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

2020-05-26 11:43刘烁钰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刘烁钰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在现代的信息环境中,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不是独立发生的,它会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舆情事件的发生,舆情事件的发生呈现串联式,并不是单一的散点式。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台风“利奇马”这一自然灾害事件属于综合性危机,掌握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对于得到事件正确、客观、有效、迅速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将从网络舆情角度切入,对台风“利奇马”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入深入剖析。

关键词:利奇马;网络舆情;演变机理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交流变得多元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变得更为方便,因此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讨论当中,对于事件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触发和推动作用,复杂多变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由此产生。近一个世纪以来,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升,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事件的发生范围越大发生的严重程度越高,其社会影响程度越强。由此可见,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不是独立发生的,它会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舆情事件的发生,舆情事件的发生呈现串联式,并不是单一的散点式。本文将以台风“利奇马”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更为整体的把握此类事件发生的演变机理,为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防控能力与解决能力提供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概述

“突发”是指突然发生,具有一定的压迫感;“公共”是指共有的,具有全体性的特征;“事件”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行为;由此可见,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的事件。具有种类复杂多样、突发性强、涉及范围不可控、持续性危害、综合性治理等特点。“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事件为核心,社会公众表达对于事件感受、态度、观点的网络舆论。由网民、媒体、政府所构成,以门户网站跟帖转帖、微博、即时通讯、新闻评论等方式存在。具有舆情反馈直接、参与者身份不受限、信息传播双向性等特点。“演变”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发展的变化,从最初范围较小的舆情逐渐发展、扩大、消散的过程。“机理”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与原理。所以笔者认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是指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运行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以台风“利奇马”为例

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与普通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基本一致,即事件爆发后会有一段酝酿期,在事件的某一刺激因素下进入爆发期,由于媒体与受众的相互作用会进入反复期也称为高潮期,最后在媒体与政府及时有效的引导下,舆情激化现象逐渐消失,进入平息期。

(一)案例选取

2019年7月29日3时许,日本气象厅将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的热带云团认定为低压区,其波及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8月4日命名为“利奇马”,2019年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出现了一波一波的舆论峰值。本文将选择台风“利奇馬”的防控作为研究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研究对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最快的公众信息交流平台已经变成了以微博为首的新媒体,网络舆情的主要爆发媒介也是以新媒体为主,但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权威媒体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选取样本采取“1+3+2”的形式,1家权威机构,即中央气象台;3家权威媒体,即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2家新媒体,即新浪微博、今日头条。选取2019年7月29日日本气象厅将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的热带云团认定为低压区——2019年8月13日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作为研究时间段。

(二)台风“利奇马”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分析

酝酿期:在信息中去伪存真

酝酿期是指从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相关话题,到具有实质性、权威性的媒体报道的时期。即2019年7月29日3时许,日本气象厅将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的热带云团认定为低压区,到2019年8月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在此期间,网络上关于台风“利奇马”的相关话题剧增,不具有权威性的网络与现实中人际传播充当舆论空间,受众只能够听取流传率较高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便导致舆论空间逐步扩大,信息真真假假。为跟进舆情的发展,稳定社会大众情绪,权威媒体发声势在必行,酝酿期为爆发期奠定了基础。

爆发期:助推事件发酵

爆发期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经由具有实质性、权威性的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社会大众讨论的时期,爆发期具有助推事件发酵的作用。台风“利奇马”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线是2019年8月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迅速引发讨论。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关系到中国九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酝酿期的各种消息蜂拥而至,虽然表面上较为平静,但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社会大众人心浮动,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权威媒体的各种信息相继报道,社会大众内心的情绪被激发,舆情的重要特征情绪化表现出来。知识结构较低的部分人群分辨力不高,情绪化之后,受控制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力、自制力会更为低下,在恶意发布“假消息”网络推手是引导下,便会成为“假消息”的传递者。在平静期各种关于台风“利奇马”的猜测会在瞬间再次爆发,这些情况都会助推网络舆情的走向,激化社会大众的情绪。

高潮期:分散-集中-分散

在高潮期台风“利奇马”的信息量达到最大饱和,各种媒体采取各种方式对舆情进行跟踪与引导。中央气象台发布实时情况、新华社发表大量社论、人民日报开辟头版头条报道、央视打造台风专题节目、今日头条设置台风“利奇马”专区、新浪微博热搜榜台风“利奇马”名列其中。媒体在文字、图片、视频的三种方式下进行宣传,扩大了舆论的的刺激范围,分散事件的焦点,使社会大众更细致的了解台风“利奇马”发展的真实情况。

社会大众在权威媒体的相继报道下,真真假假的消息会被逐渐的去伪存真,社会大众的关注点会逐步转移到台风“利奇马”本身,舆情话题逐渐集中。如:“利奇马”影响范围、强度是多少、等级是多少、如何防洪、如何组织救援、死亡人数是多少、财务损失怎么办、政府应对的措施是什么等等。

随着媒体持续不断的报道,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与之相关的话题会延伸出来,舆情话题会再度分散。在台风“利奇马”事件中“防洪”、“被困”、“救援”、“坍塌”、“求助”、“谣言”等关键词相继出现,社会大众的关注点已经从台风“利奇马”事件本身分散到与之相关的话题之上。新话题的产生给社会大众更大的讨论空间,加之事件涉及范围较广、社会大众碎片化时间较多,网络上的讨论激情膨拜。

平息期:事件清晰的焦点转移

随着政府的积极措施、媒体的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事件的脉络会逐渐清晰。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充满猎奇心,对于已知的事情会逐渐失去兴趣,事件的清晰度到达一定程度后,事件的关注度会逐渐下降。社会大众会消散事件的好奇心,焦点转移到新的事件当中去。媒体的第一目标是有价值的新闻,媒体虽然会对此次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但报道量会大幅度减少,关注点也会转移到有时新性的事件之中去,台风“利奇马”舆情会逐渐消散。

通过上述对台风“利奇马”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的分析,笔者认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是在政府、媒体、参与者、社会大众的相互作用下,推动舆情演变,构成了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如图1.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启示

通过深入探索台风“利奇马”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笔者得出政府、媒体、参与者、社会大众是影响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因素,从而总结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源头:把握舆情本身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舆情反馈直接、参与者身份不受限、信息传播双向性等特点,这便说明其变化多样、涉及面较广,解决困难。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舆情演变,应该具有辨识性、预见性,制定相关机制。如:舆情热点预警机制、舆情监测机制、舆情分析机制。在分析台风“利奇馬”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时,笔者发现其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因此在把握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应该采用差异化策略。

媒体:建立自身正确定位

媒体是舆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作用。正确的媒体定位,能够更好的及时向社会大众发布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平息社会大众内心的浮动。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监督舆论的职能,引导舆情的正确导向,促使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一致。

媒介: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在“媒介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社会大众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媒介素养由此产生。因为年龄的不同,社会经验也不同,自身所具有的媒介素养不同,只有分阶段提升媒介素养,才能整体提升媒介素养。在儿童阶段要采取启蒙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在青年时期要采取引导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在成年后要采取强化式的媒介素养培养。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够有效的阻止舆情向消极方向发展,也能够助推舆情向积极方面发挥。

政府:增强信息服务职能

增强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能够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要让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各级政府常态性的活动。要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响应矛盾,要掌握舆情处理手段,要加强网络舆情的技术监管,要设立网络舆情的法律监管。

参考文献:

[1]黄微,李瑞,孟佳林.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38-44+62.

[2]易臣何.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湘潭大学,2014.

[3]陈璟浩.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02):111-119.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