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图像化缘起研究

2020-05-26 12:05杜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字变化图像

摘  要: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当下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而其中经典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型,是文学图像化研究的重要一支。经典小说的图像化有着十分复杂且多样的原因,有的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的是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需求,有的是基于现代科技和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有的由于文学接受者的审美走向发生变化。这些看似偶然的,互不相关的因素,在恰当的语境下,共同作用,促使我国经典小说作品图像化的必然出现。

关键词:经典小说;文字;图像;变化

作者简介:杜娇(1994-),女,辽宁省兴城市人,满族,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文字和图像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二者在叙事表意上的地位变化常常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对经典小说的图像化进行研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地去看待文学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分析经典小说发生图像化的原因则是开启研究大门的钥匙。本文将从历史、社会、科技及文学审美四个层面来分析经典小说图像化的缘起,体悟图像化带给叙事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在历史层面——图像作为人类的原始语言而存在

文字和图像作为两种媒介交往活动符号,二者关系错综复杂,既有能够相互融通转化之处,也有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從史料记载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图像的产生都要比文字早得多。早在远古年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对原始图像的创造。据考古发现,6万年前在鸵鸟蛋壳上出现的平行与交叉的笔道印记,就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像。

随着原始绘画的发展,洞窟壁画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占有重要地位的有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线条粗犷而富有动感,把驯鹿、牛、马等动物表现的生动形象。“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遵循着相似律和交感律把握世界,对于所创作视觉的想象形式和内容与现实不加以区分,原始思维使图像富有了和现实一样的实在性。”[1]也就是说,原始绘画是原始人类对其眼中所见到的线条、形状、色彩以及状态的一种直接模仿。相对比依靠简单呼喊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这种图像可以更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且这些图像大都具有简化特点,如以简单线条的形式存在等。这些都体现了原始绘画简单粗犷的特点与视觉效果。同时,也更显示出原始岩画壁画对日常生活知识的传承与文学叙事功能。

社会发展到族群时代,图腾作为图像的表达方式而出现。图腾,是一种象征符号,是具有神圣色彩的图像形式。不论图腾上出现的是何种事物与状态,都代表着这一时期人类生活的心神所向,使人类的情感得到寄托。而且,图腾是人存在的一种痕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图像使人证明了人的切实存在。“图腾图像的诞生基于人对于力之神圣性的信仰,而图像的影响力,也是基于人们的社会信仰而有可能传播开去。”[2]因此,图像是原始社会人类交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媒介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后,随着人类生产水平和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明了陶器。陶器包含着大量纹样图像,比如鱼纹和鸟纹,还有人面纹和少量植物纹样。甚至一些抽象的变形的纹样也开始出现,比如风雨雷电的纹样。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单纯的直接模仿了,而是通过想象与创造,将自然以艺术加工的形态呈现出来,使自然事物符号化、艺术化、审美化,可以更加具体的传达视觉信息,体现了图像符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图像作为一种媒介符号,一直紧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社会层面——消费社会的需求

消费社会是以消费行为为日常活动的社会形态。就像让·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消费社会,围绕在人们身边的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消费品,物质财富成为了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消费社会的成员最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商品被消费者注意到,这其实就是视觉图像的问题,人们只有看到商品,才能发生消费行为。

其一,商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的开放与包容性愈加显著,大大降低了文学的门槛。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自动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这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人们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我。因此,在消费社会,大众走上文学舞台。对于文学素养尽不相同的大众来说,传统的文学语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运用。这时,图像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可以大量复制的特点也使图像成为消费社会语境下经典小说作品传播的最合适的载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图文本小说的大量出现。

其二,在消费社会,大部分文学已成为一种商品。作为商品的小说作品想要流通,就避免不了资本的运作。在文学的流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小说作品的创作,编辑和出版等环节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一部经典小说的写作方向与内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图像化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众也乐于接受由视觉化的图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其三,在消费社会中,大众身边围绕着各式各样的视觉信息和视觉形象,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使用视觉思维。人们愈加强烈的视觉欲望、从文字阅读到读图的习惯改变、大众文化视角下读者水平的限制等都成为了经典小说作品由读文走向读图倾向的原因。正如周宪在其文章《读图,身体,意识形态》中所说的那样:“今天,不堪重负的观看状态和富裕过程的视觉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方面是主体视觉行为的过度重负,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理解世界越发的依赖视觉行为。”[3]综上,被图像化了的小说作品,更符合读者群体的审美需要,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技术层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从传统小说文本,包括最初的绣像小说、宋元话本、章回体小说、插图本、图文本以及漫画连环画等发展到如今社会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短片、公益性广告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文学形式,电子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功不可没。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给图像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电子媒介技术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尤其是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图像重新占据叙事表意的中心地位。

周宪从三个层面对现代视觉技术进行了限定:“一、观看物象和图像的技术,将原本看不见的世界视觉化;二、图像制作或生产技术,突出表现为复制技术的进步;三、圖像传播技术,它不仅构建了多层次的图像传播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作图像,比如电影的剪辑。”[4]现代视觉技术的发展给叙事文学图像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由此,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幅幅丰富多样的图像,同时,人类的生活也开始被图像包围。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人们通过手机、电脑就可以捕捉形式多样的信息和文化。碎片式的信息铺天盖地,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于接受零碎的信息,图像的展示功能得到异常放大,各种叙事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投放在电子屏幕上,其中的感性形象远远超过了理性思想,深受大众欢迎与喜爱。通过影视描绘小说场景或者图像,不仅特别吸引大众,更满足了文化素养较低民众的需求。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实现的一系列图像文化,也满足了人们在平日生活中的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许多经典小说作品转化为图像传播到人的视觉中去,使人们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读文思考,而是站在全知视角趣味性地观看。

因此,可以说现代传媒技术为经典小说的图像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经典小说在新时代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叙事文学的转型。

四、审美层面——文学审美取向的变化

人类的文学审美取向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传统文学时期的小说文本所建构的重大社会命题都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被一一解构。在消费社会的当下,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之中,人类的世俗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传统文学中占据主流的地位的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因此可以说,文学的审美走向不再由少数人决定,只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才具有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能跻身于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列。

视觉文化时代的经典小说作品是建立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影视媒介上的文学作品。传统的小说作品,多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创作,多表达宏大的家国主题,抒发家国情怀,其传播媒介主要为纸媒以及小范围的转述传播。到了大众传媒时代,经典小说作品成为了影视改编的主要素材,其主题更加的接近人类日常生活,传播媒介与渠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多的属于大众传播、视觉传播。这些促使了小说的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得不把大众的喜好与需求作为首要要求与考虑对象。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也过得紧张忙碌,经过每天的忙碌过后,人们就会更加渴望获得简单的娱乐,从而使紧绷一天的精神得到放松,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每每这时,多样化的图像就成为了人们最简单最直接获取休闲的方式。事实证明,相较于阅读传统小说文本,人们从影视中所获得的休闲娱乐效果要显著并且轻松的多。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影视是声音和图像的结合体,人们可以不间断地被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和图像取悦迎合,并且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使注意力得到转移。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人们获取快乐的最佳方式。纵观古今,也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可以让大众如此乐于接受且在文学审美互动层面与之相匹敌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与图像文化的背景之下,经典小说作品的审美取向若一味抱守传统,必然会面临被边缘化的文学困境。因此,在以消费为关键词的社会,文学的审美取向必然要发生变化,即文学审美走向大众,关注大众审美需求,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结语:

经典小说图像化既是文学转型的一种表现,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纷繁复杂,远不止为以上几点,本文只是择其大要进行叙述。其他的如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学文化的形式等等,都对经典小说图像化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以及视觉文化语境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文学审美必然会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反应集中到文学自身,就必然会呈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因此,对经典小说自身来讲,走向视觉化、图像化是其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2]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32,35.

[3]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J].文化研究,2002(3):73.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4.

猜你喜欢
文字变化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从9到3的变化
有趣的图像诗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