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洁清自香凝

2020-05-26 12:04林扬风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母亲

林扬风

戊戌年丁巳月辛丑日巳时,母亲安详地走了,享年101岁。

母亲仙逝,台湾宋氏家族宋素琴敬献挽词:“惊闻大舅母往生,慈云归岫,驾返瑶池,人生圆满!请节哀。阿弥陀佛!大舅母缘尽宿业了,无牵无挂,往生西方净土莲池,我会诵经迴向!”

中国楹联作家湖北孝感市钱焕东夫妇呈致挽联,伯母仙逝,我们不能前往悼唁很为难过,现敬挽联以表寸心:“伯母终生行善事千古名节永在,高堂一世荫后人百年德望长存!”

上海摄影家、《新民晚报》特约作家李京南先生致联:“寿逾百年同仙鹤西去,福祐世家昭紫气东来。”

台湾企业家杨祖良、胡润富人榜名士吴云才来了,深圳、杭州、温州、玉城、坎门、楚门的亲朋好友来了,街坊邻居来了,与我母亲辞别,送上最后一程。

烛剪西窗梅残东阁,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泪洒凄凉,梅含孝意柳动倭情。

母亲是浙江玉环市楚门镇南门人,独生女,18岁嫁到楚门西门林家。母亲“清韵如水,玉洁冰心;风清无纤尘,不争春光沐。勤劳且朴实,正气又浩然”。

母亲曾被一位“神仙”救治。母亲36岁那年,得了全身像黄纸一样发黄的“怪病”,到处求医无果。

有一天,我和母亲在南门小街上,与一位身穿白丝绸、蓄长须、手持法刷、面目和善的人迎面而遇。他见我母亲身体发黄有疾,便主动看起病来,给我母亲把脉、观舌苔、检眼晴、按穴位,还开了中药处方。我外公拿出珍藏多年的2块银元作为医费,可他分文不收,还给了用糯米纸包着的7颗药丸,吩咐每天吃1颗,7天后开始褪黄。言毕,拂面而去。母亲遵嘱连服7天,果真开始褪黄。1月余,肤色复润,康健如常。街坊邻居都说母亲遇见了“神仙”。事后,母亲总是感念着这位精通医学的道士或高僧。

谁曰华佗无再世,我云扁鹊又更生。

母亲是位明大理顾全局的人。1954年,泽国至楚门要建公路,这是楚门人的大事。公路要通过我家的八分水田,我家的田肥沃,年年丰收。这是我家6口人维持生存的“粮仓”,养家糊口的“米缸”;好田可以家,生计于此永。

为解决公路建设征用土地事宜,镇领导召开相关户主座谈会,讲修公路的好处和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时,许多户主吵吵嚷嚷坚决不同意土地征用,闹得镇领导十分为难。

就在这当儿,平常不大爱说话的母亲站起身带头发言:“坚决支持政府为民辦好事,建公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千秋,利在百姓;个人的事家庭的事最大,也要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在我母亲的带头作用下,楚门镇土地征用的方案得到落实:田地征用后口粮由国家给予供应;由政府调剂另行安排同等水田补偿。妥善解决了建造公路的征地大事,我母亲受到镇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母亲最珍贵的品格之一是与世无争。她不与人争,不为物竞,大爱无疆,一生从未与他人红过脸、吵过嘴。她常常教育我们要“和为贵,善为亲”。

楚门商会副会长、台州龙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灵聪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善良的心是太阳》,专门评说我母亲。周先生这样写道:

七十年代初期,在楚门小学当民办教师,经常去好友扬风家玩。扬风的爸爸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治学严谨,家教规范。林先生忙于工作,家里事务大多是林师母打理。她心地宽厚,慈祥和气,言语不多,说话轻声。一见面脸上总是笑吟吟的,始终有着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主妇的风范。她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井然有序,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林家后院有一颗枣树。每当枣子成熟了,林师母给我一根长长的竹竿,让我去打枣子;她用围裙接住洒落下来的枣子,尔后一把一把将我口袋塞得满满的。吃着甜甜的枣子,一直甜到心里。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去看望林师母,成为心中的一件憾事。

2019年5月,林师母走了,她走得很自然,也很安详。林师母默默无闻几十年,同邻居友好相处,从不多话,也很少外出。与今天有些浮躁的生活形态相比,林师母的宁静显得格外清新自然。林老太太活了101岁,她高寿的秘诀是两个字:“善良”!善良的人低调,不炫耀,不卖弄,不故意抬高自己,不刻意推销自己。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的人,与大家没有什么差别。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大街上大吵大嚷,因为她身上的清香已经说明了一切。一个人可以没有让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不能没有善良,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我们要学习林师母的善良,只有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

玉环市文联副主席、《曲桥》名誉社长方贵川先生赞美此文。他说:“看《善良的心是太阳》,题目就很暖心。读着作者的款款叙述,让我有幸拜会了一位说话不多,做事不少,心肠滚烫,默默持家的百岁淑人。作者的述说是深情的,像一股岁月河流中的清泉,打枣送枣的印象幌如发生昨天,日常又亲切,一如她的为人。一位“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百岁长者跃然纸上。哲人说过,善良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我说,善良是一颗种子,撒下一颗,收成万斛。善良是会传播的,栽在自己的心田里,参天在大千世界的风光里。文章是作者心灵的表达,谢谢涌泉图报的周总!”

风雨患难共多年,伉俪情深更笃挚。

父亲20岁时与母亲结为伉俪,共同生活66年。夫妻恩爱,相望相守,不离不弃,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解放前,父亲在温岭百货店做学徒、店员,后赴黄岩从军,参加抗日战争。解放后,父亲当教书匠,曾任教导主任、校长,退休后受聘编写《地方志》。

1957年后,父亲遭受不公正待遇,下放温岭东浦农场劳动。文革期间,又遭迫害批斗,进“学习班”隔离审查。父母历经“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父亲一生求是好学,喜好书法,四五岁开始初探,直到86岁高龄,仍然坚持练笔。他的书法曾得到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赐幅赞誉:“挥毫落笔如云烟”。父亲的爱好母亲心领神会,托人到安徽泾县给爸爸采办上等的五星牌宣纸,杭州西泠印社鼎级朱碟,湖州双喜牌长锋狼毫,乐得爸爸喜笑颜开。人生乐在相知心。

父亲爱好诗词。耄耋之年,還是如痴如醉研究着平平仄仄仄平平,故乡的文学杂志《曲桥》,每期都有他的诗作发表。母亲是父亲作品的第一阅者,共同磋切推敲。

父亲十分孝敬奶奶。96岁的奶奶生病时,父亲一往情深地陪护奶奶,与她聊天谈心述家常;母亲热茶热饭孝敬奶奶,小心翼翼地给奶奶喂饭,擦背洗脚剪趾甲。

父亲热情好客闻名遐迩。乡下的学生感恩父亲,给他送来几块番莳,几个文旦。母亲知道父亲的心思,立即去菜市场买来海鲜酬谢,父亲暖心乐开花。

一位陌生人请父亲替她写了份诉状,打赢官司,铭感五内,给父亲送来一条布边条拼缝的床单。可父亲说什么也不收,还用上佳的红纸写了一副称颂依法行政的对联赠予她。母亲热情地给客人倒水沏茶送温暖,劝谢对方:“不用客气,将床单带回去,我家老伴就是这个脾性。”

父亲和母亲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的人格力量却永远是无瑕璀璨,无限辉煌。

“尽道君家教育深,义方高作霭儒林”。

母亲生育我们兄妹4人,我有1位哥哥,2位妹妹。哥哥曾任县属单位副总经理兼会计师;大妹支边大兴安岭,是光荣的劳动模范;小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插过队,当过中小学老师,后兼职党校、电大本专科任教;研究员职称,在县市级机关工作直至退休。我喜欢文学,在全国报刊杂志散发过多篇拙作。

母亲教子有方,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竭尽心力感化培养我们。困难时期,母亲常常忍饥挨饿,食蕃薯叶南瓜汤艰辛度日,省下一口米饭也要给我们充饥。

读初中时,自修课我外出捉鸟蛋,被校长抓了个现场。校长和蔼可亲地问,“你门门5分吗?”我胆怯地说:“不是,音乐3分,美术4分,其他功课门门5分。”翌日,妈妈知晓此事。没有当面责备,而是给我讲“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故事,激励我千万不能鼠目寸光,自满骄躁,应立鸿鹄志,扬帆远航,风扬千里。学海无涯苦作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母亲谆谆教诲我们,要学会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有位老人是我家远房亲戚,当年我家上餐不接下餐时,她从永嘉、大荆等地买来芋头接济我们,帮衬我们度过难关。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这位恩人我们永远不可忘记!”后来,我家条件有所改善,我们以百倍的恩惠回报她,直至老人去世。

母亲语重深长地告诫我们: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恼;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活,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美好;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这些道理,让我们终生受益。

母亲的养生长寿之道,我终究不明。母亲的居所是临街的平房,乃是我太公建造的,起码有百余年。后院的植树因建房亦被破伐,几乎没有什么绿化了,更说不上环境优美,空气鲜活含氧量高。母亲和妹妹养的几个盆景,算是难得的景观。母亲也不大爱活动锻炼,不会太极拳,也不跳广场舞。母亲的锻炼就是从家门口散步到上百米的营房头;耄耋之年还要爬楼梯上她心爱的平房顶上的小阁楼;要么,拿着一张小椅子步履跚跚地到对门晒太阳。母亲喜静,爱睡,活到百岁,坚持每天午睡;吃东西不忌口,讲究荤素搭配,海鲜鱼虾鸡鸭都喜欢。母亲的食欲也不错,一顿能吃十来个小笼包子,或者一碗米饭。母亲性格温顺,不急不躁,心平似镜,心态特好。她常言,健康养生适合自己的就好,照搬硬套行不通,书上说的只有结合自身条件,才能有效。母亲生活俭朴,常吃残羹冷菜,喜欢缝缝补补,八九十岁了,还自己动手绣鞋袜套。母亲爱动脑筋,头脑清醒,记忆力强,临终前几天都能说出家人的姓名年龄,连远房的亲戚也一清二楚。或许这些就是母亲的养生长寿之说。

梅花洁清自香凝,蒋家百岁老寿星。

母亲大名蒋梅香。

香消夜月梅花寂,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爱,风凄翠竹更堪恩。

作者简介:

林杨风,生于1948年,浙江玉环人,大学学历,教授级研究员。下乡知青,当过民办教师、工人,1980年进县级机关工作至退休。曾任玉环县工程师协会秘书长,电大、党校本专科教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多篇杂文、随笔、散文曾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散文》《杂文月刊》录用。

责任编辑/啸吟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