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风暴来袭,低价股避免错杀还需制度出手

2020-05-28 09:44陶丹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面值抵抗市值

陶丹

“面值退市”风暴来袭,A股众多低价股正面临因为股价过低而被强制退市的危局。继ST锐电、天广中茂触发面值退市条件之后,*ST美都、神雾环保等一系列“毛股”也面临面值退市的境地。和以往濒临退市的公司还有几波拉升自救不同,今年不少低价股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跌破了1元面值,加速归零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是垃圾股基本面恶化所致,但也有一些公司存在“错杀”之嫌。笔者认为,面值退市的出发点是让市场机制决定公司的出路,但不可忽视其中对低价股的“虹吸效应”,相关制度应当适当微调避免错杀。

一、注册制提速加快面值退市。2018年以来“面值退市”已不鲜见,但今年的情形和以往有所不同,呈现零星个案向大面积扩散的状况。特别是4月底以来,大批低价股“低台跳水”,直接无抵抗跌破1元面值大关,刨除确定进入退市状态的公司,目前还有11只个股的价格低于1元,“1”字头的各股更超过100家,构成了规模庞大的退市“后备军”。其中,不少个股直接放弃抵抗,走势呈现直线下坠,如*ST美都、神雾环保、盛运环保等,在近期跌破1元之后基本没有像样的抵抗,试图抄底的投资者损失十分惨重。

“面值退市”风暴为何愈演愈烈?笔者认为,这和注册制提速有密切关系。2018年11月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建设计划提出,“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就应声而现,其中的关联绝非偶然,而是市场感受到注册制从构想走向现实对垃圾股壳资源的巨大冲击。而今年注册制扩大到创业板、新证券法实施加強监管等,都让市场感受到垃圾股被边缘化的巨大压力,参与的资金越来越少,而垃圾股自救的手段和时间都很有限,无法营造出像样的赚钱效应,导致场内资金不断被抽离。因此,“面值退市”制度是表面因素,深层次则是注册制和监管趋严压缩垃圾股的生存空间所致。

二、虹吸效应下部分品种存在错杀之嫌。但有一些公司基本面尚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垃圾股,仅仅是因为总股本太大导致股价过低,如果因此而被退市则不无被错杀的成分。比如包钢股份、山东钢铁和重庆钢铁三大低价钢铁股,目前价格都在1元多,其中包钢股份距离1元最近,都存在相当程度的退市压力。而实际上这三家钢铁股业绩尚可,最近三年均实现正收益,价格也低于净资产,很难以垃圾股视之。以包钢股份为例,2020年一季度末股东人数接近60万人,除了大股东是国企之外,十大股东还包含了证金公司,持股超过11.5亿股,数量不可谓不大。一旦仅仅因为价格过低而退市,不仅对数十万股东造成重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可不谨慎面对。

事实上,“面值退市”机制和曾经短暂实施的熔断机制有一定类似之处,就是存在“虹吸效应”,在即将触发机制的时候,部分投资者出现避险需求而不计成本杀出,瞬间供需失衡导致退市机制触发。而如果没有相关规定的话,这些基本面相对稳定的钢铁股,股价未必会加速下行。对“虹吸效应”导致面值退市现象加剧,市场各方不可等闲视之。

三、面值退市和市值退市相结合。面值退市的初衷是为了让垃圾股在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下被清理,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增进投资者长期回报。而如果一些基本面尚可的大盘股,为了回避面值退市而减少分红甚至取消,虽然触发面值退市的概率有所降低,但实际上减少了投资者的回报,和这一机制实施的出发点实际上有所偏离。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适当修改,让面值退市更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

1.适当延长触发面值退市的时间。目前规定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即进入退市状态,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很难避免错杀状况出现,如果适当延长到30个交易日,则有助于降低错杀概率。

2.允许非ST非创业板公司有缩股一次的机会。这些公司出现被错杀的概率较大,如果可以有缩股一次的机会有助于让市场决定是否退市。

3.引入面值退市机制。对前述的包钢股份来说,总市值一度超千亿元,目前尚有400多亿元,如果规定总市值50亿元以上的公司不适用面值退市机制,则会大大延缓这部分公司被错杀的可能。同时,也可增加市值退市条款,收盘价对应总市值低于1亿元,无论价格高低都进入退市状态。

笔者认为,将面值退市和市值退市相结合,基本上可避免错杀的可能。当然,即使如此,低价垃圾股的边缘化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火中取栗抄底仍然存在较大风险,投资者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猜你喜欢
面值抵抗市值
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百万“大”钞
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约为1760亿美元
掉钱
欧洲央行不再发行500元面值欧元
老股转让市值最多的50大股东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