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告白节 回顾黑白照片中的爱意

2020-05-26 03:40428
摄影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莫拉亲吻情侣

428

1《胜利日之吻》

1945年8月14日(北京时间8月15日),当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时代广场人声鼎沸,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二战胜利。当时一位穿着水手服的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俯身搂腰亲吻了他身旁身着白色护士服的女伴,而这个甜蜜且激动的经典瞬间就这样被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伊森斯泰特拍摄了下来。自那以后,每年的8月14日,美国的时代广场上,总有许许多多的情侣男女以相同的姿势和拍摄机位来重现当年的“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的结束。

2《离别之吻》

摄影师阿尔弗雷德·伊森斯泰特常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摄影之父”,是在美国《生活》杂志里担任摄影职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摄影师,其风格也被评论为“艾西的眼睛”。他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最能让人为之动容的画面。就像是他发现了上一张著名的作品《世纪之吻》一样,他还拍摄了这张令人感动的《离别之吻》。这张情侣亲吻照拍摄于1943年宾州的一座车站,一位士兵为奔赴二战战场整装待发,与妻子在車站前深情吻别。不得不说,这样的画面难以让人不泪目。

3《巴黎市政厅前的吻》

1950年,罗伯特·杜瓦诺受美国《生活》杂志的邀约,以“巴黎情侣”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照片,在当时,西蒙戏剧学院的两名学生情侣弗朗索瓦兹·波尔内和雅克·卡尔多在巴黎市政厅前的亲吻照被拍摄了进去。1986年,这张由巴黎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的摄影作品《巴黎市政厅前的吻》被制作成了海报并大量发行,引发热潮,甚至成为了当年最流行的图像之一。2005年,这张由罗伯特·杜瓦诺所拍摄的《巴黎市政厅前的吻》在巴黎达索拍卖行竞拍,最终交易价格为15.5万欧元。

4《歌剧院之吻》

以质朴、有趣且幽默讽刺画面风格著称的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常以风趣温柔的目光注视着身边的芸芸众生,法国巴黎是他的主要创作基地,他喜欢记录巴黎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有趣的瞬间,用相机寻找日常生活的美好。比如这张情侣拥吻经典照片《歌剧院之吻》,描述的是在1950年的一个雨天,一对法国情侣在歌剧院门前忘情地拥吻,雨水打湿在身上却浇不灭情人的热情,爱情的美好被定格住行人匆匆的背景中。

5《剧院之吻》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在影院中,两名扮相潮流的都市情侣在座位上忘情拥吻,身后是戴着视镜的剧院观众,他们几乎毫无察觉。美国纪实摄影师维吉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维吉的所有作品几乎都会使用到闪光灯,即使在烈日当空的白天。不仅如此,维吉还很擅长拍摄犯罪题材的摄影作品,并被归类为基石摄影师,他的作品常常捕捉特殊状态下的都市人的情感,并反映着当时美国人民的整体生存状态。

6《生命之吻》

1967年,摄影师罗科·莫拉比特在拍完铁路罢工之后,途中偶遇了吊在电线杆上的工人,当时听见一声尖叫后,罗科·莫拉比特抬头看见了被挂在电线杆上的伤者,据称,先是工友汤普森冲过去救人,摄影师罗科-莫拉比特拍下照片后立即打了救护车的救援电话,而他再原路返回时,就看见汤普森在给他的工友做紧急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于是摄影师罗科·莫拉比特敏锐地将这个场景拍摄了下来。这张照片便是获得1986年普利策奖的著名的《生命之吻》。

7《超现实之吻》The kiss

出生于美国费城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的摄影师曼·雷是著名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流派艺术家,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里巴黎摄影界的风云人物,他的人体摄影中途曝光、实物投影无摄影机式摄影等理念,拓宽了摄影技法的边界,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张由曼·雷于1935年拍摄的作品《超现实之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照片中两张薄唇轻轻亲吻触碰。曼·雷曾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这,便是曼·雷给我们创造的有关“吻”的幻梦。

8《早餐之吻》

这张生活感十足且爱意漫溢的摄影作品出自著名人文摄影家布列松之手,照片里年轻的情侣在一家早餐店门外的餐桌前热情亲吻了起来,他们脚下趴着一只好奇又展现出羡慕眼神的小狗深情地盯着画面中的女士,而在这对热吻情侣不远的后景处,是一名戴着墨镜和手表的漠不关心的男人。这张照片拍摄于1969年的巴黎街头,这张瞬间的吻照也是人文摄影家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实践作品。

9《镜中之吻》

艾略特·厄维特是玛格南图片社的主要成员,以拍摄富有幽默感的纪实摄影而著称。1955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海边,那时夕阳余晖正洒落在卷着海浪的海面上,停在岸边的光亮车身上小小的反光镜中,一对情侣正在陶醉地亲吻着。艾略特·厄维特拍下了这张著名的《镜中之吻》。以拍摄镜中之人代替直接拍摄他们本身,是其理论“摄影是观察的艺术”的优秀实践。

猜你喜欢
莫拉亲吻情侣
夏天的情话
鹿之亲吻
舟山听海
假扮情侣
吵架
吵架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