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过尽绽春蕾

2020-05-28 09:43一苇
大理文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理州病区医护人员

一苇

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

——加缪

2020年的春天,注定会在人类记忆中烙下无法抹去的伤痕。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病毒的入侵从未止息。21世纪初,仅在呼吸道疾病方面,2003年SARS肆虐,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2012年MERS出现,2014年和2018年埃博拉横行,2020年“新冠”暴发,令人不寒而栗。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游荡,肆无忌惮。它在黑暗中狂笑,在寒冷中冲锋,挑战人类的免疫能力。它咆哮着,人类啊!你不是自诩为万物之灵吗?你不是在地球上为所欲为吗?怎么小小的“新冠”都让你惊恐万状?其实,我也只是为了生存,若非你们亲手解除了我的“封印”,我还将会困在魔咒中千万年之久。

冬日最寒冷之日,亦是即将迎来春暖花开之时。与往年相同,朋友聚会、购买年货、新春慰问、写送春联,众人沉浸在春节前的洋洋喜气中。有七天长假,除夕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还可走亲访友、自驾出行,哪怕睡个懒觉,想想都觉得美。然而就在除夕之夜,从武汉传来“封城”的消息,人们才从美梦中醒来。新型冠状病毒,早已在江城横行,这座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英雄城市承受着空前的劫难。

似乎是在瞬间,封城、封村,四通八达的道路设置了障碍,能阻挡飞沫的口罩成了最稀缺的“年货”。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疫情,其传播的途径由飞沫传播,衍生出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甚至是气溶胶传播,并有接触15秒即被感染的报道。“宅家,宅家,宅家!”村里的硬核广播发出指令,待在家中不动即是造福人类!

身为普通民众,这是个表面异常平静,内心却极度不安的春节!

关键时刻医护人员奔上战场,他们从“白衣天使”转身为这个春天拯救人类生命的守护神,转身为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士!

大理州医院,身处滇西襟喉,大理又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新冠”疫情防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倘若说大理防控疫情是全民皆兵,那么全州医护人员就是防控一线的“主力军”,而大理州医院身为滇西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其医护人员便是“先锋队”,而治疗新冠肺炎病人的医护人员便是其中的“尖兵”。大理确诊新冠肺炎病人13例,大理州医院治愈的便有10例,占了76%以上,其中大多数又是从武汉来的游客。大理州医院还派出援鄂医疗队,与湖北民众共同抗疫。大疫面前,白衣战士,成了时代的楷模,这个团队,是英雄的群体!他们用满腔热血,筑起了新时代的长城,用柔弱的双肩,扛起抗击大疫的大义。在他们面前,文字是苍白的。

苏慧勇:壮士从来有热血

苏慧勇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淡定的微笑。30年的从医经历,使他显得优雅从容。很难想象,他与感染性疾病打了几十年交道。身为大理州新冠肺炎防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尽管压力如山,但他信心不减。在他看来,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虽然不同,但其亦有共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疗传染病,要么治愈,要么治不了,要么控制。比如“丙肝”,现在能够治愈,而艾滋病,只能控制。以前艾滋病人都往感染科跑,现在门诊便可拿药,这便是成效。他曾遇过鼠疫,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智慧、勇敢,或许正是对苏慧勇个性的诠释。1989年,他从大理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大理州医院。1999年,有了10年工龄的他,挑起了传染科主任的担子,是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当时院领导问他有何要求,他只要求把“传染科”改为“感染性疾病科”,没别的条件。挑起感染科的大梁,这是需要勇气的。一般的医生护士,都不愿待在感染科。有被感染的风险,对个人防护要求极高,社会和家人也往往不理解,在全院各科室中,又是奖金最少的。防护有风险、家人担心、待遇较差,成为感染科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然而苏慧勇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所在的科室人员,也无一人辞职离开。这种奉献精神,除了对学科的热爱,更是勇气可嘉。多年来,他在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与临床上孜孜不倦,期间也经历了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广州管圆线虫”、2006年大理州“6.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1年宾川州城“肝大片吸虫”疫情暴发、2015年不明原因肺炎等,各种疫情总在人们不设防的瞬间悄然发生。经历得太多,已将苏慧勇炼成了铁骨铮铮的壮士。面对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他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担当,站在救治新冠病人的最前沿,直到大理州新冠肺炎病人清零。

蘇慧勇的智慧,体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敏锐性上。凭着他多年的职业敏感,冬春季节,往往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期,感染性疾病科早早安排,领取了部分防护物资。武汉封城后,他明白身为旅游区的大理难以幸免,来自湖北的游客难免会有新冠病毒携带者。事实上,春节期间,大理州已安置了459名湖北滞留的游客,其中有150名武汉人。春节前后,便陆陆续续有发热病人就诊。

1月28日深夜,苏慧勇刚部署完抗疫的相关事项,便接到紧急电话,有名武汉籍男子在云龙县漕涧镇发热,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苏慧勇很清楚县乡的医疗救治设施不足,医护力量薄弱,便立即与院领导商量将患者送至大理州医院隔离治疗。多年来,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早已做好应战准备。经过紧张有序的准备,凌晨4:18,患者顺利收治州医院隔离病房。此时,正值大年初四,凛冽的下关风在城市上空呼啸,在家休假的人们还在春节的酣眠之中,苏慧勇和同事们的脸上,却沁出了层层汗珠。

此后,陆陆续续有病人被收治。感染性疾病科涉及发热门诊,发热病人大多都是急诊,分诊就显得甚为重要。发热只是表现症状,到底是哪个方向的疾病,还需要临床医生诊断。50%以上的发烧病人都是有感染的,但是肿瘤也会发烧,血液病也会发烧,分诊时就要甄别各种病症。如果是免疫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的就要转到其他科室。感染性疾病科原来收治的病人有80多个,涉及各种感染性疾病,之前一周就要让病人出院,出不了院的分流到相关科室,仅仅这事就让医院上下忙碌了一周,春节基本就算泡汤。其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也根本谈不上春节,多年来苏慧勇的春节就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将病区清空之后,还要设置隔离病区,还得将疑似病区和确诊病区分开,不能有过多交叉,否则更危险。病房的准备、医护人员的培训、救治流程的熟悉,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要保证所有医护人员的安全。非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他们短时间不大熟悉,因此容易出事。因此,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以感染性疾病科为主。苏慧勇将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安排为三个梯队,24小时时刻救治陪护病人。感染性疾病科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主动请缨,有的甚至多次请求进入隔离病区。为了安全起见,每次进入病区的人员,都是“老带新”,做好“传帮带”,注意到每个环节。而从病区出来的环节也不可大意。护理团队反过来盯着医生,哪个环节不规范,消毒不严密,护士都会主动帮医生。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都要做到严丝合缝,决不能给病毒有入侵的空隙。苏慧勇身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但他仍然坚持查房。查房的原因有二,除了查看病情,还要消除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

为做到精准治疗,大理州医院成立由感染、呼吸、重症医学、急诊、检验、医学影像、中医等20多名专家组成的两个救治组,负责院内病人的诊治和基层医疗单位的指导。对于新冠肺炎,没有成熟经验可循,国家卫健委的治疗方案也是边实践边总结。但是既然是肺炎,那么又与别的肺炎有相同之处。因此,大理州医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感染、呼吸、ICU、放射、检验及中医等科室组成的专家组全面会诊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做到每周对每个病人的治疗都进行讨论,重症病人病情有变化时及时讨论,治疗特别困难的请省级专家参与会诊讨论,确保对每位患者精准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专家组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力,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学的检查,通过药物治疗阻断病毒复制,再结合中医治疗手段,采取抗病毒治疗和提高患者免疫力并重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是病人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在诊疗过程中,有4个老年病人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专家组采取稳定基础性疾病和新冠肺炎治疗并重的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更为精准,得以康复。这其中,苏慧勇功不可没。

身为大理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苏慧勇还是基层医院的主心骨。疑似病人的会诊,确诊病人的巡诊,他都要参与,还要指导基层医护的业务。他到县市级医院,醫护人员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请教各种问题,他循循善诱,耐心作答。每日,他都是凌晨入睡,黎明即起,疫情以来,几乎没有睡过好觉。

苏慧勇颇为欣慰的是互联网对治疗的介入,这让他的压力有所减缓,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大理州医院收治了绝大部分确诊患者,为减少诊治中多学科会诊时的交叉感染风险,也减少防护物资的消耗,互联网医院办公室紧急调配设备,将移动式查房一体机放置到感染性疾病科,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平台,专家与隔离区患者实现了“面对面”线上问诊,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让病人与医生有直接的交流。医生也可以更好地通过望、问进行诊断,辨别分型,对症下药。而对于已经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视频与专家交流,面对面答疑解惑,让患者打消顾虑,配合治疗。这其中,心理抚慰对提高免疫力还是有帮助的。1月28日,大理州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新冠肺炎义诊咨询通道,每天至少安排两名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线坐诊,方便民众通过手机语音、视频、图文等方式咨询了解新冠肺炎的预防和诊疗知识,消除大家的恐惧。2月14日,互联网医院平台开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自诊”应用小程序,实现在线填表,人工智能快速给予建议的自我预检。

苏慧勇清醒地意识到,疫情不除,不能有丝毫松懈。线上诊疗终归是辅助手段,他还是坚持查房。他更担心新冠肺炎病人没有及时收治,这样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也会有更多的感染者。每次面对有疑问较多的病人,专家组都要反复讨论,尽量提高准确度。

苏慧勇坦言,大理新冠肺炎患者能够全部治愈,除了各级保障有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治疗的时机抢得及时,治疗的手段处理得当,用药精准。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指南,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探索性地使用药物,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摸着石头过河。重症患者屠某,就经过了病情反复的阶段。这位来自武汉的女性患者,64岁,1月28日发热伴乏力到大理市一院检查后,1月29日收住州医院隔离治疗,确诊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入院后患者相继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并诊断出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脑萎缩等,给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按照国家卫健委第一版至第四版的指南施治,3天后患者的身体就扛不住,只好停药。经省级专家组、院内专家组的多次会诊,根据患者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抗感染、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优化,联合中医治疗,开通绿色通道诊疗,进行心理疏导等,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治疗。换上激素类药物10天后,患者病情终于稳定,2月9日起,精神稍好。于是将抗病毒药物停下,上免疫球蛋白,还给她输了血,直至2月29日治愈出院。仅此病人,四个班轮换着守护,连大小便都要陪护。患者入院时连自己翻身都难,治愈后活动自如,除了医生的治疗,也离不开护理团队的辛劳。他们除了常规的护理治疗外,还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做呼吸操,进行功能康复锻炼、饮食调理,辅助洗漱、上卫生间、喂药、喂饭等等,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都做得很到位。经过31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双肺CT提示病灶吸收良好,4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治疗有效,达到解除医学隔离标准,报请相关部门后,治愈出院。

有了苏慧勇团队的奋战,大理州医院共接诊发热患者805人,转运确诊疑似患者14人,收治确诊病人10人,其中危重症1人,全部治愈出院。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苏慧勇的专业精神;淡泊名利,这是苏慧勇的人生境界。他30年如一日地坚持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从未左顾右盼。他很谦虚地说,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他有自己的医学追求。他知道,大理州是云南省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区,除了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登革热外,还有鼠疫。大理还是血吸虫和囊虫的“重灾区”,也曾出现片形吸虫的暴发,必须有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拓展,必须有更多的新人成长。然而,长期以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与防控在全国也是个短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暴露了医学领域的弱项,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苏慧勇显然是有前瞻性的。数十年来,他着手于巩固提升传染病诊疗救治水平,积极拓展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业务的拓展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丰富了他所在科室的服务内容,增强了职工从业的自信心和热情。一个不愿干、不被看好的科室渐成了员工留得住、水平提得快、知名度渐高的部门,这其中有苏慧勇无私的奉献与精诚的大德。科室医护人员耳濡目染,在医德医风和业务技能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升。近5年,大理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出院病人数由原来每年1536例次增至2640例次。科室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苏慧勇个人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大理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艾滋病防治领域,苏慧勇也投入了高度的热情,长期以来,他与艾滋病病人处成了朋友。他们遇到麻烦总会来找他,他们相信,苏大夫能够帮得上忙。事实也是如此,苏慧勇不仅与艾滋病患者吃饭聊天,还经常接打电话做心理疏导,还要为他们保密。他知道,面对这些特殊病患,医生不帮,就没人帮。社会对他们还有很多歧视与看法。这其中,体现了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他还组织参与各类艾滋病治疗骨干医师培训,培训了县乡医师358人次,组织治疗专家对各治疗点进行现场督导。至2019年底,大理州累计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9300多例,实际在治6400多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苏慧勇所在的感染性疾病科治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每年超210多例次,累计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2100多例,实际在治人数1400多例,治疗量是全州最多的。大理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云南省三年防治艾滋病战争先进个人”。2015年,他被评为“白州名医”;2019年12月,他被命名为大理州首批“苍洱霞光”人才。面对这些荣誉,他淡然处之,他从不计较这些名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对感染性疾病研究诊疗的信念,让苏慧勇不计荣辱得失。越是众人望而生畏的领域,越需要有人站出来去探索。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使他总结出从理论到实践的诊疗体系。能愈者,施药救治;能控者,长期施治;暂无药可愈者,观察研究,辅助治疗。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虽是新病,但与所有的呼吸道感染有共性,可探索治疗。多年的感染性疾病诊疗,使他对抗生素的使用摸索出经验,哪些用于抗细菌,哪些用于抗病毒,如何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掌握剂量等。他希望能发现好的“苗子”,将自己半生积累的学问悉数相传。他的愿望是将更多的智慧与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有时他也觉得或许是自己在主任这个岗位上坐的时间太久,耽误了后备人才的成长。其实并非如此,某个领域能出现颇有建树的专家,有各种条件与土壤,也有阶段性。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医学人才的崛起,离不开大环境,更需要他们自身的敬业与钻研。

大德苏慧勇,智者也!

大医苏慧勇,壮士也!

代汝芬: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曾与一高人对坐。他问:何谓生死?众皆默然。高人云:生死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有呼吸者生,无呼吸者死。

大理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代汝芬,已经行医30多年,颇有建树、富有经验,为人谦和友善,曾被评为大理州“最美医生”,在她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命,开的是药,用的是情,最朴素的恻隐,最真挚的欢喜,支撑着她在从医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她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马,发誓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去。”

代汝芬的荣誉不仅于此,她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务員、十佳医生、优秀科主任,2006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评为“医德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大理州首批“白州名医”;2017年,被大理州政府命名为“第四届优秀高层次人才”; 2019年12月,荣膺首批“苍洱霞光”人才“名医专项”。

1988年,代汝芬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3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现在的她已成长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成为大理州屈指可数的呼吸科专家。在既得成就面前,她并不满足,先后至解放军301医院呼吸科、广州呼吸病研究所RICU进修学习。经过多年积累,代汝芬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危重病人的救治。她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相继在各类医学杂志上发表20多篇论文,近5年获新技术奖10项。

真正的名家都是相同的,他们知道艺无止境,技近于道。越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越是保持一颗谦卑敬畏之心。代汝芬也不例外,她从不沾沾自喜、自比扁鹊华佗,而总是将团队成员的各种优点挂在嘴上。人们都说,呼吸科就是“最美医生”带出的“最美团队”。

代汝芬谦逊,她说,个人的力量在其中是微不足道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科室内如此,科室外亦是如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医院领导的支持及兄弟科室的帮助分不开。比如,与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胸外科、麻醉科等的密切配合,乃至与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提升分不开。这应当是小团队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她1988年从昆明医学院毕业后,分在大理州医院内科,当时还没有分出呼吸科。1999年,代汝芬从北京301医院进修回来,便进入刚设立的具有独立建制的呼吸科。2008年,代汝芬挑起了呼吸科主任的重担,但她仍保持虚心谨慎的作风。她说,她能有今天的成果,与前辈的“传帮带”分不开,其中就有原来的呼吸科主任陆重庆。上世纪90年代,陆重庆主任教会代汝芬做气管镜检查。大内科主任辛惠琼是个严谨细致的人,若是有问题向她请教,她不会随便回答,而是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她要求医护人员不可错过任何细节。30多年过去了,代汝芬还对一件事历历在目:那是她刚毕业3个月,被派到门诊抵班,将病人的门诊诊断“气胸”写成“哮喘”,受到了辛惠琼主任的严肃批评,责问她为何没有听清楚病人的自述,为何不深入了解病人的情况,不做认真的查体。其实代汝芬深知自己的错误在哪,若是在住院部,她会认真检查,逐一弄清。门诊病人多,声音又嘈杂,难免会心急出错。但那以后,遇到再急的事,她也不敢稍有差池。代汝芬当了科室主任后,对所有的医护人员,她也是近乎苛求得不近人情。曾有个比喻说,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羊,定能战胜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正因她的严,才使整个团队斗志昂扬,越来越多的优秀医护人员成为骨干。2013年,大理州医院呼吸科成为云南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6年,卫生厅组织专家验收,以“优秀”通过,是大理州医院第一个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成为云南省呼吸疾病临床中心的分中心;2019年,通过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发起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现场评审,成为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这标志着大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代汝芬说,“呼吸人”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及防控从不缺席。2003年大理没见到的“SARS”、2006年的“6.6事件”均是呼吸科收治病人;2016年的“洞穴热”、2019的新型冠状病毒,每年冬春季节的流感等等,都有呼吸科医护的介入。呼吸道传染病除了有传染病的共同规律外,其首发症状多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发热等,这就决定了更多的病人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诊,因此呼吸专科医师在疾病的早诊断、早预警、早防控方面至关重要,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具有更强的专业优势。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今年更是厉害。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自不必说,流感病毒性肺炎也会要人命,一周之内也会出现白肺。大年三十晚上还有八九十个病人,二月份的病人始终没减,科室101张病床没有空闲。2020年1月24日夜(除夕),医院召集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到岗,包括休假人员在内。1月25日上午,21个医生、54名护士,所有医护人员全部返岗。家中即便有孩子或老人生病的同事,都没有提出异议。面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大家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令她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救治物资储备已充足,包括防护面罩在内,在救治新冠肺炎上使用的所有呼吸支持“武器”除了“ECMO”呼吸科都有。这样,面对危重病人,就有信心、有能力救治。

科室副主任杨维颇为感慨: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行,自己科室的要治疗,还得出门诊、参与远程会诊,杨维负责的二病区46张床全满。鉴于目前新冠肺炎肆虐,还要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既保护自己,也要保护病人的安全。杨维深感大家的不易,科室有好几个医护家属都是狱警。监狱封闭之后,家里连个地漏都换不了,娃娃都成了留守儿童,没办法只能托给亲戚照管。还有的医护人员是孕妇,有的患有类风湿,可面对当前的大疫,没有一个退缩的。如今已经整整一个月,大家都没有休息过。不仅要处理呼吸科的危重症病人,还要兼顾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置,医院专家组成员的发热门诊,都有呼吸科的多名医生参与。

二病区护士长葛赛英坦言,面对疫情,大家确实紧张,但不畏惧。有名护士家在德宏,她接到紧急召回的通知后,便急返大理,岂知各地都设了关卡。她照了张胸片,还请科室开了证明,经过重重关卡,才辗转回到科里投入战斗。像她这样有着高度纪律性的医护太多。

代汝芬带领的团队可谓“最美团队”,面对新冠肺炎的猖獗,大家纷纷请战驰援武汉,有的医护人员连续几次上书请战,但是大理也有十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科里还住着近百名呼吸病患者,也需要医护人员。经过反复斟酌,2月17日,由大理州医院组成的22名勇士出发援鄂,其中罗天舒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赵红斌是这个科的副主任医师,肖春艳、李丽云也是这个科的主治医师,张雪梅是护师,徐道洪是护师和呼吸治疗师,代汝芬的团队便派出了6名精兵强将。其他各科还有周俊、蒲俊冬、周霞、张恒、甘晓飞、李海萍、陈晓丹、张云娟、高吉珍、王航、刘倩、张晓英、王赵琼、安杨欣、段惠敏、李密斯等人,人们将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于他们的人生而言,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代汝芬的辛劳是众所周知的,每天劳累10多个小时是常态。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既要管理病患满满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是新冠肺炎救治的专家组成员,参与讨论、会诊,还要到县上巡诊,指导抗击新冠疫情。她的电话频率很高,几乎每隔10分钟就会有事务需要处理。只要她在办公室,时不时总会有患者或家属来找。慕名求診的,需要转院的,请她看X光片的,几乎没有歇下来的时候。不管多忙,她都是和颜悦色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没有显示出半分不屑。

这次新冠疫情,也使代汝芬陷入了思索。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在抢救水平和能力上,大理州医院是有信心的。大理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省级重点专科,纵深发展还不够,努力的方向还很多,特别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拓展的空间。大理州整个呼吸科体制的建设还是太差,独立建制的呼吸科太少,很多县医院没有专科医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还是个大问题。比如,弥渡县不仅没有独立建制的呼吸科,也缺专科人才。代汝芬目前在忙碌之余正以书面形式向卫健委提出建议,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加强整个地区呼吸科体制的建设和研究。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代汝芬的忙碌总超出常人的承受力,日常管理、病区查房、门诊、巡诊、远程会诊、专家组讨论、业务指导、患者咨询,几乎没有空隙可言,而她还要思考学科建设的方向、研究呼吸科体系的架构建设。她是个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自由穿梭的医者,这与她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关,也与她精湛的专业水平相连,与她高尚的医德密不可分。

代汝芬是“最美医生”,也是巾帼英雄!

张雪艳:我就是患者的家属

面对新冠肺炎患者,张雪艳说,我就是你们的家属!

平平实实的话,却是那么暖心,那么有安全感。倘若世间真有菩萨,抗击新冠肺炎的逆行者即是,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即是。

当张雪艳在隔离病房中悉心照顾新冠肺炎患者时,她83岁的婆婆却正在另外的科室住院,对于婆婆而言,张雪艳才是真正的家属。张雪艳是个孝顺的儿媳,结婚后,便将婆婆接来同住,晃眼便近20年,婆婆体弱多病,每次住院都是她端屎端尿悉心照顾,此次虽同处医院,却无法相见。都说婆婆与儿媳是死对头,可张雪艳与婆婆却亲如母女,皆因她的温柔贤淑善良。她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和大理市“最美家庭”。此次婆婆再度住院,她只能干着急,因为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她照顾。她只能让丈夫每天做饭送给婆婆。天天往医院跑,也担心会被感染,只好将读高三的女儿送到亲戚家暂住。一家人各奔西东。当张雪艳在隔离病房连续护理14天出来时,婆婆却病故了。张雪艳深感伤心。然而,疫情就是命令,身为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冲在前面,是她唯一的选择。

记得1月27日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医院通知她立即归队。她知道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关键时刻到了。她起床到客厅里,却发现读高三的女儿已站在那里等着她。女儿问,是不是要进隔离病区了。她说是的。女儿没说什么,手脚麻利地帮她收拾好随身衣物、洗漱用品,还给她准备了两袋水果。随后,丈夫将她快速送到了州医院。她知道,她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她理解亲人们的担心,但是职责所系啊!丈夫说,你安心去,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大姑、小姑们都说,别担心,妈妈这边,有我们在。在隔离病区的日子里,每天她都会接到家人、亲戚朋友的几十条微信,问候、嘱咐、担心,溢于言表,正是因为这些坚强的后盾,支撑着她在抗疫一线坚强挺立。

得知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张雪艳没有恐惧、也没有紧张,毕竟有过隔离病区的工作经验,在感染病区干了15年,但是的确压力倍增。之前,科室开会安排新冠肺炎第一梯队人员,身为二病区护士长的她,已做好第一个进去的准备。即便没遇到新冠肺炎,之前常与肝炎、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患者相处,风险高,防护意识也高,只要装备到位,防护措施处置得当,可以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1月28日凌晨4点,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进入病房。张雪艳和医生杨磊率先进入隔离病区,开始救治确诊病患。之后,随着病人的增加,每班增至6名护士,2名医生。张雪艳和同事们在隔离病区连续奋战了14天。身为护士长,还要兼顾其他年轻护士的安全,也为了更好地看护病人,她在最初几天连续上了6个夜班。

在隔离病区里,张雪艳和同事们既是护士,也是病人家属,打针、量血压、量体温,送饭、送水,代购生活用品,还要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帮助他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隔离病区,每天早上7点,他们就要穿好防护服,然后为病人抽血、送早点、送开水、发药、打针,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还需要帮忙洗漱、喂早点、喂药,还得做好病区消毒和保洁,每天进行两次空气消毒,每次时长一个小时。病房里的打扫、换床单被套、垃圾清理也颇费时间,每天都能打扫出五六箱垃圾,有时还得帮病人清洁毛巾和拖鞋,这些,有时病人的子女都做不到。

开始那几天,张雪艳给护士们排了“三班倒”,每个班8小时,护理班和保洁班跟着上。在这8个小时里,他们闷在厚厚的防护服里,艰难地在病房间巡查,嘘寒问暖、送吃送喝,还得忍受个别患者的抱怨。有时,护目镜里的蒸气蒙住双眼,只能到门口稍等,让雾气散开些再接着干。几乎每个护士的耳朵都被勒出了压疮。最消耗体力的是消毒,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毒液,在病区里来回消毒,每次都要几十分钟,身上还包裹着厚厚的防护服,又闷又累。体力耗费殆尽,有时下班累得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只想趴在桌上喘口气。

张雪艳说,有天病区收治了6个病人,劳动强度迅速增加。她与另外一名护士上班,两人忙得汗如雨下、气喘吁吁。那名护士体力不支,气喘不上来,要求把口罩摘下呼吸新鲜空气。张雪艳吓坏了,这怎么可以!口罩摘下,防护服就白穿了,很有感染的可能。张雪艳即刻让她坐在凳子上休息,静静休息了10多分钟,那名护士才缓过气来。这种呼吸困难的感觉其实大多数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有。大理是高原地区,本来氧气就稀薄,戴着口罩吸氧量就减少,而劳动强度增大,耗氧量必然增加,稍有不慎,就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穿防护服的流程是复杂的,防护物资也少,因此上班时间不能上厕所。进病房前,她们常吃方便面,但只吃面、不喝汤,以防憋尿。挥汗如雨干几个小时出来,还要严格规范地按步骤脱去防护服、消毒洗澡,忙得筋疲力尽才坐下,此时早已不想吃饭,只想多喝点水。张雪艳本来就瘦,进入病区14天出来,又瘦了三四公斤,成了真正的“骨感美女”。

在隔离病区打针,也在考验着张雪艳和其他护士的基本功。平时打针不用戴护目镜,视线清晰,也不用戴两层手套,现在要戴两层手套,还要戴护目镜,就显得视线模糊又笨手笨脚,平时轻松容易的打针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有天病区来了个两岁的疑似患者,需要打留置针。这种情况若在平时,可以请个儿科护士来帮忙,但此时没有帮手,行也就是你,不行也是你。孩子扭来扭去地不配合,当班护士心里便有些紧张。此时护目镜里都是水汽,只能走到走廊上深吸气,等水汽散开、视线稍为清晰之后,平心静气再进去,快速、准确地找到血管,完成留置针的操作。张雪艳对一名老年病患者抽血分析时,也没找到血管,由于戴着双层手套,护目镜又雾了,只好向老人家道歉,走到门外让雾气消散再回来接着抽血。这些问题,确实考验护士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经过这些小挫折,张雪艳暗下决心,必须加强护士们的基本功训练。

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这是张雪艳随时绷紧的弦。不仅要检查护士的防护状况,还要盯紧医生,每次进入病房前,张雪艳都要对他们的装备进行检查。在进入隔离病区的护士中,每一个班,她都安排老护士带新护士,那些年轻人经验少,面对疫情难免有恐惧心理,只有做好“传帮带”,让年轻护士在一线成长,医护队伍才能成熟起来。

张雪艳给人的印象除了动作麻利、说话频率快,还有温柔、善良、负责、心细,在她的身上,的确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敏捷与耐心。收治新冠肺炎病人之前,她早早就准备整理防护用品。那些布料防护服,虽然不能有效阻挡病毒,但是在缺少防护物资时也能抵挡暂用。那个时候,她最大的压力也是防护物资的缺乏,会使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增加。后来,医院紧急调拨防护物资过来,她才松了口气。她进入隔离病区那日,在独自护理病人时,还把房区分布和工作流程都做了细致规划,使得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快速进入正轨。

2020年2月10日,经过14天的奋战,张雪艳和第一梯队人员暂时撤离隔离病区,进入医学观察和轮休。两周的隔离结束,州医院又组织驰援武汉后备人员的培训,张雪艳被安排为援鄂后备医疗队做了一周的培训,才得到几日的轮休。之后,她又回到感染性疾病科,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张雪艳的履历不复杂,护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南涧县宝华中心卫生院,2004年9月调入大理州医院感染科,2015年参加公开选拔成为感染科二病区护士长。期间完成护理专科及本科学习,先后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进修;2012年参加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班”学习,曾于2009年和2013年参加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隔离治疗。

张雪艳,一株傲雪开放的红梅,在严冬里绽放出最美的容颜。

猜你喜欢
大理州病区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医院药房冷藏药品病区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