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刍议

2020-05-28 09:46于冰珂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摘  要: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尽管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内在本质却几乎相同:人们在闲暇的时候,通过娱乐活动来控制他们的思维和内在心理。大众文化使民众丧失了自身所拥有的否定和批判的能力,成为了一种异化的文化,而非真正的“大众化”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文化产业问题,重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领会其内在精神对当今时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時也指“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很多思想家都对大众文化持批判的态度。霍克海默是通过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批判,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而阿多诺是通过流行音乐这一具体文化表现形式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本雅明虽然在他的论著中并未提及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但他的艺术理论却深刻反映出他对大众文化的坚定批判态度,马尔库塞则以提出进行自救的方法来继承前人对大众文化批判的态度。虽然他们所切入的角度不同,但本质意义和目的却是空前一致的。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文化产业问题,重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领会其内在精神对当今时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概述

在西方,“大众文化”早在“近代欧洲”(1500—1800)就已经出现了,在16世纪帕斯卡的著作中就对市场经济以及文化的消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随后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而法兰克福学派所面对的大众文化却主要是指20世纪30-60年代美国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1]。一般而言,“大众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共同的文化,它包含了广大群众在一定时期共同存在和拥有的部分特定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民间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大众文化”是狭义的大众文化。1942年,在霍克海默与洛文塔尔两人的通信往来中,他们具体讨论了“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2]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以来与现代化的大都市以及广大群众相伴而生的,它以大众传播为媒介,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控制。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尽管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并且丰富多彩,但其内在本质却尽乎相同:趁着人们在闲暇的时候,通过娱乐活动来控制他们的思维和内在心理。

与“大众文化”相应而生的是“文化工业”,异化了的“大众文化”被“文化工业”这个名词所替代。“文化工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47年,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提出。法兰克福学派用“文化工业”替代“大众文化”有其深意。对此,阿多诺有详细的解释:替换概念是为了消解广大群众对大众文化的误会,对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分。“文化工业”概念的出现也恰恰透露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不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绝不像字面意义上所展现的是大众的、自由的文化,与之相反,那是一种受控制的文化,而非大众那么简单,因此他们更愿意称之为“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即文化生产的工业化。“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媒技术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3]工具性是文化工业的特性,它通过欺骗广大消费者而达到整合大众的目的,用非自发性的虚假的文化为载体来潜移默化地填充广大群众的思想和意识,“文化工业”是对文化进行规模性的复制粘贴和传播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大众文化“大众化”的否定。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

批判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提出的背景

1.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特殊社会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德国欠下了巨额的债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导致了小生产者纷纷破产,德国社会动荡不稳,政治制度混乱无规则的状态。由于社会的无秩序,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位领导人可以来拯救当时的国家。希特勒利用了民众的这种心理来宣扬纳粹主义。马尔库塞曾这样描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4]纳粹政府将艺术和文化加以审美化,通过包装之后的大众文化来操控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造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假象,使民众消解了自身的个性,丧失了主体性意识,同时也消解了自身的反抗。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政府对文化和艺术作品进行严格的审查,把不符合纳粹文化的作品和艺术都扼杀在摇篮里,驱逐并杀害进步的文化创造者和艺术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作为受驱逐和迫害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德国的专制社会表示强烈不满。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专制国家的背景中开始的。

2.非法西斯主义却受操纵的美国社会

1933年,政府下令关闭法兰克福研究所。1934年,霍克海默和其部分同事相继到达了美国。阿多诺则于1938年到美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霍克海默随后也发现美国并非像表面上的那样自由,它的文化极权是非常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霍克海默认为,“法西斯主义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极权主义的群众心理基础在不同的国家类型中都存在着普遍性。”[5]在他亲身体验美国的“自由”后霍克海默更加证实了自己的这一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右,快速发展的美国民众的生活被广播、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所填满,这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面上,美国社会是和谐、幸福的,甚至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但事实上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民众的心理机制中,开始操控民众的心理无意识状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美国的极权主义虽与德国的不同,但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实质上都是独裁主义的统治。美国的大众文化对民众思想心理和生活上的控制没有德国那么激烈,而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展现,它们以文化来同化民众的思想和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施对民众精神上的操控。因此,在美国,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也不可避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问题来着手自己的批判研究的。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是一种经济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将经济和异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四个层面规定了“异化劳动”。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阐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人的异化、生命的贬损,人的本质的歪曲和丧失”[6]。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看作是总体性辩证法,将它运用到社会历史现实之中就成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表现就是人类的劳动的物化,“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7]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将他的这一理论合理运用到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实践中来。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可以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三个层次。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可以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虽然无法自己察觉却潜藏在我们内心的心理,下意识是偶尔被察觉到的意识。弗洛伊德又将这三种意识发展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借助精神分析理论而开展,通过人内在心理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层人格,解读了大众文化在操纵人们时所控制的意识层面且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无意识层面。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融入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中,丰富了其理论内容。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征

文化本应该是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但是大众文化使民众丧失了自身所拥有的否定和批判的能力,成为了一种异化的文化,而非真正的“大众化”的文化。它的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消费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益,大众文化出现了商品化和消费化的特征,即文化工业具有了拜物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文化和艺术在生产过程中被提速,大众文化更是被作为一种经济产品而快速发展,它以一种商业行为出现在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大众文化的生产从根本上就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开始进行生产。“文化工业引以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8]121马尔库塞也清楚地表示:“资产阶级的艺术作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作出来的。”[9]在霍克海默等思想家看来,文化产品已经不是原有的艺术产品,而已经是一种失去艺术独特性的大众化商品。文化产品具有商业化的特征,并以作为消费品而骄傲。为了让人们购买产品,文化的生产就要去适应消费群体的口味,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丢失了其原有的艺术崇高原则。当大众文化被加上商品化和消费化的枷锁后,这种艺术产品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艺术内涵。

(二)大众文化的标准性和齐一性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消费化特征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大众文化出现标准化和齐一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基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制造者为了追求利润而开始对大众文化进行生产,文化就会像工厂生产商品一样被一同生产出来。霍克海默认为,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齐一性[8]107。大众文化以一种标准化的工厂生产方式被大规模地复制并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这种标准化和齐一性使得创造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艺术欣赏的能力逐渐丧失。文化产品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性也被直接扼杀。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通过标准化模式生产出的商品由于丧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能被看作流水化了的被批量生产的消费品,而不能称它为艺术品。同时,文化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会尽力迎合观众的口味,大众文化的风向随着消费者的口味而变化,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多样性,造成大众文化的单一性。

(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强制性

电影、电视等传播载体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都具有欺骗功能。它们提供给消费者无法实现的承诺,而民众还都乐在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快乐意味着什么都不想,忘却一切忧伤。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其实,快乐也是一种逃避,但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而是要逃避最后一丝反抗观念。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8]130大众文化用其逼真的表面来遮蔽人们的视线,用娱乐和言语等各种形式来欺骗消费者。消费者看到的只是表面上身心的享受,但异化的大众文化已经在用这种欺骗的方法,以虚假的表面状态操控民众。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社会欺骗的功能会使大众逐渐失去自己的思想,丧失主体性的批判能力。大众文化用自己的方式来同化消费者,让人们在享乐中逐渐消除自身的反抗性,尽受资本主义的奴役和摆布。这也是大众文化强制性的特征。大众文化的强制性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在现存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压制了人们内心本有的否定、批判和反叛的能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阶级意识,无法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威胁。这也是大众文化强制性的最根本目的。欺骗性和强制性对大众的操纵比早期社会使用暴力手段控制社会更加有效,民众天真地相信统治者所宣传的一切,享受着和谐幸福的社会假象,即使是最后发现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只会出现反抗无用的社会局面。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意义和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是对表面上所显示的文化商品化的批判,更是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极权主義的不满。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西方文化危机的思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文化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当前的文化产品形态与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中国目前极其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面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具体解读,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大众文化不能简单地全部提倡,也不能完全否定。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文化产业,用其精华去填充自己,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实践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

[2]于婷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述要[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3):56-64.

[3]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53.

[4]窦琦.从单向度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5]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1.

[6]Herbert Marcuse.Studies in Critcal Philosophy[M].Boston:Beacon Press,1972:7-8.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志,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7.

[8]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王鲁湘,编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7.

作者简介:于冰珂,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