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战场 指挥若定的背后

2020-05-26 12:04朱子
北广人物 2020年19期
关键词:李昂病人医院

朱子

2020年1月12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北京市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那一天是农历腊月十八,首都的抗“疫”战斗,在北京地坛医院打响了……

至今,抗“疫”一线的院长李昂,带领团队已经奋战了120多个日夜;

从凛冬到初夏,他们兢兢业业、慎终如始,保每一位患者平安、北京平安。

整整4个月过去了,画下一个句号肯定不对,那可以画一个逗号了吗?

听院长精准表达:“应该是省略号,省略号有6个点,代表的是6个甚至更多我们没有完成的任务。”

院长速写

李昂,一直陀螺一样旋转于各個分身———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北京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速写,以运动中的目标为主要描写对象;对李昂,只能速写了。

法定假日的5月3日,他从医院开车和宣传中心陈明莲主任奔到北京台:“赶过来的,时间紧,不赶不行。”

初见李昂,在北京台门口;再见李昂,在化妆间。

接下来,他被化妆、被拍照,彩排、吃饭、开车离开。

其间,大家开玩笑:“他吃饭了,你再问问。”

呃,真不忍心了:“坚决不问了,能不能让人好好吃个饭啊?”大家笑。

李昂,实事求是,属于特别生动、难得的采访对象:

他幽默、风趣,反应快,“卧底”“特种兵”“集结号”等名词信手拈来类比,让普通受众秒懂专业领域医生的职能区别;

他心理素质佳,零点专家会前几分钟能坐着补个小觉,多忙碌也不忘自嘲,甚至笑纳医生、护士们线上、线下游戏把他做成“实名靶子”;

他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京腔京韵,任谁随便问吧,都接得住,且回以有理有据的陈述;

他有同理心、习惯换位思考,保洁、保安、志愿者甚至医院门口的网约车司机,都被他记挂在心里,“他们让我感觉不到什么叫冬天”;

他是专家、ICU出身,对一线医生的理解、爱护温暖到位,对自己三缄其口,却小心记得哪位的孩子不要轻易问,哪位的老人要屏蔽信息、以免担心;

他管理有章有法,取得了相当大的生产力兑换,却在医护人员难得室内消毒、室外晒太阳的时候,选择不去打扰,隐身而去;

他一招一式都是优等生模样,问他却回以四两拨千斤的玩笑:“我学习一般,学习好的都成专家了,学习不好的当院长”;

他1968年生人,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头发浓密、身材板直,却得着机会就自我解嘲:“根本没时间锻炼了,老吹牛想当初了,现在啥也不敢说了”;

他应该是个孝顺儿子吧,在化妆间草草吃口工作餐,一边打哈哈:“我就不吃老咸菜疙瘩了,相煎何太急啊”,一边说吃完就去看看老母亲、再回医院;

他不喜欢照相,站在那里的身体语言是“拍吧,就这样吧,快点结束吧”;

他坦诚直接:“其实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传染病医院永远在大家的视线之外,因为我们宁愿当病毒的卧底,永远不希望被关注,但是我们永远希望能抓住这毒枭,我们要保北京的安全”……

面对如此李昂,原音重现的方式呈现,会更“保鲜”吧?

咱们不妨原汁原味看看,面对提问,他如何见招拆招、有板有眼。

更重要的,面对一个口头表达有文字思考节奏的人,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更适合。

那就这样吧,一问一答相对出,院长一位这边来。

“我从来不承认有拐点”

拐点是啥?

确诊病例开始下降、高风险转低风险、可以出门撒欢儿了?

其实,这只是我们方便理解的多个单线性说法。在李昂那里,就没拐点。

记者:这两天觉得稍微轻松一点了吗?

李昂:累疯了。我告诉你实话,我跟陈主任是从医院赶过来的,真的要赶。

记者:回望,您觉得最艰难的是哪一段时间?

李昂:都够艰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和艰难。

记者:这次地坛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在您的预期还是超出了预期?

李昂:应该坦诚地说,在我预期范围之内,而且实话实说,我们想的还要更艰难。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最简单的时候,但是我们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对整个疫情防控的这种感觉,还是让我挺满意的。他们防患于未然、对疫情严重度有充分的评估。

记者:如果回头想,有没有一个特别深刻的片段冲到脑子里?

李昂:天天都是,这是真话。包括5月1日那天,我们都特别忙。按理说都应该差不多了,对吧?嗯,并没有。

记者:您情感上有过那么一个拐点吗?

李昂:一直没有。其实,这疫情防控我从来不承认有拐点,不管是疫情还是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上,真的没有。因为每段时间都有每段时间特别艰难的事儿,而且都得努力去完成。好在还都扛过来了,而且是全院职工大家一起努力扛过来的,所以这拐点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是真实的。

“人文的另一种感觉:换位思考”

人文是啥?

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

北京市第3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孙英春教授,他大半辈子都在想“如何做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1月24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重症。

难熬又混沌的日子里,有一扇窗引孙教授看外面的世界。

地坛ICU主任刘景院在窗上贴了一张字条:“窗帘不要拉下来,孙教授要看风景!”

记者:刘主任和孙教授那一扇窗户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您说过“没有人文情怀、奉献精神,做不好传染病医院的医生”?

李昂:(顿一下)我说过没有?我忘了啊。(坐在一旁的陈明莲主任,笑着补位:“那是我们医院的一个媒体座谈会,有好多科室的主任、专家参加,是我们神经内科的主任总结的‘我们不但是医疗科学工作者,还应该是修复人类心灵的艺术家,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学家。实际上,我们李院长平常也有这种表述,说法不一样。”)

我说我真的记不住了呢。其实,我觉得首先是职责所在,对于地坛人来说,传染病防控,尤其到了最艰难的时候,由我们来以身作则,或者说身先士卒,责无旁贷,大家没有一个感觉说这件事多么光荣或怎么样,真的没有。其次,医生也好、护士也好,人文其实可以体会成另外一种感觉,叫“换位思考”。你自己是一个病人,或者说你是病人家属的时候,你希望医务人员给你什么样的关爱?给你什么样的支持?那在这个时候,你就全力去做。

对于我们来说叫“平战结合”,平时和所谓现在的战“疫”状态下,其实我们对病人的这种关爱都是一致的,并不是因为出现了疫情,我们就对他们有一个加倍的关爱,真的没有。因为平常也能达到这么一个水平。所以我觉得人文体现在日常我们点点滴滴的工作,都经常会换位思考。另外,要以诚待人。我们院训也有一个“诚”字,这个字能体现我们的真诚,不仅是感情,更有行为。

神出鬼没,霹雳手段

李昂的工作时间,24小时的任一片刻,均有可能。

零点的专家会,下半夜的查房……

李昂深情而不悲情、更不喜煽情,乐观向上的生长态,盎然。

他会说:“随时有几分钟,就能睡着、补一觉。”

不过,对身边专家的身体状况,他却关注到毫厘,甚至不惜动用霹雳手段。

记者:孙教授复诊说住院时有天下半夜醒来,看到有人全副武装的查房,问您是谁?

李昂:是有这么一段,我记得。那天他好多了,第一天去看他的时候,他憋得厉害,当时其实说话了,但是他闹不清谁是谁。不是光看他一个人,查房是一个一个看。他那天好很多了,问我“你是谁啊?”我说“我是李昂”,他又问“李昂是谁?”我说“我是地坛医院院长,我来看看您。”其实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但是那时候他跟我说他挺恐惧,确实非常重,算是医院里我记得的几个重病人之一。

记者:那段时间查房都下半夜了吗?

李昂:那段时间,时间概念变换了。我是ICU大夫出身,但是這次挺遗憾在查房这个层面,我去的时间真的很少,有空就去看一眼病人,所以我不以他们的时间决定我的查房安排。今天上午跟景院主任还在商量一些病人的抢救,查房得空就去。

记者:零点开专家会,您早到了,累得睡着了?

李昂:不是累坏了,我这人心理素质还行,现在你给我一会儿时间,我躺下就能睡着,也是有点困、有点累。因为那天的会到0:30才开始,我去了以后就在会议室,他们给我一碗泡面,我吃完挺高兴,就睡着了。

记者:您曾经严肃命令急诊科王凌航主任去休息?

李昂:有这么一段,他不愿意让我说,因为他老怕他妈妈知道这个事儿担心。但是这是真的,所以你写的时候稍微那什么点……我命令他休息一周,结果他穿着病号服溜回办公室、打电脑、查资料,被我发现了,我说你这也太过分了!最后你知道我用什么样的方法?是落实到他旁边的员工,我说你要再这么上班,我扣你员工的绩效。不威胁他,控制不了他,他身体恢复很重要。真的挺感动,他确实全身心都给了病人,忘了自己。

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预”这件事上,李昂带领团队打出了“大神”般的招式。

只不过,上苍把他们预计的流感,换成了“新冠肺炎”。

记者:您和医院的未雨绸缪,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间?

李昂:我们最初的应对设计,是觉得冬天、春天会有流感的小型爆发。我们是按照设计下沉到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王凌航主任的感染急诊科收治病人应该怎么去筛查?重病人怎么去ICU?用什么样的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药应该怎么用?西药应该怎么用?ICU的呼吸机、ECMO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我们全院开了好几次会,大家把各自的职责说得很清晰。

后来,没想到甲流乙流没有爆发,出现新冠了。我们就把整个体系放到新冠的治疗流程里,所以上来以后特别顺、特别快。

记者:包括搬家、增加床位?

李昂:对,我记得我们一共搬了5次家。你听着好像挺可怕的,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游刃有余。我们最初就8张床,收新冠病人,最后到了200张床。随着病人增多,我们就扩大,所以搬了5次,大年初一都在搬。但是搬家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天,多半天就搬完了。而且每次搬家都没有什么感觉,病人该从哪个位置去哪个位置,大家都是有计划、有安排、有条不紊,没有造成任何一点病人或者家属的质疑,甚至我们员工感觉上的不顺畅都没有。所以,这个是我特自信、挺高兴的一件事情。

所以你问什么时候准备的,我跟谁说谁都发愣,这是真的。我觉得这次锻炼了我们的队伍,而且把这个体系重新又梳理了一遍。但是即使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有很多的环节应该还能做得更细,还能做得更好。

记者:咱们有专家去武汉了,是不是?

李昂:第一位专家是李兴旺,他应该是12月31号到的武汉。我们可以说天天交流,当时他跟我说那边情况不太好,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我们地坛医院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在应对设计中,又加上了兴旺主任提的很多合理化建议,还有武汉那边的一些经验,甚至说是教训,这些对我们整个的疫情的处理和流程设计都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保洁、保安、网约车司机”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么文艺的话,在李昂这里,表象上看直接跳过了第一阶段,他满眼都是别人。

或许,他“见自己”的时候我们不曾看见。

就像走路时,他随口一句:“我给你们的永远是最好的一面”。

记者:不是医生可能做不到真切的感同身受,您有心里打鼓、紧张的时候吗?

李昂:好像没有。因为地坛院从来都是一个团队在工作,不是一个人在工作,这个团队有一群优秀的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包括影像人员,甚至行政人员,这是一个组。说实话,包括现在就在这里的明莲主任,我们这次整个宣传跟临床配合得特别默契。这都取决于日常工作的到位,不是到那个时候说怎么样,是常规的,就像每年的年三十、大年初一他们从来不休息,到这时候就一如既往。

所以整个地坛医院,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前勤该做什么、后勤该做什么、行政该做什么,大家都是有条不紊。

记者:我看您总会提到医院的保洁、保安……有什么故事?

李昂:我觉得这方面你应该多写两句。那天,我们做机场旅客筛查,最忙的时候满院子都是人,就有一些垃圾物品,垃圾桶都满了。我就看到两位四五十岁的保洁人员,戴着口罩,穿着防护,在那捡拾垃圾。我当时特别感动,你知道要没有他们,这个环境的整洁是不能保持的,所以我当时特意走过去跟他们说一声谢谢,他们觉得很正常。

你知道他们不是地坛医院真正的员工,是跟我们合作公司的,但是他们做了很多,包括保安,还有帮我们引领的志愿服务者。这些旅客里有疑似,也有最后筛出来的确诊病人,所以那是很危险的。地坛医院的员工做事,那叫职责所在,而保洁、保安、志愿者是真了不起。明莲主任知道,2003年,食堂的大师傅、后勤的人员全跑了,你给钱也不来。

我再跟你说个细节,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几个记者围着我。我说,你们知道吗?我刚从病房里出来,咱俩距离如果不到一米的话是很危险的。大家真的就警觉性地跟我保持一个距离,这是对的,这是人的正常防卫,但是前面我提到的那些人,能义无反顾地进去,真的挺不容易的。我总说,保安人员、保洁人员,我们对他们的感谢是由衷的,我们从内心里头把他们和我们地坛医院正式的员工同样对待,这是真的。

这次是大家一起在行动,保北京平安,整个的后勤保障特别到位。网约车的司机师傅就守在门口,真的从来都是。春节那段时间其实车特别少,他们在我们医院的门口等我们的大夫、护士,而且大夫、护士下班特别晚,没点儿,下班的时候都是晚上。我其實开始有担心,尤其我们年轻的小女孩们能不能安全回家……但都很温暖、安全。无论多晚,一辆辆车在门口等着,就那种场景让你感觉不到什么叫冬天,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

“联盟,点对点在行动”

2018年3月31日,北京地坛医院牵头成立了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85家,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李昂的“见众生”,有上面提到的向内,更有向外。

记者:咱们地坛牵头成立的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这次有行动吗?

李昂:实话实说,是不成体系的行动。什么叫不成体系?就是我们个人之间,像我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的沟通,跟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的联系,他是北京重症救治专家组的组长,跟302、佑安等,我们几个院级领导组织弄了一个课题。咱们的课题不是为了发文章,不是为了报成果,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武汉的传染病医院、北京的传染病医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应该怎么总结经验?为未来我们的年轻大夫留点他们应该借鉴的东西。武汉的金银潭医院是我们联盟里的重要单位,佑安就别说了,都是我们重要成员单位,还有很多医院,包括东北那边的有些医院,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也会给提一些建议,应该说互动很多。

这些医院的院长都在忙,就现在大家都稍微略有放松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放松。黑龙江那边比我们还忙,包括牡丹江的医院,都是我们联盟单位的医院。我给武汉的张定宇院长打电话的时候,有时候他不接是很正常的,太忙了。

但是我觉得,当任何一家医院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互相帮助。所以,联盟在过程中它一定起到作用了,但是它不是一个体系的概念,所有的院长聚在一起,没有这么做,而是这种点对点的操作。有的院长说要建立一个负压病房,我说你不要光看地坛医院,你可能要去看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卢教授他们做得特别好……

我们联盟单位的医院,资源充分共享,我觉得已经很成熟了。

管理到位,文化暖心

管理,是个大词儿,更是学问。这里我们强调一点:细节。

一个人有没有自我管理,一个团队有没有到位的管理,往往个人或管理者的言谈举止就有管中窥豹的效果。

别忽略细节吧,会直接暴露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生产力。

采访中,李昂院长和陈明莲主任配合默契,那种联动的生产力,扎扎实实,扑面。

记者:地坛医院的“不倒翁”“个性二维码”等特别受欢迎。医院门诊一般人满为患,这种温暖的小细节,地坛是怎么想到、落实的?

李昂:这些细节,其实真的得益于或说归功于我们最普通的大夫和护士,尤其护士老师们在这里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还是那句话,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真正做到了这一步。就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想,病人可能没注意什么,那不倒翁其实就在提醒我们那些年纪大或行动不便的病患们,走路的时候真的要小心等。而且把标识做成了这么一个小玩具,给大家寓教于乐的一个感觉。

另外,我们有很多这种服务便民措施,其实北京市各家医院的门诊都会做,但真的像你说的人满为患。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病患就诊的流程相对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做,它能效果好一点,效率高一点,更关键是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记者:您觉得高效的管理在医院起什么作用?

李昂:管理是一个团队在做,一定不是一个院长一个副院级领导们在做。我自己感觉管理的最核心是中层干部,他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告诉我,地坛医院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会想怎么去建立一个机制,把这个问题解决。他们同时又把我们的一些指令和要求传达到各个科室,甚至每一位员工,必须要遵守和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纪律只要效果好的话,我觉得会产生一个效率、一个安全的感觉,进而达到一个更好的质量、达成一些目标。所以,一个医院的发展———三个词:安全、质量、效率,前两个做好了,第三个问题一定会解决。它是一个体系建设,管理的三个要素。

记者:现在咱们地坛的满意度怎么样?

李昂:满意度分两部分,一种是病人的满意度,这个满意度其实挺好的,还有一个是员工的满意度,这两个我们都关注,此消彼长。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评分,它是排名,我们在全北京市排名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去刻意追求一个排名,我追求的是有不满意的时候的具体内容、如何去改善。

就像我们的病人满意吗?我们的医疗环境,甚至于我们的屋子里的温度,我们的大夫满意吗?这些细节往往可能是个体关注的,个体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的病人会配合我们大夫,我们的医护人员会特别认真、自愿地去救死扶伤。

记者:您相信、倡导、尽量让大家践行的地坛文化是什么?

李昂:这么一说,我想起好多词,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聚焦到地坛医院的院训“医诚技精,求实创新”。我自己认为这8个字涵盖了现在我们地坛文化的一切。当然,每一个字都有很强的一个内涵,但我觉得把8个字做好了,文化就非常好。而且地坛之所以这次在疫情中至少做到忙而不乱,真的是万众一心。地坛的文化、院训的精髓一定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很多指导,很多助力。

愿景从不遥远

愿景,希望看到的情景。

在李昂这里,是希望看到的具体情景,越细越好。而且,到期“结账”,有“残酷”上演。

记者:您对地坛的未来有什么愿景?

李昂:有。因为正好这次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明年就要开始了。其实要没有疫情,我们本来是从今年前半年就要设计十四五的5年规划了。我们的5年规划是非常严谨的,而且是非常严格的,或者说让大家倍感压力的。比如,一个科室,5年以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它不是愿景,是有具体数据的,有几个博导,要拿几个国家级的课题,要获得国家级的几个奖项,学科能引领到全北京市的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你自己定。

而且到第5年的时候,比如今年,我们是要“结账”的。我们每年都要把你的任务书拿出来,全院展示,你已经完成了几个博导、几个硕导了,通过的或者说达到的,给每一个画红的名字表扬,没有的放边上自己看,所以主任们压力非常之大。

所以,我们的愿景其实就两句话:第1句话,我们传染病为特色要在,世界上要知道我们或叫世界知名的,我相信地坛医院现在已经世界知名了,因为现在我们从学术引领上,还是可以的。第2句话,在专科特色突出的情况下,综合全面发展要达到全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这话说起来其实压力挺大的。这次疫情我们能控制得这么好,是我们的综合学科产生了特别大的助力作用,有什么病就有什么样的大夫在这支持,这是2003年不能比的。

但是它不是目前我们在三五年能够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目标远期、近期、中期可分成三层,但是每层都有你真正要完成什么样的具体任务。这个任务都完成了以后,目标自然就会达到。

“这是我给大家的提醒”

记者:现阶段,您想對一心要出去玩的大家嘱咐点什么?

李昂:我想说的是应该好好放松一下。真的是这样的,因为大家也太不容易了。但是,放松之余要提高警惕。

提高警惕的方法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第1个,在人不特别多的场所环境下,比如说在一个公园周边50米、30米都没有人,你真的不必戴口罩,放松一下,戴口罩本身它有一种过度换气的表现,会让人有一种紧张的感觉。但是当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我个人建议还是戴口罩,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对面的人是谁,他有感冒吗?说实话,哪怕是一个甲流,戴口罩都会防护的。第2个,好好洗手,这真的很重要。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可能大家会发现,我们后边的不管是在外地还是在北京,出现这种疑似甚至确诊病例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聚餐、合餐制,一桌子大家高兴。所以,分餐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市民应该考虑,这是我给大家的提醒。

【后记】

采访结束,彩排中,李昂还有很多肺腑之言。

●什么叫举全国之力?什么叫中国速度?北京就缺A型的抗体血浆,各方紧急联系武汉,血浆很快到了地坛医院,给病人进行了有效救治。

●地坛医院走过74年了,在每次的疾病防控过程中,我们都没有缺位,我们都是绝对的主力,我们连下场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在地坛医院像蒋荣猛(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赴鄂抗疫109天)这样的大夫很多,他们每天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个战场默默地走向另外一个战场。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永远听不到集结号的特种兵。

●我们王凌航为首的这些专家们,如同我们的侦察兵,他们必须有一双火眼金睛,他们同时又像狙击手,对我们的目标要随时出击,更要长期的坚守。

●我最害怕的事情是我的员工在战斗的过程中受伤倒下……

立夏了,寒冬、春意就这么远去了。

我们会忘记像李昂一样、内心更愿意远离大家视线的白衣天使吗?

李昂难得说到的“害怕”,那未来万一有发生,我们愿意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当他们不被理解时,我们站出来发声;当他们遭遇危险时,换我们来守护他们……

拥抱能保护一个人,而一个个坚强的后背能保护世界。

经此一“疫”,愿我们都能学着像李昂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样,拥有钢铁般的后背。

猜你喜欢
李昂病人医院
谁是病人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interfacial coupling in Pb islands on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一位修行者留给尘世的晶珠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视线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为县级医院定锚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