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女”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0-05-26 10:50张应龙
青年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剩女对策分析农村

张应龙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唐河县某城郊村为调研点,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村庄婚恋市场中的“剩女”现象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农村“剩女”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女性婚嫁对象可选自由度提高、农村“剩女”更加个性化、现代性的婚姻模式流行以及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农村“剩女”的个性要适可而止,摆脱婚恋对象选择过度自由的问题;父母要为女孩婚姻把好关,解决婚恋过度个性化的问题;政府要承担好民生建设的责任,应对农村“剩女”出现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女”;原因;对策分析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一词出现,它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仍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在大家的印象中,“剩女”现象是城市的专属,尤其是城市中高学历的女博士和部分女白领,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部分农村适龄女性也因各种原因推迟婚嫁成为“剩女”。

一、案例村婚恋市场简介

本调研点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城东郊区农村,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型村庄。该村形成的婚恋市场覆盖周边十里范围,媒人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婚恋对象主要覆盖初中、高中学历人群,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人群纳入比例在20%左右。近些年,村庄婚恋市场男孩多、女孩少的情况成为大家共识,随之而来的是高彩礼问题,在拥有婚车婚房的情况下(至少需60万),近两年结婚彩礼基本稳定在十万元左右,高的能达到20万元,少数结婚彩礼在6-8万元。由于女孩择偶时要求男孩身高、长相、婚车婚房、价值观等条件,抱着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心理,当地女孩平均相亲次数在5次以上,相亲次数多的能达到20多次。相对而言,男孩找对象考虑相对简单,女方身材苗条、长相好就可以。但是男孩因女孩五花八门的相亲条件,被动出现多次相亲的现象。男女相亲后,有的直接说不合适,有的一两个月即可结婚,有的需一年多时间成功结婚。

二、农村“剩女”的婚恋情况介绍

笔者与村庄媒人交流发现,现在的农村女孩挑对象挑的厉害,稍微不如意一桩婚事可能就黄了,择偶标准“各有千秋”。以下是几位农村“剩女”情况介绍:

个案一:赵××,30岁,身高170CM左右,高中学历,目前在县城从事汽车销售工作,月工资3000+,处于县城工资的中上水平。本人身体健康,长相普通,不影响正常婚恋。父母健在,家庭无其它负担。目前本人仍未找到合适对象。按照她自己的原话“想嫁一个能与自己聊得来的男孩”。媒人已经给她介绍过几个对象,第一个男对象因长相一般,男孩的身高不符合女孩的择偶标准,此事未成。第二个男对象大学本科学历,结婚可以提供家用汽车和县城商品房,彩礼可以商量,但因男孩近视带眼镜,女孩担心男孩近视问题,未同意这门婚事。介绍的第三个男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婚车婚房不能全款提供,没能谈成。目前女孩婚事仍未确定。

个案二:刘××,30岁,身高160CM,大专学历,在南方城市打工几年后未找到男对象返乡,然后回县城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到现在,月工资3000+,也属于县城工资的中上水平。身体健康,长相属“大众脸”。家中哥哥年薪100000+,有车有房未娶,负担不大,父母健在,能从事劳动。目前本人未嫁。媒人给她介绍过几个对象,第一个男对象看女孩其它方面都可以,唯一的地方是男孩嫌女孩身高太低,没能谈成。第二个男对象比较中意这个女孩,但是女孩嫌弃男孩长相不入心意,再一个是因为女孩与男孩微信聊天时比较迟疑,男孩等不及,此事未成,家人也比較着急。

个案三:张××,31岁,身高168CM,大专学历,在县城某工厂上班,月工资3000+,属县城中上工资水平。身体健康,不影响正常婚恋。父母健在,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媒人给她介绍过几个对象,因不同原因使婚事未成。如有的是因为男孩受教育程度低,不入女孩心意;有的是因为男孩在县城没有商品房,婚事未成;也有是因为男孩身高不能满足女孩择偶的身高标准,两人不能继续谈恋爱;还有是因为彩礼多少的问题,两个家庭谈不拢,导致婚事中道受阻。

三、农村“剩女”出现的原因

1.农村女性婚嫁对象可选自由度提高。从上述对象可以看出,女孩在不断变换择偶对象。从深层次看,1990年左右,农村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以男孩为主,主动生育女孩还不被大家接受,当时一度出现孕妇去小诊所用B超检查胎儿是否是男孩的现象,甚至出现丢弃女婴、溺婴的极端现象。这样一来,90后一批人口中男性数量较多、女性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当前城市适龄婚恋人群挤压农村适龄婚恋人群、高学历适龄婚恋人群挤压低学历适龄婚恋人群、有资本的适龄婚恋人群挤压资本相对较少的婚恋人群。男性婚恋群体挤压为当前农村未婚女性提供了更广泛的婚恋可选范围,她们抱着男孩较多可供其挑选、优中选优抑的心理,在不断选择与不断的不适合中导致被剩。

2.现代性的婚姻模式在农村女性群体中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是上个世纪以及之前长时段历史中较为流行的婚嫁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父母较少顾及女儿在婚姻中的主体性想法,完全凭他(她)们自己的想法对待女儿的婚姻,强制性婚嫁意味比较浓烈。现在,随着网络、电视、书刊等传播媒介对现代性婚姻观念的广泛宣传、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待女儿的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他(她)们主要是在尊重女儿自己对婚姻趋向的基础上为女儿婚姻把关。婚嫁模式由以往父母想法为中心的婚嫁模式转变为主要参考女儿对婚姻想法的婚嫁模式,婚姻观念的更新为农村女性自由择偶开绿灯。

3.农村“剩女”更加个性化。正如上述个案介绍那样,有的女性想找有一定身高的男孩,有的想找有车有房的男孩,也有的想找条件不错情况下视力不近视的男孩,还有想找两个人能谈得来的男孩等等。在过去,这些个性化的择偶需求是不被允许的。毛主席带领人民打江山建国后的一个时期,只要双方父母同意,男孩与女孩就可以组建家庭。70年代,男孩给女孩一把铁锨或者给两元钱,就可以考虑婚嫁,旨在推崇劳动光荣。80年代,“三转一响”(车子、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婚嫁要求,极少数家庭能满足此条件,女性也都顺利结婚。在这样的时代过程中,女孩不能掺杂太多的个性化因素来考虑婚嫁。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与物质丰富,女孩根据个人想法可以更多考虑个人需求,个性化择偶被家庭和社会所接纳。

4.社会结构因素导致农村“剩女”现象。首先,以往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房地产建设与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城市房价被炒个底朝天,笔者所处县城房价6000+,对于一些因特殊原因不能置房的家庭来讲,无疑是将这部分家庭的男孩排除在婚恋市场之外。现在媒人给男孩介绍对象,直接问男孩家庭县城有商品房没,没房直接免谈。其次,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与投入,使女孩的婚嫁观念变的更现代。以前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多以小学毕业为主,后来女孩能接触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女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接触到现代性的婚嫁观念,女孩更愿意找志趣相投、学历相当或者三观相合的男孩谈恋爱结婚,低学历男孩不好找对象。上述的高中与大专学历“剩女”即可说明这一点,她们更愿意找学历高一点的男孩处对象。最后,女孩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带来女孩社会地位提高的文化导向,使她们在婚姻市场更有选择权和发言权。

四、农村“剩女”如何不剩

1.农村“剩女”的个性要适可而止。上述个案中,男孩家庭能顺利的提供婚车婚房,长相和身高也都符合女孩要求,只因为男孩近视导致女孩放弃一桩婚事,这样就显得女孩过于挑剔、过于个性。从社会交换论视角看,女孩一味要求男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婚姻条件,反过来,也要反思自己能为男孩带来什么、能为新建家庭带来什么,男女双方婚姻交换要尽量做到公平,而不是一方刻意要求另一方满足自身财欲的财富转移游戏!女孩要个性也不能太个性,应适可而止。“剩女”们要多从父母的婚姻中以及其他成功的婚姻中学习经验,在择偶过程中即能突出个性一面也做到择偶条件的恰如其分。

2.父母要为女孩婚姻把好关。父母与女儿相处几十年,他们应该对女儿的家庭生活习惯、交友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女孩在面对婚姻选择时,一是父母要尊重女儿自己对婚姻的选择取向。二是父母要发挥把关作用,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婚姻取向,不能一味地怕女孩嫁人吃亏而不断在婚姻市場替女儿选择婚姻对象,尤其是提出苛刻的婚姻条件。父母要及时对女儿提出的不合适择偶条件表明态度,讨论择偶条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合适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念。

3.政府要承担好民生建设的责任。首先,政府和社会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为大家提供就业机会,男孩们通过奋斗能在县城买得起婚房,为他们间接提供进入婚恋市场的机会。其次,政府应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工作以及教育改革工作,真正做到男孩接受教育不掉队,进而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男孩从接受更高教育水平的过程中接触现代婚嫁观念、找到更好工作,顺利进入婚嫁市场。如此,为“剩女”带来更多的可选男对象,提高女孩相亲成功率。最后,政府与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婚姻文化环境。政府要担负起对当前社会不当的择偶文化、高彩礼亚文化的正确引导责任,引导社会成员自觉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参考文献:

[1]杨华.东部农村大龄女性青年婚配困难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19.05.

[2]欧阳静,马海鹏.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

[3]孙林牧.社会学视域下:“剩女”群体的成因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9.06.

[4]徐芳,曾静.当代晚婚不婚女性婚姻观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8.05.

[5]刘威.悖论及治理:爱情“剩”世背后的“新城乡二元结构”[J].学术论坛,2017.05.

猜你喜欢
剩女对策分析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