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泥趣语境”的小学美术“精准化”教学的设计与优化
——以“跳跳泥”教学为例

2020-05-26 03:59葛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泥塑语境精准

◎葛燕

跳跳泥是一种新型环保彩泥,无嗅无味,色泽鲜艳,而且它可以夸张变形,具有很大可塑性和发展余地,符合泥塑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正因为它这种游戏性,使得好动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我们教学是以他们为主体,以他们的发展为本,让他们能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就能获得成功快乐,有了这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就会获得学习巨大热情,从而使跳跳泥特色教学在校园里“跳”动起来。

一、泥趣中的镜像解读

镜头一: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玩跳跳泥,他们拿到跳跳泥后揉揉捏捏得心应手,第4组前面几个孩子正在揉圆球,不知怎么一个孩子的圆球滚了出来,掉到了地上,跳跳泥在地上跳动起来,孩子赶忙跑出位置去“抓”,兴奋的叫着“跳跳泥真的会跳啊!”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桌子上地上跳跳泥揉的小球都跳了起来……

镜头二:快上课了,我拿着教本教具走到教室门口,一个孩子“抢”过我的教具盒,一边笑着说“老师,我帮你拿吧。”另外几个孩子也一起拥着我进了教室,教室里课桌上整整齐齐的摆放好了跳跳泥,“铃声响,进教室,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小背挺挺直。”孩子们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满面笑容的等着我上课。

镜头三: 作品快完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正悄悄地把自己作品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并用自豪的眼神看着我,铃声一响,又有好几个孩子冲上讲台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作品放到投影仪上,分享他们的作品,和我交流他们制作的心得,这时候真觉得下课的10分钟好短啊。

上述三个镜头,透析了孩子对美术学习尤其是对跳跳泥学习的真实状况。

二、基于“泥趣语境”的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与优化

(一)紧扣趣点,精准创设“心趣语境”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样在长大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1.创设生活化语境,精准引发“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大动力。因此让学生主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愉快和谐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感受学习的快乐。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怎样的情境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了激发学生泥塑兴趣,丰富孩子创作灵感,我校在各个方面创设美术教育情境,让孩子在欣赏之余,激发了创作灵感,丰富了学生操作经验,增强了孩子动手能力。

案例《动物世界》《神七》:许多孩子节假日去了杭州野生动物园,回来大谈特谈各种动物,此时我们就让孩子带来大纸盒,设计出一个动物园,让孩子用跳跳泥来制作各种动物。于是,孩子们大显神通,什么老虎、猩猩、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动物园中。

2.创设开放型语境,精准激发“趣点”

开放情境。就是不拘泥于40分钟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导入课题。

案例 《我为儿童公园设计新雕塑》《风儿吹过》:我带学生到本市儿童公园,欣赏体验了儿童公园里的富有童趣的雕塑,回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情自然升华,都跃跃欲试露出想亲手制作一个雕塑的神情。作业时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完成了一件本学期全校性“风儿吹过”跳跳泥风铃设计比赛作品,做好风铃可以挂在床前,好看又实用。

3.创设游戏型语境,精准开发“趣点”

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自创自乐。小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投入到课堂中,组织开展适当游戏活动满足他们游戏、玩乐的天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杂技表演》:在上《杂技表演》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顶碗走平衡木的游戏,让学生说说顶碗时动作特征,说说做动作时候的心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就能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泥塑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快乐和满足。我们在上跳跳泥创作课时,经常会听到“我捏,我捏……捏只小鸭嘎、嘎、嘎……”,玩得不亦乐乎。

(二)紧扣探点,精准创设“探学语境”

探索发现乐无穷。好奇、好问是孩子共同的特点。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产生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品尝到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加旺盛的求知欲。

1.聚焦热点,精准设计“材料语境”

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进行探索。

为了满足学生创作的需要,从学生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不同颜色的跳跳泥。还与孩子一起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玻璃棒、硬卡纸等等,并将这些工具与材料分门别类地摆放,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浮雕”是孩子们经常采用的泥塑形式,为增加跳跳泥的趣味性,我们与学生讨论后增加了一些小瓶、罐子、不同形状的木板、纸板、瓷砖等材料,孩子们在这些材料上进行探索、学习、游戏。

案例1《春江鱼儿乐》:小学五年级“春江鱼儿乐”(自编教材)一课教学设计,孩子们在纸板上进行跳跳泥制作时,开始都喜欢用块状的泥,在了解了跳跳泥的特性之后,他们又尝试用条状的泥,有些同学还用淡色的跳跳泥进行铺色,然后再用记号笔勾勒、装饰,一个个充满稚拙的“鱼儿”就“出炉”了,孩子们从灵巧十指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积极地把自己的发现传递给小朋友,使孩子们在探索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聚焦触点,精准设计“表达语境”

所谓触点,就是学生对跳跳泥活动的体验点、感受点,以此来实现学生自我表达和表现方式,引导每个学生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不仅用语言,用声音和动作,也常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泥塑作品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

案例《自画像》:老师让学生用跳跳泥来表现自画像,而且让学生带一张自己的照片来作为参考,有一位学生制作的是一位长胡子的老年头像。当老师让每个学生讲讲自己的作品时,这位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感说:“这是我设计的自画像,不过,不是现在的我,也不是以前的我,而是未来的我,六十多岁的我,太有意思了,哈哈……”孩子答:“是这样,我把我爷爷的照片拿来作参考的。”这张画却是孩子真实愿望和情感的表露。学生是在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感受。教师的这种做法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满足并促进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孕育拓点,精准设计“想象语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无疑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儿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儿童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过去泥塑活动中经常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让学生模仿学习。老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学得像不像,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这些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宝贵的非智力因素。我们以跳跳泥制作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如何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素质。

案例《猜猜我是谁》:在《猜猜我是谁》面具设计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们了解面具的由来、意义,然后欣赏古今中外面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学生根据自己想法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我还对有特殊构想、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

(三)紧扣拓点,精准创设“创作语境”

开拓创新是美术教学的实施重点,孩子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创新,大胆尝试,为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乐在其中。

1.触发“差异点”,精准实施“个性创作语境”

实施措施: 接纳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跳跳泥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这种差异与学生的经验、主观感受、体验有关。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出现差异。教师要接纳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却有许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画家”“雕塑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我们允许学生按自己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特认识和感受。

案例《未来的车》:有一位同学把她作品展示出来,马上引起同学大笑,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说:“头尖尖的,像一部破飞机。”为了鼓励这位同学,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品,我对全班说:“你们听听她做的是什么。”这位同学说: “我做的是飞机车,空陆两用的,就不会再被堵车了。”我接着说:“原来有独特的创意。”说完,把作品展示给孩子们看,同学们听了都跑来看她的作品,不再说她的难看了。

2.捡起“失败点”,精准帮扶“个性成长语境”

实施措施:允许孩子有失败的作品,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能使他们高兴和自豪,增强他们创造的自信心,不断地勇于表达,敢于创造。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我们则不能求全,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或降低要求,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允许孩子失误,当他做事不成功时,就在引导中教他做而不是指责他。不能轻易否定儿童不合常规的想法,或以“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胡编乱造”等有明显贬义的话来训斥学生。

案例《童年》《京剧脸谱》:老师只有一句表扬话,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感到苦恼和拿不定主意时及时给予帮助、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只有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善于观察,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树立起自信心。评判孩子们的作品时,要多以鼓励为主,而决不能以某个学生的作品或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如果确实做得一团糟,也不要去训斥,而以“再试一次好吗?”“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等方法去激励、引导。

3.抓住“评价点”,精准激发“个性发展语境”

实施措施:激励孩子大胆创造,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做的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

案例《我的相框》:在教学中,做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莫过于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画得差的要表现他“闪光点”,表扬你“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每个人审美观点不同。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还能经常听到“我要学……”“我也想做……”

三、思考

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跳跳泥教学的教育价值。

学习决定着教师思维灵活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必然会带来行为的创新。在教师对跳跳泥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学生年龄特点有了比较明确地认识后,教师们可以采取讲解示范法,但教师讲解示范不宜过多,要把握一个度,要给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时间。

四、结语

跳跳泥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材料,在玩泥活动中孩子们是自由地玩,会产生各种想象。我校的跳跳泥教学活动体现了“因人而异、因形而异”,遵循幼儿的兴趣不同,指导切入点不同;帮助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同,教育的起点不同。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索与创造,不仅掌握了各种技巧,而且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和发展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多带学生观察、感知事物,并将泥塑融入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泥塑活动会为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去发现、接纳、欣赏、引导孩子的行为,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你看,孩子们正用手中的跳跳泥塑造着自己的梦想,塑造着童年快乐……

猜你喜欢
泥塑语境精准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