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角度对文学作品叙事模式的研究分析

2020-05-25 09:17孙淑丽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叙事模式

摘 要:本论文从后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领域相互关照的角度,对后殖民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探索,从叙事模式方面对后殖民文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理论与文学研究紧密又合理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提供富有新意给人启迪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文学批评;叙事模式:语言策略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十分强劲的学术思潮,也是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先是由主要来自第三世界的学者引入讨论并兴起于西方学术界。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与当代西方许多流行的理论话语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使传统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融为一体,致力于探讨与帝国主义、殖民占领与殖民化、文化霸权、身份认同等相关的一系列课题,如权力、历史、宰制、霸权、文化、颠覆、经济、女性、媒介、差异、种族、镇压、自由等。同时,它对传统的经典文学和文学研究起到了相当强烈的解构或者消解中心的作用。它着眼于差异政治、文化及经济利益,致力于使普泛意义上的第三世界文学批评以及第三世界的底层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尽管后殖民主义理论包含了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这两个方面,尽管在诸多版本的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书籍文章中引用了不少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探讨这一理论的经典文章,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诸如“后殖民语境”、“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西方中心论和东方边缘论”等等,这些极具政治性色彩的,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的阐释方面。而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被忽略了。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事实上,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的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谈到文学批评时所强调的也是将理论应用于个体的实践分析。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爱德华·萨义德的著述也是文学批评和政治批评的结合体。

福柯认为,无所谓客观的历史,历史只是一种叙述。海登.怀特也说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一样,是一种叙事和想象,萨义德的两部重要作品《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对于西方文学经典与帝国主义关系的重新解读,开启了阅读西方攒同的新视角,从话语角度考察西方对于东方的叙事,梳理了西方宗主国的东方主义话语。起了一场“重读经典”的革命,几乎颠覆了传统的英美文学研究。

在比尔.艾希克洛夫特等人撰写的《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书中主要内容讨论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学,文学文本“逆写帝国”的方式引起了文本中文化杂交现象,这种解构和重构在中心和边缘的关系中获得。按照法侬的说法,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世界,因而在讨论后殖民写作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问题。“逆写帝国”讨论在英语写作中地方英语对中心英语的抵抗和挪用。就地方英语写作而言,后殖民写作可分过两个过程:一是对于中心英语特权的背弃和否定,以此抵制在書写交流上的西方大都是的权力;二是对于中心英语的挪用和再造,它意味着与殖民权力的脱离。语言的挪用是后殖民写作显示文化差异的重要手段,不过仅是初步手段,更为重要的挪用写作本身。作者将后殖民地写作的方式归结为三点:一是“后殖民的声音被帝国中心所沉默和边缘化”,二是“文本中对于帝国中心的取消”,三是“对于中心文化和语言的积极挪用”。书中通过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具体阐述了后殖民写作的不同策略。

1995年.博尔莫出版了《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这是一本论述后殖民文学的综合之作,并且开始了欧洲叙事层面的“隐喻实践“的研究,讨论了殖民文学的主题类型,强调本土历史和文化的重建。博尔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一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一,由于书中采取了年代追溯的方式,因而对于殖民文学及后殖民文学的梳理都较以前更为详细;二,将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结合起来考察,意味着发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才是博尔默较萨义德及阿希克洛夫特等人高明的地方。

最能提醒殖民与后殖民错综关系的是移民作家。移民作家有两种类型,一是欧洲移民殖民地的作家,二是殖民地移居欧洲宗主国的作家,他们在作品的表现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欧洲移民殖民地作家,通常容易被视为殖民者加以处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这些殖民者虽然来自与欧洲,但却被欧洲主流边缘化了。于是出现了对于归属感和文化身份的追求。但移居者的地位是很尴尬的,他们既不能完全欧洲化,又不能像本土民族主义那样将身份建立于本土文化之上,而只能在移居之地构建出一个不同于欧洲的自我属性。白人移民者在殖民地所感觉到的是一种不适应和空虚感,但他们所依据的只有拓殖的苦难经历,这种缺失反倒成了他们自我界定的来源;另一种移民文学正相反,是移民到欧洲殖民宗主国的作家,80、90年代以来,从第三世界移居西方的国际化作家越来越多,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牙买加·金卡德(Jamaica kincaid);卡尔·腓力浦(Caryl Phillips)等,这些作家,出生于殖民地,在西方都市写作,具有第三世界的背景和写作主题,但在其它方面则又是世界主义的。按照霍米·巴巴的说法,这种移居的现实已经成为典型的后殖民现象,而他们的“杂交”写作则已经成为殖民抵抗的最新形式。用拉什迪的话来说,这种“多文化翻译写作”被广泛视为“对抗性的,反权威主义的文学”,或者“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Edward W.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3

[2]爱德华·W·赛义德 《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3] 爱德华·W·赛义德 《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4]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7年立项,项目编号:17JK0250,人文社科类,项目名称:后殖民主义中的少数族理论和策略研究,主持人:孙淑丽

猜你喜欢
叙事模式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新旧杂糅的时代表征
爱情在路遥小说中的模式研究
动画电影《精灵旅社2》的叙事模式
保罗·安德森影片的叙事模式探析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怀旧情结与想入非非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