产能一体化;地面建设模式;优化简化;致密油;经济有效动用

1开发建设特点

2020年,某采油厂将对葡萄花油层落实储量全部动用,至2020年底葡萄花油层剩余潜力仅剩余已开发区块扩边71口井,“十四五”期间扶余致密油层区块占开发主导地位。新建产能存在以下特点:

(1)开发对象差,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深”。油层渗透率低:扶余油层未开发储量渗透率主要在0.5×10-3~1.5×10-3μm2,地层对注水水质要求高,需要采用“5.1.1”(含油质量浓度≤5mg/L、含悬浮物质量浓度≤1mg/L、悬浮物粒径中值≤1μm)水质标准,地面处理工艺复杂。新区储量丰度低:葡萄花油层储量为20.7×104t/km2,扶余油层储量为30.6×104t/km2。单井产量低:单井平均产量低于2.3t/d,至“十四五”末期,全厂产油量将由199×104t/d递减到117.7×104t/d,降低41%。油层深度深:井深多为2000m以上。

(2)原油物性差,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扶余油层原油黏度高于40mPa·s,凝固点高于34℃,含蜡量高于24%,气油比低于20m3/t。

(3)建设环境差。产能建设区块多处于林地、耕地、鱼池、稻田地、泄洪区等地带,地类复杂,征地费用高,建设难度大。泄洪区内产能需要按照防洪标准建设,安全环保要求高,增大了建设难度,增加了工程建设投资。

(4)地面依托条件差。产能建设区块分布偏远、零散,远离已建地面系统,依托条件差,集输半径大,地面建设难度大。采油厂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葡萄花油层建设经验,从优化技术和做法两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和现场应用,不断优化简化地面工艺。

2优化技术研究

根据采油厂生产实际需要,结合开发特点和地面条件,重点开展三项技术研究[2]:“丛”即采用丛式井布井方式,降低地面投资;“混”即采用掺水混输技术,扩大集油半径,简化工艺流程;“橇”即采用橇装数字化工艺建设偏远零散区块,保障新区产能经济有效开发。“十三五”以来,年均节省地面建设投资6000万元以上。

2.1大井叢布井

该采油厂深化布井研究,自2004年起开始应用丛式井,目前共有丛式井6118口,占全厂总井数55%,2010年起开展地上地下深度一体化,合理优化地面井位。近3年规模应用大井丛布井,井丛平均辖井数由2010年3.1口增加至5.1口,方便了生产管理,有效降低了地面投资及后期运行成本。为了将布井研究向标准化、精细化推进,重点开展了三项技术研究。

2.1.1井丛辖井经济技术分析

通过建立理论布井模型,确定不同水平位移下井丛理论上最大辖井数,结合大庆油田目前常用钻机所能实现的垂直井深及最大水平位移,确定不同钻机实际最大辖井数。目前Z50D钻机最大水平位移达2000m,井丛最大辖井数达145口.

建立单井建设投资及10年运行费用与平台井数、水平位移关系曲线。根据理论模拟结果,考虑成本,井丛布井9~25口投资及运行费用最低,如果钻井投资分别下降20%和40%,井丛最多辖井可达89口,因为单个井丛辖井越多,投资及后期成本越低。

2.1.2井场布置优化

为满足钻井运行、作业修井等生产需要,着重考虑生产安全及方便管理、减少征地面积,兼顾地面工艺优化进行综合研究,当井数大于8口时,双排相对布井征地面积最小,巡回检查路径最短。

2.2掺水混输技术

采油厂待开发区块多为偏远零散区块,距离已建系统较远,周边地面已建系统依托性差。若集中建站,建设投资大,经济有效动用困难;若以集油阀组间投产,采用常规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建设,存在站间跨度大、集油半径长、温降压降大等问题,无法满足正常生产[4]。以永乐油田台B地区为例,探索掺水混输数字化技术,简化工艺流程,为类似区块的输油工艺提供可借鉴经验。

台B地区总体规划基建油水井283口,其中油井201口、注水井82口,分2016年、2018年、2020年三年实施。区块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库里泡水库的东南部,区域被古库排干渠及支干渠划分为三部分,东西宽6.1km,南北长6.5km,区块总含油面积36km2。区域内地面高程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1.3m,整体地势低洼,位于库里泡泄洪区内,区域中心距已建转油站7.65km。针对区块特点,具体开展了以下优化简化措施:

(1)油气混输,区域转油。将偏远零散区块视为区块扩边,将独立建站转化为集油增压阀组间,将台B地区的油、气、水多相介质混输至已建转油站处理,少建转油站1座,少建小队点1座,充分利用已建设备能力,减少新建工程量,简化工艺流程,集油半径由常规掺水工艺的10km扩大至15Km.

(2)统筹规划,区域排水。取消电泵井场标准化设计中原放置控制柜的井口房,改为水泥杆结合高架平台形式安装的井场控制柜;针对低洼地优化道路设计,升级路面标准并增加护坡,管道沿路肩敷设并留有巡检路,井排路加设涵洞;井排路旁建设集水渠道,将区块积水引入已建排涝站南侧,利用排涝站将积水提升后排除。针对区域地势特点优化设计,避免淹地、阻水纠纷,方便生产管理,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时也能满足油田排水标准。

3致密油区块地面建设优化简化

永乐油田源D区块扶余油层产能建设工程规划基建油井52口,建成产能6.29×104t,单井产量递减率25%。区块中心距离2号转油站15.2km,集油半径近20km,区块中部为安肇新河,东临大广高速。开展经济预评价的结果表明,内部收益率仅为-0.5%,低于6%的行业标准,具有递减快、依托差、建设难度大、效益差的典型致密油区块特点。因此以源D示范区为例开展优化简化工作,总投资下降了1.4亿元,实现内部收益率6%的效益建产目标,为致密油经济有效动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3.1地面建设模式

针对源D区块一体化方案评价结果,编制了三套地面建设模式方案,论证其经济可行性。方案一是站外采取环状掺水工艺,油气混输至2号转油站处理;方案二是站外采取电热集油工艺,油气混输至2号转油站处理;方案三是站外采取环状掺水工艺,就近搭接至头台油田源D转油站。为实现偏远低品位储量经济有效动用,地面系统打破厂界限制,采取就近搭接头台油田已建系统的方式建设源D区块,与输至2号转油站相比,节省建设投资近2000万元。

3.2压裂返排液单独处理

致密油开发需采取大规模压裂措施,前期压裂返排液量大,每天在200t左右。由于压裂返排液组成十分复杂,具有高稳定性、高黏度、悬浮物含量高等特点,这些化学物质进入联合站影响脱水效果,因此在站外新建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新建废压裂液回收池,将压裂返排液拉运至新建的回收池中进行沉降,新建氧化—气浮—混凝—过滤为主的处理工艺,处理后污水达到“20.20”标准,就近输至污水站进一步处理。

4结论

实践证明,“丛、混、橇”技术的应用,既实现了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的目标,又较好地满足了油田开发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华林.优化简化节能降耗——油田地面建设、改造的主题[J].石油科技论坛,2007,15(4):46-54.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油层采油厂油田
油田掠影
采油厂数据运行一体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油田工人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一滴油的后面
锦45块老区边部潜力再评价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采油厂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