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企业安全管理人才培养

2020-05-25 03:00何娟张银
中国市场 2020年13期

何娟 张银

[摘 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是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分析工程企业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提出加强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针对性措施,以更好保障工程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全管理人才;工程企业;培养建议

安全管理是针对人们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资源,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活动过程中人与客观物质环境的和谐,始终保持安全状态,达到活动目标的实现。而安全专业人员就是要利用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物理以及管理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损失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目前安全人才队伍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1 工程企业安全管理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岗过来的人员来担任安全管理工作,而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人员,不具备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尽管他们熟悉生产,但对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认识,管理效果不佳。

1.2 安全人才总量较少

安全生产人才总量不足,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较少,大部分为兼职。人才培养、选拔、聘用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安全生产工作受重视程度一般,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人才成长通道不清晰,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安全人才匮乏,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紧缺矛盾突出,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安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1.3 安全人才总体素质偏低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理想。一是学历偏低。从建筑施工企业来看,从事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较低,部分为高中生。二是职业道德水平低。许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专业水平较低,忽视安全,自己就不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因此现场安全管理不当,甚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三是专业素质低。安全知识储备不足,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难以满足现场安全管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职称等级较低。部分从业人员无职称或职称等级较低。

2 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管理人才是指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企业管理、应急救援、理论研究、政策法规、科技教育、职业健康和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安全生产领域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安全生产人才是安全发展第一资源,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保障。为适应新的要求,必须加强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文字编写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敬业负责精神之外,文章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2.1 表达能力

在履行安全检查职责时,担负起“挑刺”专家职责,发现的问题及隐患,要准确提出整改意见;在发现不安全行为时,要主动告知,制止三违行为;在行使职责时,立场明确,奖罚分明,在达到目的的同時还要处理好同事关系;上级检查时,要做到现场管理了然于心,随问随答,这都需要安全生产人才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2.2 良好的心理素质

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往往面临着上级不重视、同级不配合、下级不理解的尴尬境界,要应对各方的检查,挨批受气是家常便饭。各方检查较多,工作内容繁杂。出现紧急情况时,必须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作为安全管理人才必须具备阳光的心态。

2.3 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安全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发现问题和隐患,能够从问题和隐患中系统分析工作流程存在的危险源,分析汇总整理安全隐患,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及对策,并督促落实,系统总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绩效。通过构建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隐患排查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账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在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都有赖于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等),能够拥有系统、有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强化战略认识,加强企业高层专业领导,构建卓有成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领导重视是关键,责任落实是核心。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传统安全管理手段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只有重视学习,不断发展安全理念,善于改革,勇于创新,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安全生产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责任更大,企业高层领导应充分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学习,必须适应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发展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安全红线关乎生产安全和员工安康,关乎员工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企业高层领导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并贯穿到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真抓实干,坚决防范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3.2 创新人才任用体系,选聘高素质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企业应意识到高素质、专业、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必需储备,要通过培训、引进高层级安全管理人才,构建起企业完善的安全管理团队,才能保障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工程企业应积极探索引进人才的方式和渠道,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专业院校招聘、猎头公司等多方式,创新人才任用体系,多渠道多方式让有能力、有素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进入,担起重任,保驾护航。

3.3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培训发展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和高等院校联系,将高校安全专业课程设置和工程企业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方式,重视安全知识的迭代更新和工程需求的有效结合,既能充分满足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也能提高在校生的综合能力和求职竞争力。

重视工程专业知识学习。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安全管理人才而言,这是硬性要求,只有将工程实践和安全业务充分结合,获得业务方和项目部的充分认可和积极配合,安全管理工作才可实现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对于半路出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不能忽视工程专业知识学习,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跨界、跨行业业务屡见不鲜,只有掌握一定的新知识,方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游刃有余。

建立健全安全三级培训管理体系。要做好企业级、部门级、项目级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充分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利用在线培训、工程实践、讲座等手段,建立常态化培训系统,提升岗位员工安全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企业观摩、对标学习等手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3.4 健全安全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安全技术人才队伍,既要懂安全生产的专业化人才,也需要懂企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坚持持证上岗原则,要求从业人员应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这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生产技术人才队伍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建立纵横相通的“安全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一是建立安全技术、项目安全总监、部门安全总监、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安全总监等相关岗位任职评价体系,对从事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根据从业年限、能力水平、相关执业资格等指标进行评价,划分安全岗位不同职位等级;二是打通安全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不同职位系列相关岗位的横向发展机制,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对于兼职基层的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如低风险的职能管理类部门安全员、企业基层工会安全监督员等,可以试行安全岗位津贴、补助等激励措施。建立并完善责权利一致的制度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安全队伍,拓宽职业上升通道,解决好力量不足、心思不稳、能力不强等问题。畅通安全人员纵向晋升、横向流动的职业发展通道等多渠道发展模式,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多方位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

3.5 建立健全薪酬激励机制

要深化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重奖重罚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汰”的用人理念,通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轮岗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健全的激励机制。首先,对于领导人员,要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只罚不奖,灌输抓好安全生产是本职,出现安全事故是失职的要求;同时,责任制落实情况评价结果与领导人员的薪酬、晉升、培训、轮岗等密切挂钩。其次,在职位等级划分时,安全管理部门相关职位的薪酬水平应与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类似重要岗位一致,突出激励导向性。最后,加大项目管理考核评价中“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权重,安全生产重在预防,基层一线的执行能否到位才是关键,这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纵向延伸,根据考核结果既要重罚也要重奖,这样有利于稳定基层一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队伍。

4 结语

积极探索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安全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保证工程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工程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任碧雅. 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 建筑,2013(5).

[2]王英红. 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3(11).

[3]陈东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4]呼延涛. 浅谈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J].企业管理,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